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写作建构论     
一写作的奥秘在哪里,这是一个人类自古关心的古老课题。人类曾试图对之作出各种解释:当人们强调写作奥秘在于写作有丰富的生活,具有了源头活水时,这实质是强调了客体能量系统;当人们强调写作的奥妙在于写作者总是敏于掌握和创造写作技巧、具有极强形式感的时侯,这实质是强调了形式(或符号)能量系统;当人们强调写作的奥秘在于写作者思想和情感很有质量、主体具备创作的潜能和个性时,这实质是过分强调了主体能量系统。实际的情况是“独木不成林”。令人困惑的是,片面地强调某一侧面的现象却总在写作理论史上交替发生。  相似文献   

2.
应用文主体性写作指的是写作者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内驱力,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应用文相关文种的写作,以适应自身生存和主动发展的需要,并反过来提高自己的主体人格这样一种新的应用文写作叙事主张。而入世,则是应用文实现主体性写作的现实策略,从写作者内心世界出发的应用文主体性写作,可以较好地纠偏应用文写作中的学与用相悖。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把《文赋》这篇创作理论放在艺术美建构的框架中时,自然要从它的文学构思论中的写作者(写作主体)、写作对象(写作客体)、表现形式(写作载体)三者的互为作用及制约关系谈起。因为,它是文学创作的艺术美建构基础。如不明确写作主体、客体、载体的特征,并理顺其转换关系,任何诗文的创作都是不可能的,更无法上升到艺术美的高度来认识写作活动的审美价值及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一些高等学校校报科技新闻的写作还停留在仅仅报道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表面的“老套子”中,写作者的头脑缺乏意识创新、写作缺少技巧创新,在发现科技新闻线索、挖掘新闻深度和表现新闻价值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高等院校新闻采写的创新,尤其是科技新闻写作的创新,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5.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肇始,新的语言媒介白话文体造就了与古典文学时代迥然相异的写作者与接受者,白话文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写作者对自身写作和某些文体价值的重新定位,同时,读者群的审美意识现代性转化使得写作者与接受者形成互动关系。这些变化促使现代白话文体写作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中。  相似文献   

6.
写作活动中的“写”,不独是写作者思维成果定型后的外向传达,它本身就是写作者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写作者由内部语言操作改换为书面语言操作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写作者在内部语言思维获得一定阶段性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向着清晰化、深入化方向发展的一种书面语言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7.
当代的诗歌写作者,在确立自己的诗人形象时,有着与前辈诗人不同的设计。作为有代表性的当代诗人,萧开愚以"限度意识"、"中年写作"等诗学命题,纠正和丰富了支配着"朦胧诗"写作范式的"文化英雄主体"、"对抗式主体",突出了写作主体中的"成年形象",也促使诗歌中的视角和语气做出相应的调整。面对文学史和思想史中遗留下来的一系列异质性的"主体"形象,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综合意识"。在早期的写作中,这种意识体现为对"分裂感"的模仿,即允许并主动承受不同的主体在自我内部发生争吵和冲突。而新世纪以来,他对早期的"综合"和"多"的目的进行了反思,"多"需要在综合后达到"一",根据这个"一",主体主动表现出较稳定的意识、认识和判断的方向,而这又是他所提出的建立成熟的主观个体所必经的一步。并且,在"主观个体"的建立上,他的论述涉及的不仅是写作主体和艺术家创作主体,而且试图波及所有想要建立内在完整结构、具备足够理解力、批评力和谅解力的个体,艺术家和写作者则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对此具有更热切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在二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评阅及写作者修改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在写作领域中一种相对较新的写作训练手段--学生自我加注,其目的旨在提高写作过程中的自我监控意识及教师反馈的有效性,从而增加作者的自主意识,提高写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写作主体意识是指写作者自觉地、充满兴趣与激情地从事写作及与写作有关的一切活动并写出有深度有创意作品的主动性。具备写作主体意识是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动力源泉。培养写作主体意识,必须对学生进行体系化理论教学与系统化写作行为训练,必须有教师自我主体意识的引导,也必须加重阅读教学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家论的写作,特别是当代作家论的写作,事实上带有相当大的历险性,因为写作者必须合盘敞开自己的主体能量,与自己的写作对象及其文本充分砥砺、摩擦、对话,在这一描述、叙事、阐述的过程中,写作者自身的精神质素和美学体悟不断地溶入进去,也彰显、绽放出来.也就是说,写作者在阅读和言说他者,而自己又面临着被阅读和被言说.正如看风景的人也被纳入风景之中,陈润兰所著<韩少功创作论稿>(以下简称<韩>)一书,可以说是一部欣赏他者同时又被我们欣赏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作为个体逐渐受到了重视,个体的人在觉醒中被确立。由于女作家远比于男作家的敏感性,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率先走向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逐渐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发现,对女性的生命形态的描述。在一些创作中,由于过分突出女性的女性意识、个人化意识,而陷入了狭隘的境地,完全脱离“宏大叙事”的“束缚”,走向了一种超性别意识的边缘化写作中。他们的这些个人化写作无外乎只是对男性中心话语的一种消解与对抗,并非女性文学创作的价值目标。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关注社会与人类的、突出女性意识与生命体验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12.
台湾诗人的“中华价值系统”和“中华意识形态”及“中华文化记忆”与“台湾意识”及“台湾价值”,存在于通过旅游和写作旅游诗的两次转移而被重新构建的境况之中.台湾中生代诗人的大陆纪游诗是大陆风景名胜和中华文化记忆与意识形态结合的类型写作,具有采风写作强调景点意识的旅游意识和政治写作重视介入意识的当下意识,且方式多种多样,相同身份(台湾诗人)和相似经历(游大陆名胜古迹)使他们的写作动力源具有相似性,由“文化记忆”构建的“文化时空”比物理距离产生的“自然时空”对创作的影响更大,“时空错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微型小说因其制小篇微的体式,易于诱使写作者趋向“滥作”,尽管它在本质上更要求写作者的“精耕细作”。华文微型小说通过它得天独厚的现代生存条件,摆脱此种“先天”不足带给它艺术地位的弱化,而发挥出文学独特的精神功用。因而它必须具备叙事自觉既要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又要提升这种阅读期待。从整体上考察华文微型小说写作的叙事自觉与作品中叙事艺术的缺失部分的关系,可为它所应具有的诗学品质,提供一份有益的思考与经验。  相似文献   

