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粮食安全步出"囚徒困境"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市场的博弈包括很多内容。就粮食安全来讲,有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中国农民与中国政府、中国农民与金融机构、中国农民与国外粮食供应商和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等多种错综复杂的博弈类型。本文的重点是探讨地区之间以及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博弈,目的在于寻求粮食安全走出“囚徒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刘云  魏喜武 《创新》2010,4(5):77-79
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囚徒困境"是制约中国创业投资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和缺乏信任是造成中国创业投资"囚徒困境"的两个重要原因。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囚徒困境"的演化将朝着有利于创业投资家的方向发展。金融危机虽然能改变博弈的结果,却未能改变"囚徒困境"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囚徒困境”状态。“囚徒困境”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而且其“溢出效应”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都追求区域战略利益,双边博弈属于暂时对称性博弈。随着中国和平发展的持续进行,中日博弈终将从对称性博弈转变为非对称性博弈,中日“囚徒困境”最终将烟消云散。因此,中日关系的根本好转必将是一个“自然过程”。现在中国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足够的耐心,等待着让时间解决这个矛盾。  相似文献   

4.
苗梅华 《学术交流》2004,(11):55-57
建立法治国家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战略目标,然而,冷静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中国法治进程中尚存在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律与道德、本土和移植等误区,严重制约着我国的法治进程。因此,必须克服这些误区和困境,加强法治启蒙、伦理秩序建构和法治本土化根基的构筑,从而推进我国的民主和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10):116-118
笔者认为,异化本质是一种囚徒困境,其深层根源是人性贪婪自私的欲望,其次是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人类陷入囚徒困境,最终导致人类发展陷入自身对自身的背叛中。如何克服异化,从人性角度看,我们可以通过改造提升文化品格来升华人性,核心是要建设一种合作文化,以此逐步解决异化问题。从制度角度看,核心是要坚持公平原则。公平是制度最大的善。  相似文献   

6.
朱艳玲 《社科纵横》2013,(1):99-102
诗意的守望、理性的拓展是《文学概论》教学走出困境和创新设计的核心理念,本文从课程面临的困境、改革理念的确立、预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改革目标、课程没计的特色与创新等方面论述了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唐俊 《创新》2017,11(5)
道德勇敢就是在道德困境下行为主体为善的目的而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勇敢.道德勇敢包含特别的恐惧与危险,其所面对的危险情境具有双重性,而且它往往也是孤独的勇敢.道德勇敢主要表现为勇于作为与勇于不为.在道德生活领域,往往因为道德主体和道德理性的缺乏、道德认知的偏颇以及道德责任的缺失而导致道德勇敢的缺失.培育道德勇敢主要包括培育健康的道德心理、建设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与构建完善的道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困境及现代道德危机源于西方伦理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形而上的维度,因此,现代伦理学要想走出危机,必须恢复其形上之维.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对伦理学形上之维的重建指出了方向,他认为,"整体生活的善"的确立是拯救现代道德危机和现代伦理困境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然而,由于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浩大的工程,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在具体实施中陷入了诸多“囚徒的困境”。经济学正是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在“囚徒的困境”中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从博弈的角度看,质的访谈是访谈者与被访者之间的博弈游戏,最佳策略是合作,以达成双赢.但对于访谈初涉者,在访谈过程中往往索取很多,给予却很少,结果被访者就成为受损方.不同于拔河游戏的零和博弈,一方的损带给另一方的是惠,在质的访谈中,这会成为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所以,作为一名访谈研究初涉者,务必走出访谈的囚徒困境,摆脱零和...  相似文献   

