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日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19世纪的明治初年。日本作为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在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具有诸多独到之处。日本的古代历史文化受中国影响很大,中日两国在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建筑形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经验能为中国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和"风水"两个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活动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在阐述风水的内涵、渊源及对建筑选址、规划等的影响基础上,以丰富生动的图片资料,记述了古籍《尚书》中周初先民规划、营建新都洛阳的史实以及在对此实践经验理论总结基础上形成的《周礼》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风水理论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其在城市规划中资源考察和评估的方法、从环境容量出发的城市生态结构模式及选址中的“择中观”等,说明《尚书》和《周礼》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风水理论的坟典。  相似文献   

4.
依据史料,以肥东振湖塔为例对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和景观规划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水则是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塔是在中国分布广泛的带有风水涵义的古建筑,研究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有助于理解风水中的景观规划美学成分。  相似文献   

5.
风水文化凝聚看中国古代哲学、科学、美学的智慧,风水格局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鲜明的美学特质和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风水景观的美学价值值得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通过对国内外风水美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揭示风水美学的基本内涵、特质和价值,为旅游学界进一步探讨风水文化、开发利用风水文化旅游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先秦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为轴心来论证古代城市文化的形成原因,以《诗经》为材料阐述古代城市文化的精神历程和时代特征,解说了古代城市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指出了先秦之际,在个体与群体,自然与社会的杂揉中,形成古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7.
风水林是中国人认为对一人一家、一族一姓、一村一镇的现在及将来具有吉凶影响的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林木。它是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产物。通过对阳朔、临桂、兴安、荔浦等地的居民及桂林部分高校、中学的桂林籍学生的调查,了解了当代桂林人对后龙山风水林文化的认同状况,探索风水林文化的承传方式。提出了正确认识风水林文化精华,通过学校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应构建森林保护法律法规及村规民约相结合的风水林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古村流坑的风水格局与环境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近年来,风水研究在我国地理、建筑学术界正进一步展开,其实践成就及迷信糟粕都将在不断研究中得到揭示。古村流坑被誉为“千古一村”、“中国南方民俗建筑的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典型”。文章从古村的地理格局,包括自然环境的生态、景观以及村落选址、规划等方面,阐述了有关风水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由风水理论所构成的古村环境意象;同时概括说明了我国江南古村在风水方面的一般特征,从而为更好地批判继承和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提供充实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比尔·盖茨到中国来,住的房子就找我看的风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于希贤教授不无自豪地说。"李嘉诚也找我看过风水,好多港商为了找我家里的电话花了好几万。"于希贤曾在上世纪90年代的莫斯科大学开过风水课。1990年到1991年,于希贤被公派到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中国历史系教书,学校给他布置的教学任务是讲北京历史地理。于希贤带了本台湾的《大地》地理杂志,上面有他的一篇关于城市风水的文章,叫《中国古代城市风水的选址与布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楼居文化,渗透到诗歌中,形成了诸多楼意象。从不同角度,可分为有出典意象与无出典意象、显性意象与隐性意象、静态意象与动态意象等,涵数10种之多。从语言学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看,能指无限,所指有限,中国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语言的狂欢。对中国诗歌的欣赏与阅读,必须超越诗歌的当下性、现场性,超越语言形式上的狂欢,去寻找隐于其后的历史的、文化的意蕴,开拓所指的有限,实现与无限能指的对应。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中国诗歌的魅力所在、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学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范型,从传统哲学思想原型和古代文人文化人格类型的文化研究视角切入,可以窥探到古代哲学思想和士大夫文化人格对诗词意境审美风格范型的影响,而从古代诗词的审美意境和风格范型中又可以反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士大夫文化人格时诗词意境审美风格范型潜在的文化渗透与厘定,这样就可以对诗词意境的审美风格范型作出文化的厘定与分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产品核心组成部分的地位日趋突显。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成果,本文从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旅游市场与产业发展、旅游规划与形象设计、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和分析,并针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研究的不足提出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加大社区参与力度、扩大区域合作范围和适度商业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历史名城的地段和街区的保护与建设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尊重历史名城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色,承传历史文脉,保护历史地段与街区的格局,活跃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古代小说影响深远.近30年来,不少学者从文化学、宗教学的角度对《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文章对近30年《水浒传》与道教研究的成果从小说的道教文化语境、对待道教的态度、道教在小说艺术方面的作用以及九天玄女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由历史文化名城到古代诗歌意象,"金陵"从早先的地域概念转化为具有浓郁政治文化色彩的艺术符号。"金陵"意象频繁地出现于古代诗人的怀古作品中,承载着他们沉重的感伤情绪,寄托了他们强烈而明确的政治意识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7.
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双重命题。针对一些城市的现实困境,提出了通过激活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以强化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性思路,并以此为主线,在城市发展策略层面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力及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文复杂,这使得古代城市起源动力呈多样化态势。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成因的多样化导致中国古代城市类型的多样化:政府政权所在地城市;商业及小手工业发展的专业城镇;特殊交通地理环境城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城镇;军事驻扎地城市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讽刺文学,其美学文化鲜明反映了现实,有较强的刺时救世的教化作用。文章从中国古代讽刺文学发展轨迹切入,探究其外具偏执、否定之形,内蕴"中和"之美,从美学角度和文学史的视角论述"中和"之美辩证和谐的理性精神在讽刺文学体式中的艺术风貌和表现形式,以期对文艺美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基于帕尔默和国内外学者对意象理论的研究,并对文化意象的产生和体现分析后发现,语言符号和非语言因素都可引发文化意象:语言符号的各个层面在音形义三个维度可引发意象,而图画等非语言因素也可直接引起意象。双语词典词目词的文化意象构建不仅要依赖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更要提供引发文化意象的文化语境,在与用户认知视野和需要关联的前提下给使用者创设体验空间,但要构建与本族语人同样的文化意象,使用者必须在更大的真实文化情景中进行浸入式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