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对传统戏曲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是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传统戏曲独有的艺术特征,决定了对戏曲艺术的保护要遵循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及审美价值,决定了戏曲艺术的保护应当是动态的保护,在强调其文化价值的同时,不断改进,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2.
话剧与戏曲属于不同的戏剧类型,有不同的艺术规范。近代对话剧艺术规范的认识是伴随着对西方文学性演剧方式的误读及误读成分的消减同时展开的。在比戏剧这一文艺体裁概念更切实、具体的话剧和戏曲的文类层面来探讨中国现代戏剧体式的嬗变,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梳理现代戏剧变革的取向,也对认识当代的戏剧发展和现代戏曲文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迎平 《齐鲁学刊》2012,(5):145-148
当中国现代话剧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方法作为话剧的唯一创作方法的时候,老舍却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的戏曲与曲艺,并将中国传统艺术融进中国现代戏剧。《茶馆》便是老舍将中国传统艺术融进话剧的典范,目的有两点:第一,为了"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第二,将传统的"玩艺儿"保留下来。继承古典戏曲的象征性与舞台假定性,并向传统曲艺学习语言,特别是将相声的表现方式运用于话剧中,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话剧之路。  相似文献   

4.
戏剧本质体认与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化运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寿桐 《中国社会科学》2013,(1):186-204,209
与同时期的其他文体相比,中国现代戏剧经典作品的积累较为薄弱,这与现代剧作家对戏剧本质总体把握的某种歧误有着密切关系。戏剧的本质特性在于情节构思、人物刻画及表演形态等方面的合理炫张。中国现代戏剧通过对传统戏曲的反思与批判,初步形成了以文学性取代戏剧性的体认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戏剧经典化的进程。此后,在艺术规律的作用下,中国现代戏剧通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合理炫张逐步走向经典化。然而,以曹禺关于《雷雨》"太像戏"的反思为代表,对中国现代戏剧本质的科学认知再次遭受挫折,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合理炫张在理论上面临着被错误搁置的命运,中国现代戏剧进一步经典化的运作由此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以往相比 ,2 0世纪中国戏剧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性成为其发展的巨大动力。本文从现代性与启蒙 ,尤其从现代性与本土化的关系等角度 ,探讨中国戏剧的发展动因 ,强调戏剧本体的重要性。作者强调 ,戏剧研究更应注意艺术本身出现的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发展变化 ,它包括艺术更趋自律 ,平民的艺术趣味得到更多肯定等。中国戏剧这些变化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对现代性的探求 ,二是源于传统的本土化倾向。几乎所有重要的变化都基于现代性与本土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整体研究 2 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的一种尝试。在简述 2 0世纪对中国戏剧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事件之后 ,本文指出 ,话剧、越剧和评剧等许多新剧种的诞生 ,是本世纪戏剧进程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之间的全面融合 ,作品在思想上更趋重于政治与道德主题、在内容上对现实题材前所未有的注重 ,都体现出本世纪戏剧创作的明显特色 ,戏剧作品整体风格上的女性化趋势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本世纪的戏剧发展还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导致了戏剧观念的演变与现代剧场制度的引进这些深刻影响中国戏剧发展方向的变化。最后本文还指出 ,2 0世纪中国戏剧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留下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整体研究 2 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的一种尝试。在简述 2 0世纪对中国戏剧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事件之后 ,本文指出 ,话剧、越剧和评剧等许多新剧种的诞生 ,是本世纪戏剧进程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之间的全面融合 ,作品在思想上更趋重于政治与道德主题、在内容上对现实题材前所未有的注重 ,都体现出本世纪戏剧创作的明显特色 ,戏剧作品整体风格上的女性化趋势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本世纪的戏剧发展还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导致了戏剧观念的演变与现代剧场制度的引进这些深刻影响中国戏剧发展方向的变化。最后本文还指出 ,2 0世纪中国戏剧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留下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的中国剧坛,以"新潮演剧"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历程。"新潮演剧"不仅蕴涵着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的各种文化矛盾,而且以此为起点,显示了中国戏剧审美现代性的确立。从而,在艺术精神上,表现出传统教化意识转化为现代形态的启蒙诉求;审美形态上,形成了话剧与戏曲的二元对应。从而,以清末民初"新潮演剧"为开端,在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及审美与功用之间体现出一种明显的矛盾张力结构,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中国戏剧的历史走向与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与近代在译介和学习西方戏剧基础上产生的现代话剧不同,传统戏曲并不像话剧那样单纯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而是注重以“歌舞表演故事”.戏曲中的音乐、诗歌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其中的音乐(曲)性质,在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0.
张謇为中国的戏曲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戏曲史上应该具有重要地位。深沉的文化焦虑 ,置换为热切的社会关怀 ,使他把戏剧改革作为社会政治的一种形式和内容。张謇强调戏剧以适用为本 ,追求有补于世的实用效益 ,建立了一整套的规范 ,强调戏剧直接为社会服务 ,为民众服务 ,移风易俗 ,关心道德个体的精神提升 ,一切都是以人的自觉自律为起点和归宿 ,充分体现了工具主义的美学观。张謇在标举风化的前提下 ,也十分重视戏剧艺术表现的研究 ,在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 ,突出文艺在教化上的外部作用 ,引导艺术家们面向社会、面向人生 ,又遵循文艺自身的特殊性 ,研究戏曲发展的内部规律 ,特别是在梅兰芳戏剧的改革上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