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79年大陆实行和平统一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往来发展很快。特别近年来,由于台湾海峡出现了祥和的气氛,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已出现了新的形势和新的特点,使两岸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为加速实现“三通”,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起着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8~2009年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在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形势下,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协商,先后举行两次重要会谈,达成六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协议,努力了近30年的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海峡两岸贸易增长放慢,台商对大陆投资有所减缓,大陆台资企业经营面临转型升级的困难加大.2009年,两岸经贸协商继续进行,并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但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仍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3.
两岸经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两岸的经贸往来是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及两岸关系改善的结果,尽管两岸间的经贸往来尚存在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展望未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将对两岸经贸关系及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两岸要抓住这一机遇,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促使两岸经贸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将这近30年来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时至今日,大陆已经稳居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以及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与此同时,大陆已成为台商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台商投资大陆既有利于大陆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岛内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企业发展壮大,促进了两岸的互利双赢。2008年以来,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海峡两岸双边贸易额继续快速增长。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困难,唯有中国大陆经济仍保持着稳步快速的增长,其所带来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此,预计台商对大陆投资仍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两岸间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尚未建立,两岸经贸关系呈现出间接、单向、不平衡的局面,有待于进一步正常化。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两岸之间的金融合作也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5.
连宋大陆之行,政党交流取得的积极成果,表达了祖国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和善意,也反映了台湾“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将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分析两岸经贸政策调整对福州对台经贸工作的影响,探讨榕台经贸工作的政策思路与走向。  相似文献   

6.
贸易成本对于分析海峡两岸贸易乃至促进两岸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共同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采用改进了的引力模型和普莱斯—温斯登FGLS估计法,可对1979-2010年32年间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贸易成本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两岸贸易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下降的幅度趋缓.海峡两岸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和“三通”的实现有效降低了贸易成本,但汇率的波动以及台湾当局所制定的“戒急用忍”和“积极开发,有效管理”等针对祖国大陆的限制性经贸政策提升了两岸贸易成本.因此,海峡两岸可以搁置政治争议、继续挖掘贸易成本下降的途径,降低两岸经贸往来中的障碍与壁垒,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7.
基于政策和市场双重因素,海峡两岸经贸结构严重失衡,台湾长期顺差。通过分析海峡两岸贸易合作结构和产业投资合作结构的现状,得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结构性失衡缘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海峡两岸经贸结构的对策:(1)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合力,突出政府主导作用;(2)加强两岸资源整合,提高两岸新兴产业经贸合作比重;(3)把握比较优势,优化提升两岸产业分工结构,使经贸合作在促进两岸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回顾与评述海峽两岸经贸关系变化与发展的基础上,剖析了这种关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两岸经济的互补互利性。虽然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还处于比较被动的事后调整的状态中,但两岸经贸关系的前景看好,经贸双向交流会扩大,层次能提高,“三通”尤其是直航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与生效标志着两岸经贸发展迈入正常化、制度化和机制化阶段。本文研究了ECFA框架下的近期经济效应,并探讨了后ECFA时期两岸经贸合作趋势,即推动两岸制造业全面合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以商业存在为主的服务贸易形态;深化两岸战略新兴产业合作;积极推动两岸"双向投资"。为加快ECFA的后续协商以及两岸经贸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峡两岸双重征税的法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所得税制的异同等方面分析了海峡两岸双重征税的现状及其影响,归纳出一些解决海峡两岸双重征税的法律途径:签订双重征税协议、情报交换、税务合作、相互协商程序等,提出了签订两岸税收协定的设想,以推进我国财税法律体系的完善和两岸经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海峡两岸贸易迅速增长,出现了十分可喜的发展势头。1979年贸易额仅0.77亿美元,1988年增至27.21亿美元,十年增长了34倍,总额达82亿美元。台湾与大陆的间接贸易额1979年仅3.8亿港元,1989年两岸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额达到34.8亿元,1990年更增至40亿元,使得双方各自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位次变化为:大陆为台湾第五大贸易对象;台湾则成为大陆第六大贸易伙伴。两岸的转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海峡两岸定点直航发展历程的回顾以及运行现状的分析,提出直航不仅促进两岸航运事业的繁荣,而且将推动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 1949年至1978年,因历史原因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很少。但从1979年以来,特别是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台湾海峡两岸长达三十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经济往来逐渐增多。可以预计,两岸经贸关系的蓬勃发展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改善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台湾经济是以“出口导向”外向型经济为基础的。8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由于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出现结构性变化,以及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面临困难局面。台湾经济继续发展的关键是把握时机,迅速进入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而其最好的经贸合作者无疑是中国大陆。从实践看,十多年来两岸经贸合作关系有了很大发展,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经济繁荣与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合作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背景下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要实现ECFA的目标,推动两岸经贸和投资的发展,共同参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人才因素是重要的基础,其间接或直接的要素都与海峡两岸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关。因此,要推动ECFA及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海峡两岸高校应该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共同培养熟悉两岸各类事务的高层次人才,为两岸的经贸、投资与产业合作发展服务,才能实现双赢。并就加快海峡两岸高校的交流合作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海峡两岸定点直航与经贸关系发展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峡两岸定点直航发展历程的回顾及运行现状的分析 ,提出直航不仅促进两岸航运事业的繁荣 ,而且将推动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对台湾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作为协调国际经贸合作的世界组织 ,要求两岸在 WTO框架下必须遵循共同的经贸规范。这将使台湾当局对大陆限制性、歧视性的经贸政策面临考验。而大陆也应积极完善其投资环境和经贸立法。与此同时 ,两岸还应大力加强信息交流 ,加大政策透明度 ,增强彼此信任 ,大力推动双边经贸发展 ,充分发挥WTO框架下多边贸易体制的优越性 ,使两岸的经贸关系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两岸贸易不平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以来两岸贸易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不断取得新进展。而自1980年开始,两岸贸易出现失衡,呈现出一种不对称、不平衡发展的态势,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贸易逆差不断增长。在分析两岸贸易不平衡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两岸贸易不平衡增长的原因,提出了促进两岸贸易平衡的思路:(1)提高产品生产能力及产业内贸易水平;(2)利用双方形成的新经贸关系扩大对台优势产品出口;(3)建立"大中华经济圈"。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金融合作是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必要前提。相对于三十年来两岸的贸易发展,两岸金融合作滞后。后金融危机时代,两岸金融合作的实质性突破需要从理念和制度层面进行完善,包括健全总体金融环境,加强金融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等。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与两岸三地经济合作郭传玺一、两岸贸易关系日益加深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往来由来已久,但由于台湾当局政策的限制,以通过香港转口的“间接贸易”为主,沿海民间的直接贸易则处于辅助地位。从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间,贸易往来微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