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赫那拉氏后妃在清代历史中举足轻重,她们中的一些人作为清代皇族的后妃,或多或少地发挥着作用与影响,尤其是三皇后中的慈禧太后影响了整个晚清历史,而对她的评价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慈禧太后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的表现与她在晚清主导的三次变革中的表现是一致的,慈禧太后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守旧派,她总体上是倾向于缓进变革而反对激进变革的.但这种变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她的专制统治的需要,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禁止.她残酷地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就是这一基本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夏爱华 《社区》2010,(36):37-37
年逾古稀的慈禧太后,容颜不老,看上去仿佛是一位刚刚步入中年的贵妇。说起来,慈禧太后堪称是一位美容专家,驻颜有术。她脸上曾起过痤疮,还患过久难治愈的面部痉挛症,但这一切都不曾难倒她。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食疗养生、内调外养。所以当她步入老年时,肌肤仍然白嫩光滑,吹弹可破。脸颊如同少女一般,细腻鲜润。她喜欢使用中国传统的脂粉,从来不用法国香水等"洋货"。  相似文献   

4.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慈禧太后从西安回銮北京之后,她被迫改变了盲目仇洋的态度,多次在皇宫里赐宴给外国使节的夫人们表示友好。夫人们经商议,决定邀请慈禧太后参加她们举办的答谢宴会。于是慈禧太后便委派了她的侍从,庆亲王的女儿,郡主四格格为皇太后的代表,去使馆赴  相似文献   

5.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这位当年被捧称为“老佛爷”的女性,即使在现代中国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1861年,成丰皇帝病死热河,她的儿子载淳继承皇位(即同治皇帝),她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次年,同治上徽号称“慈禧太后”。  相似文献   

6.
《新天地》2011,(10)
慈禧太后是的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但她在入宫前、特别是童年经历却一直是个谜。刘奇——一位离休老人,经过20年的反复考证和潜心研究,证明慈禧并非北京的满族人,她生于山西长治,汉族,在长治度过童年。咸丰二年以养父——满人惠征之女身份应选入宫。这一结论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认可,慈禧养父惠征的后人也予以认同。最近,刘奇老先生撰写的《真实的慈禧》一书  相似文献   

7.
娱乐广场     
《山西老年》2010,(1):30-31
故事斋慈禧看戏慈禧太后喜爱看京戏。有时,她兴趣来了,也会穿上戏衣,偕同李莲英或其他太监舞弄一番。但她性情古怪,专横跋扈,高兴时可以大加赏  相似文献   

8.
夜明珠一直是传说中的神奇宝石.据说清朝慈禧太后死后,含在口中的就是一颗世间罕见的夜明珠,也是因为这颗珠子才保证了慈禧太后的尸身不腐.那么,夜明珠真的存在吗?慈禧太后嘴里的夜明珠到底是什么? 被盗的夜明珠 1928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率军队炸开了定东陵,将陵墓内的稀世珍宝盗抢一空.慈禧口含的那颗夜明珠也未能幸免.据说,盗匪们打开慈禧的棺椁时,见她面目如生,好像在睡觉一样.孙殿英回忆说:“这是因为她的口中含有一颗很大的夜明珠.这珠分开是两块,合拢起来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在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盗匪用刺刀撬开慈禧的嘴,取走了夜明珠.  相似文献   

9.
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一八三五—一九○八年),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大阴谋家、大野心家和大卖国贼。她从一八六一年第一次“垂帘听政”到一九○八年死去,先后搞了两次宫廷政变,三次“垂帘听政” (第三次改名“训政”,实质仍一样),前后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在她执政期间,对内疯狂镇压人民革命,残酷榨取民脂民膏;对外妥协投降,丧权辱国,把中国人民推入苦难深渊之中。本文的任务不在对那拉氏的累累罪行进行全面揭露,只是剖析她当年怎样搞阴谋诡计,篡夺国家最高权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吉仁 《山西老年》2013,(1):23-23
慈禧先后三次垂帘听政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0岁,而慈禧太后不但活到74岁,而且始终保持年轻人的体态,这与她的一些爱好不无关系慈禧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如今。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电视谈话节目,和一位清宫秘档专家讨论慈禧太后的养颜术。我去参加这么一个听上去有点"八卦"的节目的目的,是为了用科学常识分析一下历史记载和传闻的可靠程度,这毕竟是一档科普节目而不是历史戏说。不过在现在以和为贵的风气之中,用批判的眼光和怀疑的态度是不合时宜的,被过滤剪辑的结果,倒让看了这期节目的观众误以为我也很认同慈禧太后的养颜秘诀。  相似文献   

12.
大众 《今日南国》2014,(8):22-22
1900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廿五,当时中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做了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向全世界宣战.这是一件令史界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30年前,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的丈夫咸丰皇帝就是被洋鬼子们逼着一路小跑到了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然后一命呜呼的.记忆犹新的慈禧不会不记得洋人的厉害,更不会忘记仅仅发生在5年前的甲午惨败.难道年逾花甲的她真的疯了,或是老年痴呆?  相似文献   

