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古代日本,由于《庄子》《淮南子》《吴越春秋》等汉籍的流布,西施故事也出现在一些日本文学作品中。中日文学中西施故事的演变脉络有相似性。中世军记物语《太平记》中的"西施与勾践相爱"这一独特的情节是受"中世史记"及《长恨歌》的影响而来。近世净琉璃剧本《吴越军谈》中的西施故事是在《太平记》的基础上改编而来。  相似文献   

2.
西施以“沉鱼”美貌、只身犯险,为“越甲吞吴”执行潜伏计划而著称.在仔细研读先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西施虽是实有其人,但她并非无所依凭的传说人物,而应是《左传》中的传奇女性——夏姬的异名;西施为间谍的故事原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所谈论少康中兴的史料,是对女艾形象的加工;西施之说还存在对《左传》中“诸稽郢”的新创作.也就是说,后世所传勾践灭吴有功的西施其实是混合《左传》中这三个人物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西施是春秋末年的著名美人,早已脍炙人口,《孟子》、《荀子》、《庄子》中都提到她的美。“东施效颦”的故事就出于《庄子·天运篇》。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指出:后人往往以西施的美色掩盖了她“忠君报国之大节”。因为《越绝书》、《吴越春秋》都记载过,大夫文种向越王勾践提出了伐吴的九术,其一就是利用吴王夫差“淫而好色”的弱点,“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于是勾践寻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献于吴王,助长  相似文献   

4.
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国人,生长在吴越纷争的动乱年代。西施是浣纱女子,其父以卖柴为业,母则浣纱度日。西施色冠古今,有“沉鱼”之称;她为国捐躯,功成不还。李白有《咏苎萝山》诗云: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艳。……  相似文献   

5.
先说西施其人。据《史记·越世家》所载:“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虽没有提到西施之名,但《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孟子》、《墨子》、《庄子》、《战国策》等书都提到她,还有与她同时进献吴王的郑旦。战国中期以后,对她们的传说已经很流行了。《孟子·离娄》说:“西施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即是说,西施虽美,但如果脸上蒙了尘垢,大家也会掩鼻而过的。《庄子·天运》还谈到“东施效颦”的故事。据说西施患心痛病,每心痛时微锁二眉,显得更美。邻村姑娘见而效之,她不知美是天赋,不可做作模仿,仿之显得更丑。庄子与孟子都认为西施是美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梁辰鱼的《浣纱记》是明代具有开创意义的传奇戏。在中国古代,名利观就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浣纱记》正打上了这种思想的烙印。范蠡与西施的结合,不是爱情使然,而是有其各自的需求和利益。本文就是从范蠡、西施二人来剖析《浣纱记》所体现出的名利观,就剧本而言,这种名利观体现在于已、于国之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昆剧史开篇的《浣纱记》,对后世戏曲舞台影响深远,近现代的戏曲舞台上依然活跃着它的影子。该文仅选取《浣纱记》的《泛湖》作为切入点,从多方面探讨了作者违背历史文献记载,安排功成名就的范蠡偕同西施泛湖隐退的创新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1.《越绝书》:“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引自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见《文学评论》1961年第6期2.《会稽记》(南北朝宋·孔灵符):“县东北六十里,有土城山。勾践索美女以  相似文献   

9.
西施籍贯考     
春秋吴越争战,越败夫椒。勾践为复国雪耻,听文种“九术”,献美惑吴,于诸暨苎萝山下,觅得爱国美女西施,郑旦。她们双双忍辱负重,衔命入吴。吴亡后,一说西施被沉于江,一说随范蠡而泛五湖。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流传以迄于今,世人多知西施为诸暨人。历代经史典籍亦多记载,已为历史定论。但至明清之际,有萧山来斯行、毛奇龄者,撷取南朝梁代刘昭为《后汉书·郡国志》作的一条误注孤证,提出“西施属吾萧”之说。但当即遭到众多学者的驳斥,此说昙花一现,终于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0.
《浣纱记》结构论(下)──传奇结构研究之三许建中二《浣纱记》以西施、范蠡爱情的悲欢离合作为贯串线索,敷演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这一惊心动魄且极富戏剧性的斗争。这个故事既见于正史,如《左传》、《国语》、《史记》,也见于“稗官杂记之体”①,如《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11.
庄子·我     
自从我模仿西施捧心以来,遭到邻人的嘲讽。甚至于人们一见到我便将门窗紧闭,躲得远远的。我不服,我气愤,于是终日将自己锁在家中,茶不思,饭不想。无意中我又读到了庄子的文章《东施效颦》,恼怒便从心头涌起。庄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为何要同我这个无名小卒作对?他又为何要羞辱我抨击我呢?说什么“东施本为丑女,模仿美女西施后,就更加丑陋无比了”。我真不知上辈子和他有什么仇了,非要追到今生来还。我愈想愈气,抱着西施的画像,喃喃道:“西施啊!你说我有什么错呀?你是那么的端庄美丽,那么的亭亭玉立,那么的苗条动人。我和你在一起,就好似女仆和…  相似文献   

