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T,S,艾略特早期的部分诗歌和散文及信件中都有反犹指涉。其反犹倾向表现为他一方面对犹太人控制社会经济命脉的憎恨和忧虑,另一方面又把犹太人描绘为低劣龌龊的一族。究其根源,其反犹倾向即便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也是其成长于其中的美国中西部和新英格兰反犹文化传统的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投射。  相似文献   

2.
从18世纪开始,犹太人为寻求平等和自由,纷纷背弃犹太教,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淡漠;19世纪末,欧洲大规模的反犹浪潮再起,犹太人陷入了两难境地。为寻求犹太民族的生存之道,阿哈德·哈姆提出了文化犹太复国主义。  相似文献   

3.
1881年和1894年,因俄国的两次排犹反犹浪潮,推动了犹太人的迁移行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开始陆续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主要居住在哈尔滨等城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许多俄罗斯犹太人和大批白俄来到中国东北,也有部分人到了天津和上海等城市。他们属于较穷苦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犹太难民。他们在华的经济、文化、宗教活动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城市生活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潘光 《社会科学》2006,(2):121-130
1840年后,来华的犹太人主要有三大群体:第一是从中东、南亚和东南亚来华经商办实业的塞法迪犹太人;第二是为逃避反犹恶浪、革命和内战来华谋生的俄国犹太人;第三是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难民。对这三大犹太移民群体来华概况及其法律地位,特别是国籍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是在来华犹太人研究方面的深化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犹太人墓地在犹太人心目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它的成功迁移是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与当时哈尔滨犹太公会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哈尔滨犹太人墓地的成功迁移是中国不存在反犹势力的重要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正确的宗教民族政策的产物,它拉近了哈尔滨人与犹太文化的距离,也是哈尔滨居民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6.
互伸援手:二战时期的中犹友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社会科学》2000,36(4):67-71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在历史上一直互相尊重、同情和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面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主义对文明世界的疯狂进攻 ,中犹两个民族互伸援手 ,谱下了中犹友谊的崭新篇章。一、中国人民对欧洲犹太人命运的关注早在纳粹德国掀起反犹恶浪之初 ,中国人民就十分关注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犹太人的命运。希特勒于 193 3年初在德国上台 ,随即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反犹运动。 5月 11日 ,排犹浊浪开始波及德国文化界。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柏林等地组织大规模的焚书活动 ,将犹太人写的书及其他“非德意志”书籍 (如共产主义书籍 )均付之一…  相似文献   

7.
郑阳 《理论界》2010,(8):121-122
本文详细介绍了埃及历史学家马涅托对犹太人出埃及这一事件的记述,分析了其中的反犹要素,并指出造成马涅托"恐犹症"的历史原因以及马涅托对古代世界反犹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纳粹德国排犹政策的演变及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粹德国从20世纪30年代上台以来一直执行着反犹和排犹政策。从排犹主义逐渐发展到种族灭绝,纳粹排犹政策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着明显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而且促使排犹政策变化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纳粹对犹太人实行的迫害和灭绝政策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含着历史传统、思想基础,也包含了社会心理和国际环境。正是这几股反犹的涓涓细流在当时德国的土壤上汇成了纳粹屠犹的滔滔恶浪。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20世纪现代派代表诗人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以及其深刻内涵,和诗人提出此理论的目的和意义。论文指出“非个人化”诗学强调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缺失,客体显现,反映了其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反对,和向西方理性主义的回归。这种诗学观与中国传统诗学中所提倡的以无我之心观察万事万物不谋而合。这种“无我”之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中心论和情感中心论,从而建立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共时的互相响应。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之初,英国政府支持了犹太复国运动,这是不容置疑的。对犹太复国运动领袖魏兹曼的直接支持以至贝尔福宣言的公布,证实了这一点。二十年代即巴勒斯坦托管初期,英国面对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政策,但出自维持中东地区政治稳定的需要,此时在实质上已逐渐偏向于阿拉伯人。三十年代初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后的大规模反犹运动,并没有使一贯声称同情犹太人苦难的英国政府  相似文献   

