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认知、历史实然、历史诠释是历史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下,有必要以新的视野和新的眼光重新对它们加以梳理和界定。历史认知是人的文化实践活动,而人的文化实践的多样性,其栖身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形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历史认知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历史研究中永恒的图景。但是,历史认知并非漫无边际的想象,它必须受制于历史实然,必须严格限制在史料允许的空间。因为,我们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者视历史为一种虚构的存在,一种文本,而是坚定地相信,过去曾经发生过并肯定发生过,并确信我们有可能在相对真实的意义上重建史实;正是由于相信历史实然是存在的,而非后现代理论所认为的历史书写只是一种文学想象,因此,我们追求基于史料基础上的“真实”,相信“历史遗迹”比“证词”更有效,“原始”证据比“二手”证据更有效,并致力于借助“原始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综合、比照和分析,重新获致历史的合理性解释。历史学家的职责不仅在于“赋予过去的事件以实在性,也赋予它们意义”。因此,诠释是历史研究的灵魂。但是,历史学家的工作特点是“事后认知和回推立论”,十分容易陷入“历史辉格主义”,从“过去”中发现现在,由此...  相似文献   

2.
那尔苏 《晋阳学刊》2014,(2):140-142
在历史大众传播领域,历史口述和历史讲坛作为两种常见的形式,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这两种大众历史传播的形式或手段,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却常常引发混淆,如果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在比较二者的不同以及相通之处,来阐述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各自所承担的不同历史研究、传播的职责,最终在阐明二者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似给予实践以必要的理论指引,以便更加有效、规范地传播历史,造福大众。  相似文献   

3.
作为“科学的科学”的哲学,是关于探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的学说。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记载表述为历史,也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为哲学思想,并成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把这种人类历史活动表述和总结的哲学思想,名之曰历史哲学。作为历史哲学的萌芽和雏型,应当起始于文明史的开端,而形成于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近代社会。然而人类几千年文明史对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生产的记载,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历史哲学为指导。历史活动本身也在不自觉地作历史哲学的表达,历史主体的人以思想学说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都作过同那个时代条件相适应的历史哲学的表述,目的是反馈社会,作为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媒介。历史活动、历史记载、历史研究和历史哲学是不可分的。历史研究若不以历史哲学为指导,不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中国学者来说,历史研究——历史哲学——中国历史哲学,应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方向和坐标。  相似文献   

4.
陈新 《学术研究》2012,(12):105-110
18世纪末以来,康德为历史理性的发展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人们关注到对于历史的认识乃是基于各种前提假设,历史理性作为一种对于历史的反思性力量,首先表现为对前提假设的自觉意识。历史学作为一门使用日常语言的学科,日常生活中的理性思维已经成为历史理性的合法性来源之一。自觉、常识和效率分别对应于认识中的主体、经验和表现,它们构成了历史理性的基本要素。具有历史理性的史学家,在其历史叙事中,对于各类前提假设有着充分的自觉,并且擅长于运用现实经验中获得的常识和历史经验形成类比,也藉此将自我对于人事的普遍性认知有效地传递给读者。  相似文献   

