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精神就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理论、学说、情绪、决心、干劲、政策、方针、计划、办法等都是精神性的东西,既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等无意识的方面。唯物主义常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秘化,把它看作是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的东西,从而否认精神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在哲学史上,精神的含义往往随哲学家本体论的不同而有所不…  相似文献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崇高的理想来支撑和推动,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主要是指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善良高尚道德规范的建构,以及对科学正确价值观的弘扬。  相似文献   

3.
让·鲍德里亚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德里亚的理论视角是"消费社会",他通过对马克思理论及其核心"生产"范式的批判,经由一系列理论中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范式没有超越黑格尔和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走出"生产之镜",必须认识到"消费社会"的特征是符码控制.鲍德里亚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但是鲍德里亚的批判不仅存在对马克思的误读,而且也有自身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4.
四、道德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由科学本性所决定的精神传统。科学精神超越知识层次,而带有价值和规范的意义,从而进入了道德和伦理领域。科学精神以人格化的形式体现于科学家群体之中,历来被视为最宝贵的道德资源和推动道德发展的重要动力。求知、求真、求证,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科学家通常都是一些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人。不可遏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着他们去探索无穷的奥秘和未知,经常使他们置生死于度外。——求真,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科学家通常都是一些崇尚真实一丝不苟的人,他们具有严肃认真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肖炎 《松州学刊》2000,(2):49-49
我们生而为人,我们行进的轨迹称作人生。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活动,劳动者制造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产品通过交换产生价值。人的能力有大小,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不同,因而价值有高低。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我们通过不同方式体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的生产力越来越显著地呈现出以精神生产力为主导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特征,精神生产力也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不仅展现出人类的巨大创造力,而且更是体现了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这样一种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飞跃的过程。因此,精神生产力也就成为评价社会文化先进性的价值标准,并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为基础的价值标准系统,从而为如何推进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任何政党都有其作风。作风是一个政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政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认识、评判一个政党的重要依据。就我们党来说,党的作用和党的工人阶段先锋队性质,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君·吏·士-解读《史记·酷吏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酷吏列传》在整部《史记》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从表面上看,《酷吏列传》仅仅是关于十个酷吏的白描式的传记,而实际上它却是西汉鼎盛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史料。司马迁写作《酷吏列传》,不单是为了揭露酷吏们罄竹难书的罪行,更是在探究政治权力的制衡和约束。后人评论说:“一篇之中,感慨悲愤,汉廷用人之非与酷吏得报之惨,具见于此。此太史公悲世之书,所以致 ? ?垂诫之意,不独为十人立传也。”①《酷吏列传》反映了汉代君王、胥吏和士人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同时在对现实的激烈批判中寄托了司马迁对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的向往。   …  相似文献   

9.
张道坤 《兰州学刊》2005,(5):321-323
英国文学有着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既写实性精神、社会批判精神和传统小说形式.本文通过对现代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前、中、后期代表作品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体现在伍尔夫创作历程中的现实主义传统.这表现在:伍尔夫前期在现实主义小说形式中进行现代小说的探索;伍尔夫中期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形式的扬弃;和伍尔夫后期寻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有机结合.伍尔夫的创作历程有力地说明了,现代小说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站在现实主义传统这位巨人的肩膀上.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整体,国家有其自身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规范体系。国家的目的不是超于个人的,存在于国家中的规范也不是异于个人的外在束缚。国家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类相互承认的内在要求,是人类和平实践的基础,其存在目前依然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宋一 《天府新论》2007,31(1):19-22
和谐社会是生态、社会、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其中,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这三个层次在相反相成的区别中存在,在相辅相成的互动中统一。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生态、社会、人三者之间关系,保护与优化生态,强化对和谐社会的载体作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和谐社会的底蕴;弘扬和谐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张昭兵  申欣欣 《阴山学刊》2008,21(6):50-53,96
张玮的《古船》、《外省书》、《我的田园》展现出一条乡土叙事的诗性追求之链,即从苦难承担到逆行外省再到田园重建,最后走向自我放逐。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张炜向着乡土回归而上下求索艰难跋涉的精神追求,并最终超越了善恶、城乡、虚实等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精神臻于诗性升华之境。  相似文献   

13.
企业是许多专业化分工活动通过一定的结构与方式联结与聚集在一起的动态性组织 ,这种独特的结构会产生一种系统集成放大效应。企业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生产性知识、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企业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转换的能力是企业存在的原因。一种有效率的、最有生命力的企业制度就是能提供一种合理性、激励性的制度安排 ,鼓励知识的不断创造、使用、转移和共享。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的那个千年,中国的教育是相当发达且绝对领先的。《汉书·僧林传》称:“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日校,殷日庠,周日序。”这里的校、庠、序是不同时代学校的名称。中国在当时就提倡平民教育(创办私学)和终身教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在人类历史绝对是最先的。有如孔子是人类教育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我们老是把他看作是思想家,其实作为思想家,孔子在人类史上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但作为教育家,他先行先导,是人类教育的宗师,西方无人敢望其项背。然而可悲的是,接下来的千年里,大一统封建体制,  相似文献   

15.
梳理年鉴实践的成败得失,摸索年鉴事业的特有规律,寻找年鉴产业的发展道路,是年鉴工作者永久性的职责和课题。当前,年鉴可以立足“四化”建设,强基固本,拓外展业。 1.突出规范化。业内有共识,年鉴是一种信息产品。那么,年鉴编纂出版的过程,就可以看作是信息产品生产营销的过程。年鉴的运作就可以而且应该引进、借鉴企业运作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参照其生产、管理、销售流程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规则。其中,比较关键、通用的是规范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世纪初现代科学的猛进对17世纪以来机械自然观的颠覆.梁启超逐渐形成以“动”“群”“变”为表征的自然观,对“科学侵入哲学”风气的体验与批判,拓展了其自然观与哲学视野。现实关切和救世情怀,使其自然观与中外科学文化潮流和文化传统相表里,以强国新民为指归。  相似文献   

17.
福州城外有座鼓山,山腰有一座古寺,叫涌泉寺。几年前我去过,门票6元,这次陪朋友再去,门票却降为3元了。我正纳闷:在旅游成为时髦活动的年代,景区门票飚升,怎么降价了?一问才知道,原来今年一次台风环流,山洪暴发,把寺中的一些设施冲掉了,其中藏经阁严重受损,虽然已过去几个月,还可见灾痕。藏经阁是寺中的文化中心,不予开放,按物有所值原则,降价自然是应该的,否则人们会怪佛爷们不诚实。不管怎么说,涌泉寺值得一看。福州山不多,这座位于城边凸起的海拔千米的山,分外雄伟俊秀。山上这座千年古寺,倚山峰,临平川,隐入山坳的密林中,幽深而神秘。据…  相似文献   

18.
马纯红 《船山学刊》2007,(4):207-209
优良的传统文化培养精神情操,人文素质教育塑造文化思想,法律规范行为准则,它们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构成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对完整而稳定的金字塔结构体系.这对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霍尔瓦特对现存社会经济制度的批判是具有很大震撼力的。他要求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真实的自我,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一个正义的社会,正义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设计的价值基础,即自由、平等和团结。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从霍尔瓦特的平等、正义、民主等经济与社会发展思想中借鉴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全面小康·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小康、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十六大到十六届四中全会两年多时间内提出的三大概念。这三个概念前后相继、环环相扣,三大概念的提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是长期历史过程与特定发展阶段的关系,而科学发展观又是建设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