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邻右舍     
赵吉贵 《社区》2005,(16):56-56
与丈夫离婚那年,是我有生以来最晦暗的一年。法院判决时,5岁的儿子判给了丈夫,理由很简单——我刚刚下岗,根本没有能力抚养他。一夜间,我什么也没有了。我不敢回娘家,因为我的事,已经几次惹怒了暴躁而倔强的父亲。父亲当初反对我和那人结婚,我偏偏结了;父亲后来反对我和那人离婚,我硬是离了;父亲反对我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我虽没争来,但得到前夫的允许,让孩子暂时归我抚养。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父亲用手指着我大骂:“你要是养这个小崽子,就别吃我家的饭!自己还不知道怎么活呢,还带个累赘!”我花150元租了临时的小铁皮房,开起干洗店。铁皮房四…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树     
那个与往年没任何不同的春 日,父亲从远在几十里外的故乡赶 来看我。父亲老了,他根本记不清 楚自己究竟第几次跟我唠叨家里那 棵桃树重新发芽的事了。 入夜,朦朦胧胧听见小雨点儿 拍打窗棂的声音,以及父亲沉郁的 鼾声,如间一支古典乐曲,在黑暗 之中唤我朝一棵树张望。 我知道我又在睡梦中像一片叶 子飘回到故乡,又是在睡梦中追寻 着那棵久已疏淡的桃树。我能记住 这棵桃树时,已经五岁了。 那时的阳光多好啊。深蓝色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父亲     
艾晓明 《社区》2005,(24):54-54
离家的时间定在4点,两点却来了朋友,待把朋友送走,已经到了出发时间。惊觉还没有和父亲道别,回到家里提行李,父亲却先下了楼。于是我和儿子拿起背包行囊便走。小阿姨说,爷爷两点钟就起来了,一直坐在那里。15年了,父亲就这样一次次送走我们。父亲身边已经没有了和他牵手的母亲,父亲已经步履不稳、白天也合眼睡眠;醒来时上个厕所,又蜷缩不动了。我好怕父亲想到我心里想到的,而我心里想到的父亲一定想得到。我们离家越来越远,我从未流泪离家,但是这次……父亲曾经是教师、身体很强健。20多年前,我从农村回城上大学,父亲送我到长途汽车站。父亲…  相似文献   

4.
那一刻,我懂了,父亲依然是疼我的……——题记我讨厌我的爸爸。他冷漠﹑武断,似乎每天都有不高兴的事。我把自己锁在屋里,爸爸在客厅里生闷气。我不知道这已经是多少次因为一点小事跟他吵起来。他嘴角下撇,一脸严肃,不用看也知道这招牌表情又挂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在心理咨询和日常生活中,看到不少老人不能坦然面对离退休。比如,有的以种种借口不交单位钥匙;有的提出种种条件拖延时间;更有甚者从听说离退休那天开始就卧床不起……笔者曾在自己父亲离休那年,几次与父亲促膝交谈。因为父亲是个性格有点倔强、做事非常认真、为国家奋斗了一辈子的“老革命”,能否坦然面对自己的离职,着实令我这个做女儿的担心。今天,看到父亲从不间断地晨练,饶有兴趣地写作,兴致勃勃地参加老干部活动……那份从容,那份快乐,那份充实,无形中激起我一股写作的欲望。我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想与那些已经离退休的、即将离退休的老人进行一下交流,希望他  相似文献   

6.
陪父亲读书     
前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在乡下教书的父亲顶着酷暑到我家,向我征求他要参加中专函授的意见。 “都57岁了,还读什么中专,毕业了也就退休了。” 妻子首先提出了反对。 “您老已经‘民转公’了,职称已是小学高教也到顶了,还读什么中专?再说读中专也挺苦的。” 我也委婉地表述着自己的意见。 “你们都别劝我了,这次我是铁了心,这书我读定了。” 父亲的态度十分坚决。 于是父亲成了进修学校年龄最大的一名函授新生。函授期间,父亲住在我家,每天晚饭碗一放,便十分专注地复习当天的功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一学就是四五个小时。有几次,我抬起头,发现头发花白的父亲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张敏,于2000年1月10日不幸病逝,永远离开了我们。然而,无论岁月多么久远,无论世间多么沧桑,父亲的音容笑貌在我的眼中永远清晰明亮,父亲的谆谆教诲永远沁我心田,父亲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儿孙立业做人的宝贵遗产。父亲的眼泪从我记事起,我只知父亲流过两次眼泪,一次是在悼念毛主席的追悼大会上。还有一次是父亲去部队看我,回来后掉了眼泪。那时候,我所在的部队施工烧窑背砖坯,我拼命干活锻炼自己,生了病也不去看,饿得吃9个窝头都不知道饱,从驻地走到砖场2公里路竟将军服湿透。父亲来看我时,指导员田财英同志把我从砖窑里叫出来…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眼神     
多年来,我总认为父亲对我不好。小时候,他曾打过我,幼小的心灵已视他为天底下最坏的恶魔,从此以后,不论父亲对我怎样哄骗.我都不理睬他,总是跑到母亲的怀里,诉说自己的痛苦,而这时父亲只好失落地离开。但是,在一次父亲对我的眼神中。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路来森 《中华魂》2013,(18):6-6
感受第一个教师节,是在1985年。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但我的父亲是村中的一名民办教师。记得我父亲似乎是在镇上参加过一次会议,知道国务院通过了教师节的议案。教师也有自己的节日了,整个大半年里,父亲都处在快乐与兴奋之中,还常常在饭桌上给我们提到教师节的事。  相似文献   