5.
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本体论是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的是"历史是什么"以及"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史实与史料的关系,即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历史记忆分为自然事件历史记忆和社会事件历史记忆两类.自然事件的历史记忆是有局限性的、不完整的.社会事件的历史记忆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和谐性的历史记忆,另一种是冲突性的历史记忆.在冲突性的历史记忆中,应该存在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历史记忆.仅仅存在一种历史记忆,意味着它可能是强权的结果,或非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初年以来,历史哲学研究的主流趋向已从历史规律论("大写历史")转到了历史认识论("小写历史"),也即从思辨的历史哲学,转向了分析的历史哲学.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慢慢侵入历史研究的领域,虽然没有被全盘接受,但其对历史认识论的影响巨大.如果说当代哲学界和史学界的历史哲学研究,已经放弃了对"大写历史"的探讨,那么这一转向,其实也与怀疑"小写历史"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所关联.人们对史学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史学是否等同于文学、美学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由于"语言学的转向",使得史学家们感到要想在历史叙述中排除主观的意见,几乎根本不可能.史家治史,在追求真实性以外,似乎还有文学性等其他的东西需要考量.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大写历史"和"小写历史"之走向没落,反映的是当代世界历史的重大变迁.虽然西方的历史哲学已经转向、甚至走向没落,但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和远景进行思考、判断和预测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潘娜娜 《晋阳学刊》2005,(2):98-102
通常,历史哲学指的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不可割裂的分支,一个分支是试图在事件的进程中,或在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质中发现某些意义或重要性,另一个分支是对历史研究进行哲学分析,即对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和认识论的概括.在当代文献中,这两个分支分别被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对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出思辨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在解释历史方面的区别,说明解释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性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历数年历史风雨侵袭,经历历史存在的主客观环境影响与修史者意图附加,除却本身客观研究条件所制约,后世所可以看到的历史已经被有意或者无意地改变了许多并附着了诸多方面错综复杂的主观影响.基于此现实,文章在对历史的表现进行确认、探究、质疑的基础上,论证了历史被改变的原因、被制造的过程及方法,并对还原历史真相、去伪存真、正确解读历史,抽离各种主客观环境影响作了积极思考,以期使人们读到的历史更加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历史3"--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朱光潜的"物甲-物乙"说为根据,提出了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的历史1、历史2和历史3的概念.历史1作为历史的原貌是历史题材创作的源泉,虽然它往往不可寻觅,但历史小说家和历史剧作家还是要尽力去寻觅,即或只能获得一些碎片,也是有意义的.历史典籍作为历史2是创作的基本资料,当然是重要的,需要十分熟悉,也需要加以辨析,但不能原样照搬.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必须有辽阔的诗意想象空间.只有在深度的艺术加工的过程后,我们才会获得作为历史3的历史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0.
历史审美活动是指把“历史”作为客体审美对象予以美学审视和价值评判的过程。历史审美活动是在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历史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历史审美的本质就是在人们创造的历史中审视人类的本质力量。历史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向人们展现历史美,让人们在品味、享受历史美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锻炼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审美新人。  相似文献   

11.
历史     
本文明确划分为若干部分,以分别描述在近几十年中推动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相互交汇的若干学述思想潮流。总的安排难免失之简单化,目标只求指点广大全景中的路标和轨迹。粗线条勾勒的轮廓中包含一个观点:必须注意那些被作为考察对象的人们〔对各种“经典”之说〕的解释能力,并提出:对人类主观世界以及对人类之间的交互作用的久而不衰的兴趣,促成了史学家和人类学者的对话。这些文字也可以作为这样的一种“文本”来读:它们标志着文学理论在多大程度上为当代的历史和人类学提供信息。学者们在世界的各种现场活动,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倚靠口头传说,而学科之间最有希望获得成果的对话也就在此发生。在非洲和大洋洲的调研成果表明,“往昔”是怎样地通过口述的历史而寓身“现在”。瓦莱里从理论上阐明了夏威夷人对历史的两种表述之间的交互作用;巴伯则阐明了约鲁巴人的颂诗;土著居民对库克船长的法律的不道德势力的抨击;16世纪一段僧伽罗人以谜语表达的故事,描述葡萄牙殖民主义的罪恶;以及1981年一场板球赛中发生的事故,用以申论以编码方式记录下来的对历史的理解于活着的人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社会科学学者的学术事业中具有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2.
阐释的历史与历史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阐释和重释,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其中既包含有因历史的变动而引起的阐释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的变化,也包含有这种阐释和重释活动的历史本身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所隐含的一种阐释的契机或者可能性。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重释何以成为可能?重释经典需要注意哪几个原则?支持现代文学经典重释的学理资源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亟需解决。本期文学版特邀请於可训、陈漱渝、秦弓、王宁四位教授对上述问题作了多角度的探索,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王恩来 《理论界》2009,(11):152-153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巨擘。对这样的结论,虽有人怀疑乃至否定,如西方的黑格尔、中国的秦始皇和文革中的毛泽东,但来自他们的嘲讽、扼杀和批判,均未能达至预期目的。近些年来持续兴盛的孔子热、  相似文献   

