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思想.儒、释、道诸家都对其作过论述与阐发.而儒家中和观在"中和"思想中是最原创、最有主导性、最具根本性的.对儒家的中和观,人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中和"作为一个理论性极强的哲学概念,既有认知的成分,又渗透了道德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中和"式统战文化"尚中贵和",具有四种特性以中和思想作为"天下为公"的大同文化的核心;善于运用中和理论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以自己的先进性向外辐射进而影响世界;融入多元的世界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继承前贤思想的基础上,孔子丰富了"中和"思想.之后,朱熹建构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的理论系统,王夫之则重释了"中和"、体用概念的内涵.至此,儒学的"中和"思想已经成熟.同任何哲学范畴一样,"中和"这对范畴也必须落实到现实层面.在现实层面,"中和"表达为"和谐"、"适度"的状态.然而,作为"和谐"、"适度"的状态,"中和"在落实于现实层面时,其理论意蕴不仅有积极方面,同时也有消极方面.对此,我们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4.
"都"和"也"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副词,但在某些句式中可以互相替换而并不影响句义表达.如果从兼容"都"和"也"的句式入手,分析这些句式中和"都"和"也"之间区别的句法语义条件,即可进一步说明相同的句法位置对非同义词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在体育课中应用"激发教学"的意义和途径.通过对"教材激发"和"教法激发"的阐释,努力探索出一条体育中"激发教学"的新路子,使体育课堂教学寓教于兴趣之中,增强体质,强化了教学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6.
"中和"说是朱熹为他的理学体系奠下的第一块基石.他的"中和"说的形成,经历了从师事李侗到转向湖湘派再回到程颐的长期探索."中和"说的形成,使传统的"中庸"思想不仅突出了"中和"的内涵,而且赋予了以人的行为自律、情感中节来达到"天地位、万物育"的内容,从而通过人的自觉来实现世界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中和"是我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美学史上的重要议题,而探讨中和意识的原初特点便尤为重要.以"自然现实决定人文意识"为理论基础,从我国古代自然条件、生存生产、生活实践三个角度,结合考古一步法学、文献学、人类学及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和原初意识发生的多元诱因.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赤子之心"观念,不仅体现了其在构建一种新的诗学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更是赋予了这个观念新的理论色彩.其"赤子之心"观不仅来源于西方哲学美学,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既对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提出要求,又流露出一种对人类生命和社会深刻的关怀意识.由此探究"赤子之心"观的理论内涵,并反思王国维在构建新的理论体系时的矛盾之处,深刻把握"赤子之心"观念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出身于下层民间并为民间文化所深深浸染的作家,老舍好"武"崇"侠",由此又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面对着古老中国被迫进入世界殖民体系之后的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进程,老舍为"武"这种前现代技能唱了一曲深情的挽歌;同时,他又试图将"侠"的气质作为国民性改造的一种精神资源,通过激活、改造传统文化中"侠"的因子实现新民强国.老舍与侠文化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武侠文学的发展轨迹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文明进化观"鉴取了福泽谕吉的"文明论",但二者又有着显著的、实质性的差异:与福泽心悦诚服于西方文明不同,梁启超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是中国中心意识,而且文化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重心,这也与福泽民族主义有着根本区别。在梁启超看来,福泽的"文明论"不过是他学习西方思想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