11.
潘光 《社会科学》2005,(5):93-101
19世纪80年代起在俄国和东欧掀起的反犹狂潮,导致几万俄国犹太人穿过西伯利亚来到中国东北,再辗转南下,形成了哈尔滨、天津、上海三个俄犹社团。其间,中国东方铁路的修筑、俄国在华势力的兴衰、日俄战争、俄国190 5年和1917年两次革命、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和日本侵占东北等一系列事态发展,又成了推动俄国犹太人先是来到东北,后来又离开东北南下的动因。来华俄国犹太人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经过艰苦拼搏,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其二,希望在中国长期居留,努力融入中国文化。其三,社团意识强,社区活动积极。他们逐渐成为来华犹太人中最有影响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2.
自公元135年罗马帝国镇压犹太大起义之后,犹太民族开始了长达1 800年的流亡生活,这段颠沛流离的历史即犹太民族史上的"大流散"时期。在中世纪,犹太人广泛分布于欧洲各国,而其中中世纪英国犹太人的历史是欧洲犹太人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认为,自1066年诺曼人征服盎格鲁—萨克森诸国起,欧洲大陆的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地移居英国,由于犹太人在借贷、金融业中的特殊作用,历代英王对英国犹太人采取了保护政策。到12世纪后期,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英国犹太社团已颇具规模。但自狮心王理查德时期起,由于十字军运动在英国引发的反犹浪潮日渐高涨,加上王室因为摆脱财政困境而对犹太人推行竭泽而渔的盘剥政策,英国犹太社团开始迅速走向衰落,并最终于1290年被全部逐出英国。从13世纪末至17世纪中期,犹太人作为一个族群从英国历史上销声匿迹,直到17世纪中期后,犹太人才得以重返英国。  相似文献   

13.
开封犹太人涵化是犹太人涵化之孤例.透过文化人类学的解析,中国社会宽容之特性是其涵化的前提要素,内外交流的阻隔是其涵化的加速要素,突破与外族通婚的禁区是其涵化的加深要素,而参加科举是其涵化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派诗歌之父的T·S·艾略特,其诗歌、文论广博恢弘、驳杂斑斓。事实上,只要有助于创作的,不管是文学,还是哲学、宗教甚至科学,艾略特擅长统统将它们吸纳、消化再创造。基于其1946年所发表的《文学批评的界限》一文,本文试图从理论的层面对艾略特文学批评界限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其所持的其实是一种"解疆化域"、"会通群科"式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5.
弥赛亚是犹太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维护犹太民族身份认同和犹太人战胜苦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犹太弥赛亚观念在欧洲社会面临着来自基督教世界、世俗国家和犹太社会内部三个方面的挑战.随着近代欧洲社会形势的变化,犹太启蒙思想家根据时代精神对弥赛亚进行新的阐释,试图消除传统弥赛亚观给犹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最终改善犹太人地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И.А.维什涅格拉德茨基和С.Ю.维特是帝俄晚期并驾齐驱的政治精英人士,两人初识于西南铁路公司,时任公司董事长的维什涅格拉德茨基对维特大力提携。1885年维什涅格拉德茨基辞去公司董事长一职,以谋求财政大臣职务,并推荐维特接任公司董事长。此时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维什涅格拉德茨基提拔维特,维特协助维什涅格拉德茨基谋得财政大臣职务,并在他与交通大臣的斗争中出谋划策,充当智囊。但他们两人表面一团和气,实则暗流涌动,貌合神离。维特到彼得堡任职之后,开始寻找新的庇护人,并利用维什涅格拉德茨基的健康状况大肆宣传,使其失宠于沙皇,最终他凭借智慧和健康优势获得财政大臣职务。维什涅格拉德茨基虽意图反扑,但无奈实力悬殊,只得依附于维特。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十字军的反犹动机问题,学界观点纷呈。在各种观点中,基督教的反犹主义意识是主导因素,它推动了长达百年的反犹活动持续发生,而当时狂热浓厚的宗教氛围则为反犹暴行提供了合适"土壤",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则成为了反犹的突破口。诸多因素综合作用遂导致反犹活动频繁上演。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探讨欧洲中世纪犹太人的文化地位和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犹太人经营长距离贸易的活动为他们掌握各地的语言和了解各地的风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犹太人对宗教文化和世俗科学的注重使他们确立了在文化方面的优势地位;犹太人协助或直接从事翻译活动,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伟大作家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具有很大影响的后殖民作家V.S.奈保尔,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未有所探讨,因其文化背景和创作的复杂多样,这样一个课题显然颇具难度.本文认为,奈保尔的思想可以概括为"生存怀疑论",它以"印度教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表现为"背反的同一体"形态,它们不仅反映在奈保尔本人的生活里,更反映在他的许多作品里,讨论奈保尔作品的思想内涵,离不开对其思想的哲学基础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德国民族与种族思想的觉醒使犹太知识分子融入德国社会的传统方式日渐失效.活跃于该时代的德国犹太知识分子面临严峻挑战:既要为德国日益猖獗的种族反犹思想担忧,又要应对随着民族化浪潮出现的犹太复国思想;既想抗拒对犹太民族性的重新探究,又想借此机会加深同德意志民族的认同.矛盾态度的产生根源于德国犹太知识分子对个体身位及民族身份定位不明并由此产生严重的认同焦虑.在应对此问题时多数德国犹太知识分子选择对近在眼前的危险采取逸避态度,这可被视作近代史上犹太人惨剧发生于德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