12.
杨洁 《百姓生活》2013,(12):56-56
86版《西游记》自1982年开拍至今,已经过去31年。导演杨洁女士现已84岁高龄了,她在首部个人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中,解开了那段“历尽坎坷”且不为人知的《西游记》拍摄之路。《西游记》之后,杨洁还执导过《司马迁》、《西施》、《朱元璋》等电视剧。在《敢问路在何方》里.杨洁专门写了一章《龙驹悲歌》。“实际上写那马就是写我自己.、”她曾不无伤感地说:  相似文献   

13.
读了杨钧、王炜常同志的《西施故里考辨》一文,我们认为有必要撰文商榷。因为该文所运用的史料、论证的方法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够实事求是的。现以管窥所及,作以下辨正,望史家指教。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2月24日晚,中国原创歌剧《山村女教师》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公演。虽然时至今日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其中的感动仍让人暖彻心扉。这是国家大剧院现实主义题材力作。这部歌剧脚本创作分别由编剧刘恒、作曲家郝维亚共同完成。著名戏剧家陈薪伊担任导演。这是大剧院当年继原创歌剧《西施》后推出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15.
《浣纱记》是明代中叶著名传奇作家梁辰鱼的代表作品,剧作表现了西施牺牲个人幸福以求复国昭雪的爱国精神,独具匠心地赋予她崇高的政治情操,使之成为着力表现女性政治情结、通过男女爱情串联国家政治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作品。同时,《浣纱记》"以生旦爱情寄兴亡之感"的创作手法,影响到清代《长生殿》和《桃花扇》等剧作的创作模式,作为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对之后的明清戏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历史语境和文艺话语中的西施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女西施名扬天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积淀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此文梳理并分析了西施在历史语境中的生存状况及其悲剧命运;分析研究了在文艺话语中文艺家笔下复杂的西施形象;最后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西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昆山腔的诞生,在我国戏曲史上是一件大事.但是,在它形成的初期,还只是用于清唱,不像戈阳、海盐那样用于戏剧演出.梁辰鱼的《浣纱记》问世后,昆山腔才逐渐取代了盛行一时的戈阳、海盐诸腔的地位而蜚声剧坛.因此,《浣纱记》不仅是昆曲发展奠基的剧本,而且在戏剧声腔发展史上,也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对《浣纱记》的全面评价,另有专题论述.这里只想就《浣纱记》的作期、《浣纱记》与西施、《浣纱记》与昆曲  相似文献   

18.
被古人比作“西施”,被今人称作“东方日内瓦”的杭州西湖,吸引了古今中外多少游人,为她留下万千首动人的诗篇.这万千首歌咏西湖及其附近名胜的诗篇中,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一首,要数初唐的《灵隐寺》了: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作文》2007,(2):49-50
西施是越国人。 绵绵会稽山,南北数百里,一条浦阳江流经会稽平原,两岸山水相依,会稽平原横亘在萧山、绍兴、诸暨之中。这里就是西施的故乡,苎萝山、浣纱河、浣纱石、红粉岩以及祭奠西施的庙宇、亭台等至今依然踪迹可寻。绍兴是西施时代的越国都城。西施出生在萧山,还是出生在诸暨,两地人从晋代开始,相争1000多年。  相似文献   

20.
西施吟     
申江歌舞最纷华,丝竹声阑夜雨斜。几见美人能报国,胜于商女后庭花。一九三五年秋,余自燕赴粤,道出上海,在卡尔登戏院观歌舞剧《西施》。回忆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军民抗日战争壮烈之往事。至今已三年矣。中怀感怆,遂赋此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