13.
关于慈禧太后的身世,据说史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承认其确系长治市郊区上秦村人,她的童年生活充满神秘色彩。笔者广泛搜集材料,并有幸研读了徐万斌先生的《慈禧确是长治人》一文,由此初步勾勒出慈禧太后童年时在长治的生活历程。现讲与读者共享。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十月初十,慈禧出生于长治县西坡村的南道上刑部街注:据说西坡村出过个刑部大人,所以这个地名叫刑部街,父亲王增昌,母亲李氏,慈禧乳名王小慊。小慊自幼聪明伶俐。在她3岁时,西坡村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颗粒无收,村民仅靠糠菜树皮度日。无奈之下,王增昌只好携妻女沿村乞讨。途…  相似文献   

14.
1861年11月在北京发生的宫廷政变,即“祺祥政变”,是清朝后期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以肃顺为代表的清王朝中排外势力的控制,揭开了慈禧太后在中国40多年的黑暗统治,也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暂时确立和稳定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政变的主导人是慈禧太后,而影响局势的核心人物却是洋务派的早期代表奕訢。因此研究这次政变的过程,剖析奕訢粉墨登场的情况,对了解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的兴起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一对母子,两个政敌,一个是38岁的盛年,一个是78岁的老者,他们的死,相隔不到20小时,这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  相似文献   

16.
清末太监“小德张”回忆说:慈禧太后看戏,是有许多忌讳的,尤其是在她寿诞吉庆大典时,凡戏中只要有“死”、“亡”、“杀”、“剜”等不祥的词语得统统革除;行头、道具凡是黑色和白色的,也得一律改换。不然,轻则停演“撤赏”,重则“挨竹杖”赶出宫廷。有一次,京剧著名青衣孙怡云为慈禧太后演出《玉堂春》,剧中苏三有句台词“羊入虎口有去无还”,本来这句台词有人已替他改成了“鲤鱼落网有去无还”,但孙怡云一时疏忽,仍按原词唱出。慈禧一听大动肝火,立即勒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作为正义一方的大国的中国,居然败给了作为非正义一方的小国日本,这简直不可思议。中国战败的原因究竟在哪儿?我认为,尽管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清王朝的腐败。 19世纪末叶的清王朝是一座将要倾倒的大厦,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巨人。 它从根本上业已腐败了。 它的腐败是多方面的:政界的、军队的、体制的、等等。 一、政界的腐败 清朝的腐败集中表现在清中央的腐败,而清中央的腐败又集中反应在慈禧太后身上。1895年10月10日正值慈禧太后60大寿。60年是一个甲子年,慈禧非常重视这个寿辰。因此,她很早就为这一寿辰作了准备。慈禧这一年最关心的就是她的寿辰。早在1892年,她就委派礼亲王世铎等总办万寿庆典。1893年,又专门设立庆典处。为在颐和园受贺,拟从西华门到颐和园的道路上设立60段点景。慈禧的60庆典,成为清廷的头等大事。甲午战争爆发后,有人上奏停办点景工程,但是她的60庆典其规模仍然可观。在大连、旅顺战事十分紧急的情况下,紫禁城里歌舞升平,为太后祝寿“听戏三天,诸事延搁”军机大臣翁同和记道:“实坐不能安也。”翁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怀圣清真寺门内悬挂着的"教崇西域"匾,虽有光绪皇帝印章,但不是光绪皇帝写的;虽然字体似慈禧太后笔迹,但也不是慈禧太后写的。很有可能是光绪皇帝允许复制的。牵线人可能是清末著名回族外交家杨枢。  相似文献   

19.
丁未政潮后,袁世凯被免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内调中央任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对于这一变动,长期以来人们多推测认为这是慈禧太后的明升暗降之举。笔者通过解读《辛亥革命前后》中齐东野语部分的有关史料,发现明升暗降之说并不确切,至少袁世凯本人是十分愿意内调的。此外,慈禧太后调袁世凯入京乃是迫于时局之举,其主要目的并非在于削夺袁的实权,而在调整朝局,而且内调之后,慈禧太后一直保持着对袁世凯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谁也说不清是怎样的一种力量,使满族这个少数民族领导了中国历史达300多年,并给中国留下了无限的辉煌和感叹。顺治的精明,康熙、乾隆的大略、慈禧太后的昏愦则留给后人许多丰富精彩的传奇故事。慈禧纵然昏庸,然而她第一个明令满族和汉族可以通婚,这对满族的发展和中国民族的进步不能说不是一个贡献。199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辽宁清源、桓仁、北镇、本溪、宽甸和河北省宽城、围场7个满族自治县或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加上1985年後成立的6个满族自治县共13个自治地方,实现了满族多年来的愿望。如今,满族已有982万多人散居全国各地,有些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