11.
范振杰 《学术交流》2006,(11):15-17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实质上是科学本身的发展观,它只是相对于传统哲学而言的一种新的哲学态度。它是对何以作为科学事实或科学真理的一种哲学思考。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倡导:科学的客观真理只允许确认事实,要求科学必须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因此“形而上学”必须排除,既而哲学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从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逻辑实证主义者们都力图排除形而上学,使哲学科学化,但是他们最终无法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科学观,因而使理论自身陷入不可走出的困境。逻辑实证主义从经验证实原则出发来企图获得绝对真理的努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科学虽然是人类理性的事业,但作为理性的承载者的人的价值和信仰也是不可排除出去的。科学本身就包含着人的价值等非理性因素,因而作为认识论的科学观必然要包含“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草根NGO的伦理困境与改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根NGO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慈善性、利他性等伦理本性,但这些本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丧失,致使草根NGO陷入了种种伦理困境之中,要走出困境,实现伦理本性的复归,既需要改善外部环境,也要优化内部条件,还要依靠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3.
郑召利 《求是学刊》2004,31(4):28-31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始终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哈贝马斯无疑继承了这一传统.所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并没有止于悲观性的批判,而是在反思现代性问题时,试图寻找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出路,以达到重建理性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美围绕南海问题的较量类似"囚徒困境"博弈。由于利益冲突、缺乏互信以及联盟因素,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出现困境。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该博弈就有可能转化为"谁是懦夫"博弈。南海问题的前景不容乐观。要解决中美南海博弈的外交困境,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互信,并进行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15.
任晞 《社科纵横》2013,(1):159-16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构成人类全新的生存空间——网络社会。本文结合网络社会伦理失范的实际案例,提出当前网络虚拟社会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并以西方伦理理论为分析基础,从道德认知的角度寻找网络社会统一认知的可能性,最后将归结点定位于探寻理性构建网络伦理关系的对策思路上。  相似文献   

16.
胡建 《浙江学刊》2005,(3):39-44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政"运动的精英人物,又是近代道德转型的先驱者.因为传统中国所实行的是政治道德化与道德政治化的机制,因而人们对政治的态度实际上也即其道德人格诉求.谭嗣同进行"政体创新"与"道德创新"的理论武器是其"心力说"."心力说"对中国近代道德转型所起的奠基作用有:在道德本质问题上,用世俗的"人欲之善"取代了传统的"天理之善";在道德实践理性上,用近代性"平等自主"之美德扬弃了古典式"等级依附"之美德;在"集体关怀"的德性层面,用"平民主义"否定了"权威主义".  相似文献   

17.
张继军 《求是学刊》2006,33(6):38-42
善恶是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中国传统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在殷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当中还缺乏一个现实的理性基础,其形成应始于殷末周初。在西周初年,虽然善、恶作为一对范畴,甚至是作为描述价值取向的单个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善”和“恶”的观念已经开始应用于政治生活、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和人格评价等方面了,构成了当时社会价值评判的内在标准。  相似文献   

18.
从博弈的角度看,质的访谈是访谈者与被访者之间的博弈游戏,最佳策略是合作,以达成双赢。但对于访谈初涉者,在访谈过程中往往索取很多,给予却很少,结果被访者就成为受损方。不同于拔河游戏的“零和博弈”,一方的损带给另一方的是惠,在质的访谈中,这会成为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所以,作为一名访谈研究初涉者,务必走出访谈的“囚徒困境”,摆脱“零和博弈”与“负和博弈”,使访谈成为互惠互利的“正和博弈”。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近代西方道德哲学都是以利己的人性为基础,将人的道德同人的理性紧密相连.英国道德哲学家们强调的是理性对于自由的限制.这就突出了理性的自由思想.这便是社会自由的理论基础;大陆道德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理性具有绝对性、普遍性和自由性.因此,照他们看来,所谓道德的生活,就是符合理性的生活,就是一种必然的应当生活.因而自由的理性就是道德.这便是思想自由的理论基础.不过,到了休谟和莱布尼茨,西方道德哲学家们已经开始认识到道德问题应该从普遍的人性,即人的主体性上或生活实践上去反思.这一思想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按照康德所代表的理性道德主义标准,美德和善行为理性,邪恶和歹行则为无理性。休谟及现代休谟派反对这种学说,他们否认道德判断是理性原则。本文先考查休谟的论点及论证的失败,再分析现代休谟派所作的修正及其缺陷。休谟认为,理性的功能在于发现观念之间的关系和事实,道德上的区分不是理性的产物,因此,行善不为理性所需,作恶也不悖干理性。他的理由概括为论证m:前提1:纯理性不能使我们行动;前提2:道德判断能使我们行动;结论:道德判断不是纯理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