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表现主义画派与苏轼文人画思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将绘画由再现提到了表现的高度,主张绘画要表现内心情感,反对过分忠实地再现客观现实;主张“不求形似”,要求有艺术联想和想象力。二者在题材内容及绘画功能的转变上都能体现以上思想。只是,表现主义对现实的态度是积极抗争,苏轼文人画思潮对现实的态度是消极遁世;表现主义主张纯主观表现,而苏轼文人画思潮主张主客观结合。这则是二者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2.
油画作为一个外来画种,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再现与表现两种.无论是再现性油画还是表现性油画,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语言表达一定的观念和主张,这些观念和主张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的统一.中国油画何去何从,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油画家们在任何时候不要忘记,引进与学习别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创造.油画是个性与民族思想统一的体现,这也是民族油画兴起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在艺术领域内,“表现”与“再现”一般说来是两种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与统一,而不是相互对立彼此割裂。在人类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对具体的“掌握”、“反映”,一般地体现为对客体的艺术“再现”。而艺术对具体的“肯定”、“观照”,一般地表现为对主体的艺术“表现”。单纯的“表现”或“再现”是不存在的,表现艺术是不能脱离再现艺术而孤立存在的;同样,再现艺术也不能排斥表现艺术而单独生存。如果说,在艺术领域中,“再现”是“表现”的基础,那么“表现”则是“再现”的升  相似文献   

4.
“再现说”是 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 20世纪中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整体格局,也影响了人们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看法。20世纪中国社会的动荡,使“再现说”为承载社会责任而偏离了艺术对它的要求。因此,要结合各种观点的语境分析其合理性,并结合“表现说”来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   

5.
“背对现实,面向自我”,这是“崛起”论者提出来的一个口号。他们主张“表现自我”,反对“表现自我感情以外的丰功伟绩”,主张“回避去写那些”“英勇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他们把“反映生活”同“表现自我”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旧的美学原则,是过时了的旧观念,后者则是“新的美学原则”,“新的观念”。在“崛起”论者的这些新的口号和主张里,实际上所涉及的还是一个老而又老的问题,即文学的主客观关系问题。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结合“崛起”论者的一些具体论点,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表现主义处在现代资本膨胀引起的文明重构期,其以特别的精神描写理想人类的文明与艺术,抒写个人情怀,反抗异化,主张"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要凭"自己的灵魂"来表现时代的罪恶,热切地呼唤新人新世界,彰显出"新人"坚决反抗既定权威的心理武器和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油画作为一个外来画种,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再现与表现两种。无论是再现性油画还是表现性油画,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语言表达一定的观念和主张,这些观念和主张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的统一。中国油画何去何从,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油画家们在任何时候不要忘记,引进与学习别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创造。油画是个性与民族思想统一的体现,这也是民族油画兴起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艺术作品形式创制的出发点是现实形式,由此衍生出作品形式创制的有极和无极方式.有极方式具体有二:直接以现实形式为极和抛开现实自创形式媒介.再现和表现、叙事和抒情等言说的其实是艺术形式创制两个有极方式.以再现为极的艺术形式在观赏和意义发生上是勾连前经验的,以表现为极的艺术形式在观赏和意义生成上则聚焦于当下.这两种方式主要是西方艺术呈现出的情形.而中华艺术则呈现出了艺术形式创制的无极方式,再现和表现中不以任何一方为极.形式上的省略和约减将形式的完成直接嵌入到会意的发生中.主体和客体相互生成,合二为一.而在艺术形式创制的有极方式中,无论以再现还是以表现为极,主客是处于有别和对峙状态中的.中西艺术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样式邂逅时命里注定会发生理解的错位,而且西方对中华艺术理解发生的错位程度要明显大于中华对西方.从跨文化互喻角度看,即便错位,处理得好,也会具有建构性,呈现出文化创造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风颂》是英国诗人雪莱最重要的抒情诗之一,其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均堪称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本文旨在分析《西风颂》的三个中译本中对呼告修辞格、韵律的翻译再现,探讨译文与原文的切合度、呼告修辞格,以及韵律等诗歌艺术表现手段的再现与译文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在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主张:一种主张是以认识规律代替思维规律,强调无概念(抽象)就无思维,从而以概念斩断了形象过程;另一种主张则是阉割认识规律,把“形象思维”视为普遍规律,强调“形象”与“思维”的结合”过程就是认识的全部过程,从而以“形象”斩断了思维过程。如按照认识规律代替思维规律论者的主张,则是否认艺术反映生活有其特殊的方式和规律,因此也就否认以艺术方式掌握生活的思维类型的存在,于是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如按着“形象思维”独立论者,思维用艺术方式反映生活则无需通过认识过程,客体的形象可以自然进入思维过程中,展开“形象思维”运动,因此也就否认了思维反映生活的特征即辩证性,因之思维也就没有了。在这场争论中前者是以一般取替了特殊,实质是以偏概全,是主观主义的。对前者之否定有疑义的并不多。而对后者至今尚无相悖者。“形象思维”独立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