14.
口述历史与历史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口述历史价值 ,指出在史学整体化和大众化发展趋势的浪潮中 ,口述史学的主体性特点并未损伤其价值 ,而是在新的理论和视角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客体的重新诠释和解读 ,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实现了对历史的重建 ,从而肯定了口述史学在深入探索历史真实面貌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一长期以来,我们总是用历史决定论来界说历史唯物论。诚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是一种决定论而不是非决定论,它“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推翻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列宁语)。然而,“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即承认人的意志和行为都要受必然性制约,这还只是属于对人类活动的客观性、受动性的认识,而并非对人类活动的主观性、能动性的阐发,并非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全面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而要达到对世界合乎规律合乎目的的改造,哲学就不能停留于人类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上,而必须“现实地”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发展“人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动性”。否则,它就不能担当人类首先是无产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改造世界的指南  相似文献   

16.
尊重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 ,又是丰富的宝藏。尊重它 ,研究它 ,就可以获得智慧、借鉴和力量。回避历史 ,讳言错误 ,只能造成无知 ,甚至历史悲剧的重演。而歪曲和玩弄历史者 ,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惩罚 !金春明 (1 932 - ) ,现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中共党史博士研究生导师。 1 947— 1 949年在东北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 ,1 95 0年秋入中共中央东北局党校高级部学习 ,1 95 2年秋毕业留校任中共党史教员。 1 96 1年4月调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任教 ,至今已 40年。曾任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主任、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相似文献   

17.
历史包含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历史话语两层不同的含义.海登·怀特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文本层面的历史.他指出历史学家使用情节设置、形式论证和意识形态蕴涵三种解释策略以及四种转义性语言进行历史修撰,历史文本因此不再是客观地再现或叙述历史事件,而具有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叙事性、诗歌性和意识形态维度.因之,历史话语带有了一切语言构造物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18.
论历史批评     
以往有关历史批评的讨论,构成了一个历史批评对象和历史批评者的二元结构,这也就促成一些历史学家努力为历史批评在历史学科内争取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位置.事实上,这样做矮化了历史批评在历史学实践乃至整个社会实践中的真正地位.历史批评的核心问题所涉及到的批评对象、批评者、批评目的、批评标准,正对应了历史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研究者、研究目的和研究准则.因此,历史批评完全可以等同于历史研究,它融入到整个历史研究之中,成为历史研究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受形势背景、政治环境、思想认识等因素影响,各个历史时期建构起了关于南昌起义的不同历史叙事框架与叙事话语,形成了各个时期关于南昌起义不同的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其总的趋向就是,历史越往后,历史评论者就越把南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放置在更长的历史时距、更宽的历史场域来看待和评价,对它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就越客观全面。其历史启示就是:历史场域的变化必然导致历史叙事框架的变化,并由此导致历史评判标准的变化;而任何历史评论都必须慎重,必须考虑到历史的涟漪影响,必须注重从更宽广的历史时距来观察,而不能在当时就盲目地下结论。  相似文献   

20.
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大思想家。在中国,他被诗人们赋予了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式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被哲人们赋予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之人”或“坐圣门第二席”的崇高历史地位。在国际上,他以一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哲学的烈士”的崇高人格形象,被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文章对李贽在哲学、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思想、文艺思想和宗教思想诸方面所作出的理论创造作了全面的阐发,以展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并通过李贽思想对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深远历史影响及国际影响的论述,凸显了李贽的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于探索现代理性重建之路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