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魏晋之后,随着文人的审美自觉,文学图像化主要体现为文学作品图像化,文学作品图像化成为文人实现审美诉求的重要方式。文人的审美创造使得先秦两汉图—文会通传统在这个时代,于创作主体、创作方式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呈现出历史性嬗变,文学图像化创作在这些嬗变中发生了从注重再现、重写到注重表现、创造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2.
幽默是《阿Q正传》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表现方式。鲁迅个体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的自卑情结,这是鲁迅《阿Q正传》小说创作的潜意识动力和幽默风格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宋元文人画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艺术变革,宋元文人画表现出三个鲜明的审美追求:1、它以“画中有诗”、“境生象外’作为审美理想,突出了绘画创作中的主观因素。2、它以书法的笔墨技巧作为语言中介,突出了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因素。3、它以提高艺术家的文化素养、艺术造诣为前提,突出了绘画创作中的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作为鲁迅“全部生活感受”的孤独感及其文化和审美意义 ,分析了它对鲁迅创作个性的影响以及在其创作中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美学表现出明显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特征,就是重视审美活动中的体验.中国古代对体验的重视既表现在审美认知活动中,也表现在审美创作活动中,更表现在审美接受活动中.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来说,这种对体验的重视使中国古代审美接受批评缺少理论色彩,具有明显的形象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蔡梅娟 《东岳论丛》2006,27(6):148-150
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思维是伴随着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而渐趋成熟的。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人的群体意识的觉醒阶段,即理性觉醒阶段,这一阶段的小说思维表现出“扬理抑情、趋同排异”的特征;二是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阶段,即审美情感觉醒阶段,这一阶段完成了审美主体意识的彻底觉醒,小说的审美思维表现出“情理相济、异同兼容”的特征。主体意识的双重觉醒使得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思维从幼稚走向成熟,形成了美善并举的基本图式。  相似文献   

7.
盛唐山水诗的高潮 ,植根于社会文化氛围 ,植根于大众的接受趣味。所以出现盛唐诗的高潮 ,是诗歌文本自身发展的结果 ,也是审美接受的生态效应。因此对山水诗创作—接受—再创作的循环状态的研究 ,即是注重山水诗生态环境和创作主体生态取向的研究。盛唐山水诗创作主体的创作自觉 ,表现出审美上取南北文化之长为理想境界的文化整合意识 ,表现出对于时代接受趣味的顺应。思想整合的盛唐文化生态 ,使山水诗水准卓特高标 ,出现了盛唐所特有的艺术生态和面貌 ,这在唐人选唐诗中得到真实而生动的展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在传统审美方式发生现代变革时期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浅草—沉钟社感应着时代变革的脉搏,强调文学创作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然表现,对封建抑情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各种文体的创作实践中,均以情感为表现中心,自觉追求抒情性,形成了鲜明的主情主义倾向,实现了审美方式的现代变革。浅草—沉钟社创作中以情感为表现中心、以昂奋与感伤为基本情调这一主情主义创作倾向的形成,是时代环境、中外文学传统和个体选择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所谓十七年文学的一体化,是指文学在时代政治规范的制导下,创作主体在审美选择和艺术表现过程中受意识形态的权威观念崇拜的影响,基本上失却了对多种文化信息和审美方式实行自由选择和广泛吸取的能动性,表现出创作个体向权威话语的群体思维模式规范统一的社会化特征,使文学的审美日益趋同,在整体上体现着文学思想、文学观念高度统一下的计划性操作运行的发展特点。当然,到十年浩劫期间,便形成了完全依附于政治观念的自我封闭现象。  相似文献   

11.
洪琼 《晋阳学刊》2009,(4):65-68
中西对“游”和“游戏说”都有着丰富的理论探讨,且存在诸多的共通性,但两者毕竟植根于两个相距遥远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表现在中西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上、不同的审美体验方式上、不同的话语体系上。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两者便没有任何对话的可能:(一)思维方式,对于西方的“游戏说”而言,应当淡化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原则,提倡人物融合的诗化之境;而对于中国的“游”而言,既要引入西方的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原则,但又不能重蹈西方文化的覆辙,真正的道路或许便是于中西思想的边界处的冒险。(二)审美心态,海德格尔的“诗化之思”或许为中西“游”和“游戏说”之审美心态的融合和对话提供了某些指引。(三)语言,自从“语言转向”以来,西方传统的语言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不再是那种表象一工具型的现成性的语言观,而成了一种生成性的语言观,这似乎与我们中国的“道言”观有着某种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2.
连秀丽 《北方论丛》2004,42(5):53-56
价值论角度研究美学是对美学的一种丰富和深刻认识,审美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性一直是美学界关注的焦点,审美评价和审美价值的区分是判定审美价值客观性的起点,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否认审美价值创造主体的自主性,审美价值绝对性中有相对性,审美价值具有超功利性和精神功利性.  相似文献   

13.
比喻的魅力在创新,创新的原动力在情智.人们在创造比喻时已经不满足于单一感性的审美,而是注意到了理性的审智.精警、深刻、富有创意的远程比喻就是既审美又审智的一种比喻变异形式.  相似文献   

14.
诗因诉说而产生,书法因书写而出现,各自经历了无意识创作的阶段而进入有意识创作的层次。这一过程,即形式与技术的形成过程,贯穿着整齐化和逆整齐的追求。诗和书法作为传统文人的必修课,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肖军以长达20年的艰苦历程,创作了80万字的长篇小说《过去的年代》(原名《第三代》)。作品以近代社会复杂多变的转折时期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东北人民在苦难屈辱中表现出的充满悲剧色彩的抗争精神。作者在艺术上不懈追求为作品表现悲剧色彩增添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贺玉庆 《云梦学刊》2006,27(3):95-97
审美创作主体是沟通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过滤器",在创作过程中其主体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张爱玲这一创作主体后期因为没有克服自身内外的矛盾冲突,出现了价值观创作观的左摇右摆,演绎出了审美创作主体失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图形图像教学应当遵循艺术教学的客观规律,传统的审美、创意、构图原则依然是计算机艺术设计的基础,计算机能够帮助设计师完成重复的、复杂的工作,但它始终不会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8.
手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学的生存方式。不管是在创作、发行还是在阅读接受上,今天的文学都与以往人们熟悉的形式有了很大不同。作者与读者间的身份界限日渐消解,审美趣味日益通俗化,体裁也变得越来越随意。文学大有解构自身、走向文学日常生活化的趋势,有关文学终结的话题由此而来。总的说来,信息技术对文学意味着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文学话语的平民化、民主化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9.
音乐形象再现过程中的“联觉” ,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三种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的一种基础能力 ,又与传统观念中的“通感”有着明显的区别。在音乐教学中 ,要把能够增强“联觉”能力的教学内容在相当范围内设置为专业基础课 ,强化“联觉”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体育运动中的形体美、动作美、造型美和协调美 ,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灵魂 ,可谓魅力无限。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美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丰富着学生的审美想象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表现和创造美 ,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能力。体育课是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体育教师也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让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