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农民进城务工已非一般意义上的人口流动,而是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进城务工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推动农民进城务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而通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对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障的立法和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培训制度等法律对策的实施,能够促进和保障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3.
"进城务工":农民的理性选择?--黄泥村外出农民工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城务工"成为中国许多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进城务工"是否就是解决对农业、农村、农民各种问题的一种明智选择?这是值得分析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归纳为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无疑是最重要的主体。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且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自身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把子女、配偶和老人留在了农村,形成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大多正处于劳动力年龄的黄金阶段,她们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抚养子女和照顾老人,这意味着她们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及其他领域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区的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产生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政府给予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的经费支持实现公平,以及政府提供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的上学机会实现公平,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两个教育理想。学校影响、社会影响、家庭影响是影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三个关系层面;而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教育经费不足、户籍制度制约、义务教育体制落后、教育质量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对策是:实施“教育券”制度;实施义务教育登记制度;实施义务教育素质大纲;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非义务教育以流出地为主。  相似文献   

6.
环境改善,问题忧存--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更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地处西部的农业和人口大省的四川,情况更是如此。据统计,2004年,四川有140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其中70%进入了城市就业,全年寄带回现金382 亿元。另据抽样调查显示,1997—2004 年7年时间里,四川农民人均收入增加899.8元,年均增加128.5元,其中有72.5元是工资性收入,占56.4%。可以说,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已成为近年来四川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7.
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是导致我国"半城镇化"的最根本因素。土地城镇化先行,许多失地农民被迫上楼、进城务工,但是政府关于农民进城后生活的各种配套政策却并不完善。农民进城后不能完全融入城市,无论是农民自己还是城镇市民,都把进城农民当作了"过客",而非城镇的"主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其进城后的生存能力,并且要发展以农民为本、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农村文化,使农民进城后在生活上、心理上更易融入城镇生活,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分治体制,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民进城务工所选择的渠道各不相同,大体上有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老家的当地政府统一组织、看到招工广告而来、职业中介介绍、劳务派遣机构组织、自己找上门等几种。从调查情况来看,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影响农民进城务工渠道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进城就业成本、政府为进城农民提供的就业服务、职业介绍机构的服务与声誉以及进城农民自身的素质等几个方面。为了提高农民进城务工渠道选择的组织化程度,政府应该努力提高进城农民素质并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以及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整顿和规范职业中介行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依靠社会网络进城务工,但以家政服务员为代表的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在社会网络构建方面相对处于不利地位。虽然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多渠道努力构建社会网络,但基础依然是乡土社会网络,在社会变迁中出现内生性关系网络和外延性关系网络交替并行的融合状态。她们的社会网络以初级群体为主,选择有限。因此,还需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方面优化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网络构建。  相似文献   

10.
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进城务工农民流动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学习,认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府的惠民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利保证,社会各界参与关注是对这些流动儿童的共育机制,城市中小学校是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渠道.其中,学校教育中建立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创设情感互动教学,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坚持长期的家校合作教育,是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尽快走出困境、人人都能上好学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