14.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句子是篇章中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最小基本单位。“强调”作为突出内容的手段从句子层面来说有整句强调和句内强调两种。有效这用强语势有助于写作者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写作者的最高兴趣莫过于勘破艺术的奥秘!艺术的堂奥幽深莫测,给写作者以困惑、迷茫,但从无数写作家的写作实践来看,从无数的优秀文本来看,写作的艺术很大程度上就是辩证的艺术。艺术辩证法似乎可算是开启艺术奥秘之门的一把钥匙。在中国,先哲们曾提出了“和”的美学原则。《左传·昭公二十年》有云:“和如美焉。水火醢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诚其过。”意思是说,“和”如烧菜,把不同的东西烧在一起,加以调和,然后烧成美味的菜来。而创作亦然。例如音乐:“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也是说,音乐的美是由  相似文献   

16.
每人每天都在思维,但大多是运用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是人们用同一思路去分析、处理同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它相对的则是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从多途径、多方位、多角度分析、处理问题,思路开阔,可望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人类的更高级、更有价值的思维。它不仅是科学发明、创造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对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者的极其重要的素质。在写作学科中引进创造性思维,无论对发挥写作者的能动作用,丰富写作理论,还是提高写作者的思维技巧,都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在写作学科中引进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写作者的能动作用,充实写作理论。毋庸置疑,多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坛,王安忆是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和精神地理把握得最为准确、描写得最为细腻的一位女作家。而《天香》这部作品的问世无疑可以看作是"上海系列"的进一步完善,但同时也能清楚感受到它是作家一路创作以来将女性写作的困顿与挣扎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作品。通过对王安忆女性写作挣扎与困顿的解读,不仅能更全面地把握整部作品的精神维度,还能看到一位写作者的人生圆融之途在该部小说中的隐性存在。  相似文献   

18.
超个人心理学是呈整合之势的“第四思潮”心理学,是当今最前卫的心理学研究学派。运用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现照创作主体的运作机制,认为“人的本性”决定写作动机,“静修”易诱发创作的发生,“狂速”是有价值的“转换的意识状态”,“高峰体验”是成功创作的真实而生动的体验。这几个方面的理论,共同演绎成一条文学创作机制的链条,对以往的创作机制理论体系,从一个更新更高的角度去作出整合与建构。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相关研究已证实元认知知识在二语写作中的重要性。因此,自觉提高写作者的元认知意识,加强元认知知识的运用,无疑能更好反作用于二语写作。文章从认知主体出发,探讨了如何在二语写作中有效地对元认知知识加以调节和监控。最后得出只有在自我监控与外部监控、宏观监控与微观监控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写作者的元认知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二语写作。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曾赞美沈从文的创作是贴近血肉人生的。好一个“贴近血肉人生”!我们不少学生作文之所以写不好,就是因为他们不自觉地背离了血肉人生。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王栋生曾说:“几十年来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写作者当人,没有把写作当作是人的生命活动。”让学生把作文与自己真实的人生联系起来,学生才会真正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王跃文曾说:“我觉得写作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作家刘墉曾说过下列一段话:我从不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它们只是说我的心、我的情。我常一边写,一边落泪。于是,我告诉自己:管它好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