10.
任蓉华 《老友》2011,(11):41-41
父亲经人介绍找了个老伴的消息.是我从小卖部李姨那里听来的。我猛然间感觉,自己欠了父亲太多,过去我常以工作忙为由,很少去关心形单影只的父亲。母亲过世已经7年了,7年前的那段往事依旧历历在目。母亲外出买菜时,一个趔趄摔倒在地。送入医院被诊断为脑血栓,在床上昏迷了将近两年。两年间,父亲整日整夜地守候在她的床前。  相似文献   

11.
开卷有益     
我的父亲毛泽东父亲留下的遗产是可以使我与广大民众共享的思想,而没有半点儿的家私。因为我是毛泽东的女儿。 叙述这些关於父亲的往事,我又一次深深地深浸於那逝去的岁月里,但是,我已经能够平静地面对那重忆起的一切,包括我的辛酸与灵魂上经历的痛苦。如此细致地回想父亲  相似文献   

12.
那时,我正在走人生的上坡路,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总是在人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一次,父亲带我登山。父亲走在前面,问:登山需要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姿势呢?低头,弯腰。我说。登山,是在走上坡路,保持一种低头、弯腰的姿势,不仅可以省  相似文献   

13.
老父九十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我的老父亲今年90岁了岁月荏苒。90年的风霜染白了父亲的头发和胡须。他的背佝偻了,腿也弯了,走路不再大步流星。但他一点儿也不服老,偏要做出一些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的事儿来。比如说,他听力差了,却偏爱接电话。一次学校的一位老师打电话找我,父亲抢着接电话问:“你是谁﹖”对方答:“我是中学。”父亲便唤我说:“一个姓宗的人找你”还有一次有人打电话找我,我明明就坐在房间里,父亲却说我不在。我从房里跑到客厅接电话时,他已经把电话挂了。原来他听错了名字,以为别人找我妹妹。这样的事多了,我们就不让他去接电话,他…  相似文献   

14.
印象之中父母是从来都过生日的,所以父亲的生日底是哪一天我的确不记得。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第天,单位里要我填写一份履表,上面有一栏竟要求完整填写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出生月日,我只好打电话给母亲把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生日一一问清楚。这时我忽发现,再过几天就是父亲的日,他养育了我20多年,还从未送过他一样东西,现我已经开始自己挣钱了,应对父亲表表心意了。给父亲买什么好呢?想想去,还是决定给他买一支克笔。父亲是摇笔杆的,在位要写材料,回家又要写章,几乎是一天都离不开的,可是插在他上衣口袋的,却总是那么一支老掉牙塑料壳钢笔…  相似文献   

15.
错过的礼物     
麦小麦 《可乐》2011,(2):10-10
读中学时开始叛逆,总嫌大人不理解自己。父母送给我的14岁礼物是一本《简·爱》,因为父亲觉得我肯定会喜欢这样的故事。我确实喜欢,却恨他们不知道我早已读过、买过,赌气拿出另一本,淡淡地说:"我已经有了。"到现在,我还记得父亲眼中骤然暗下去的小火花。我真是可恶啊。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肩膀     
第一次骑在父亲肩头,我便想,自己何时才能长得像他一般伟岸刚强?于是,在艰涩而又漫长的成长之路上,父亲成了我人生的标尺。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嚷嚷着走到他跟前:"爸,别动,别动!你  相似文献   

17.
聂造 《社区》2008,(14):45-45
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国“妇道文化”,是在一次课余时间:一位女教授听说我的父亲49岁时就离开人世,很出乎她的预料,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她悲伤得就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这种情绪共鸣,一下子拉近了我俩的心理距离——一股来自女性的温暖与关怀,掠过我的心底;尽管她比我大将近20岁,又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这种感觉还是能够给我带来作为男人所需要的一种关怀。  相似文献   

18.
【作文题目】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谈到他在师范毕业时和父亲的一次交谈。他问父亲:“我应该怎么办,是当老师还是努力成为歌唱家?”父亲这样回答他:“如果你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能跌倒在两把椅子的地面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帕瓦罗蒂听从父亲的劝告,毅然选择了唱歌,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闻名全球的歌唱家。  相似文献   

19.
A第一次去北京的时候已经是冬天,城市天空灰白,我忽然觉得内心荒凉。在五道口的轻轨站,齐绵将我甩下:“乖,自己去逛,五个小时后我来接你。“我想抱怨,但齐绵已大步走远。齐绵也不容易,她父亲肝癌晚期,为了凑医药费,她周末四处做兼职。哪像我,寒假未到,就签了张假条出来四处闲逛。  相似文献   

20.
母亲过世已经25年,可直到现在,和母亲最后一次“告别”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的老家在东北辽宁。远在几千里之外谋生的我,当年一月工资几十元,膝下还有两个女儿,每回一次家,得举债半年。晚年的母亲知道我的困境,所以即使再想念也不肯露一点口风,唯恐儿女在回与不回之间犯难。1972年春节,我携妻子女儿回了一趟老家。那时父母双双都在,谁知走后不到两个月,父亲突发脑溢血谢世。相濡以沫几十年,父亲突然离世,母亲的悲苦寂寞可想而知。父亲走后,母亲一直在父亲的影子里苦撑残年。我预感百病缠身的母亲在世时间不会太多,一直想再回去看看,可那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