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丽华 《云梦学刊》2008,29(3):13-16
"海外汉学"最终仍是植根于"海外"的汉学,其问题意识与学术理路,必须置身于各自所属的学术与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在一个学术全球化的时代里,本国文学研究必须建立自身完足的主体性,才能与"海外汉学"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
任何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及时进行反思,以正方向。国内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已经开展了近四十年,规模宏大、成果辉煌。但瑜不掩瑕,学界对于汉学-中国学的学术发展史尚有认识不清之处,在研究实践上也有所偏颇;所从事的汉学研究尚未能在东方学的大框架内充分展开,只是就汉学而汉学;汉学研究的路径也应充分考虑海外汉学"外国学"的本质,拓宽研究思路,吸纳外语学科的进入。  相似文献   

3.
李颖 《江西社会科学》2020,40(10):219-227
受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女性研究已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外汉学中的中国古代女性研究层出不穷、成果颇丰。该研究打破了女性为受害者的传统观点,解构了西方女性主义的"差异观"。与此同时,其将中国古代女性置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加以评论,重构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性别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是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最重要的进展,是我国人文科学学术观念的重要转变与最重大提升的标志之一。本文对海外汉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原则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应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下,用学术史的方法展开海外汉学的研究,将比较文化的方法作为分析的理论,开辟对西方文化史中的东方因素的研究,并通过对海外汉学与中国学术的互动,揭示中国近代学术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这是我第三次为北大中文系博士生讲授“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这回的讲授,从题目到内容都做了较大调整;期末作业的要求也有改变,不再放任同学畅谈治学时的“心路历程”,而是要求针对我的第三讲“国际视野与汉学心态”和第七讲“从工具书到数据库”,来发议论、做文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近代西方汉学的发展及国人对汉学的研究,以期说明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学者对汉学的认识与借鉴,不仅在本土对象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斩获,而且也对汉学的发展有所帮助与促进。在这种双重互动往复中,推动了汉学与中国学术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化视野中的汉学和汉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学是国外学者在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学科 ,而汉学研究则是中国学者对汉学成果进行再研究的反馈行为。二者都是在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而应具有自觉的比较文化视野。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 ,由于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汉学、汉学研究、比较文学这三个原来互不相关的学术领域正在不断地靠拢 ,相互借鉴 ,并将为新世纪的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讲,最早步入全球化进程的是宗教。基督宗教四次来华,在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历程中,传教士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他们对中国的研究和认识而形成的"汉学",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图像"的构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中国人的自省认识至关重要。文章从四个方面,即汉籍研究与中学西传、西学东渐与社会变迁、传教士汉学著述、传教士汉学家为主题,对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对传教士与汉学之间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概述。  相似文献   

9.
程章灿 《文史哲》2011,(4):55-63
新时期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门日开,海外汉学论著之译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译入数量日多,并通过新的观念思维与方法之挹注,推动了相关学术领域研究之进展。但不可否认,此中也不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存在的问题甚至比其他领域的翻译更多、更严重。这些问题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选目不平衡、译文不准确、专名翻译错误、中文文献未还原、版本选择及译注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与特殊性,以便共同努力提高海外汉学中译之水平,为国际学术交流和国内学术进步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学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基于具体内容之上的价值取向、精神特质和研究方法 ,可称为学术传统。汉学在晚清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其主流演变为在求真的基础上兼容经世致用 ,并调和、汲取宋学和西学 ,学术格局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术思想要走向世界,应对海外中国学有所了解。海外中国学研究涵盖很广,任何属于中国问题的研究都可以包含在中国学之中。但一般说来,可以区分为现实意义的研究和学术意义的研究两类。前者可以为解决中国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某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并为后者提供一些可深入研究的课题;后者则是有长远意义的理论课题和基础性的学术建设。从哲学方面来观察,西方一些汉学家近年来研究中国学有三个新视角:一是在中国文化中寻求具有某些普遍价值意义的思想资源;二是以迂回与回归的模式研究中国学;三是再度重视中国原始经典的研究。这启示中国学者: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是必要的,但是必须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积极参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学术文化讨论与建设,努力寻求在各国、各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对人类社会合理发展的资源;不仅要把中华文化中有特殊价值的思想资源贡献给人类社会,还要认真研究和发掘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其侨民文学传统之悠久、作家人数之众多、创作成就之伟大以及世界影响之广泛无国能敌.我国学术界对俄侨民文学的正式介绍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其关注和研究则在九十年代并持续至今.一些优秀侨民作家的作品渐次闪亮引入,一批颇具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不断问世,俄侨民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海外中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海外中国学本不在同一层面,却因同样需要不断吸取全人类的最新智慧、需要"实证"及"解读"历史现象而存在诸多共同点,并因中国研究而融入中国历史学.二、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将中国大陆的历史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将某些流派及范式视为海外中国学的基本潮流及范式并试图将其奉为判断学术价值的标准,都是片面的.三、中国历史学与中国历史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学术研究必须与国际"接轨",却不能和中国"脱轨".四、当前中国历史学研究已经出现并将持续如下三个动向:拓展视野,开辟新的领域;博采众长,创建新的学科;强行突破,在传统领域攻占新的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国学为体、马学为基、西学为用的基本格局也逐渐明朗.  相似文献   

14.
对国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这一学科已得到国内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同,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兴领域,对我国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建设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这一领域在学科定位、理论构建、人才培养、力量整合等方面还有待于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因此我们不应忽略在中国华侨学府求学的侨生群体。侨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是一群特殊的传播使者,由于身份特殊,他们在国内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双向传播特点。侨生本身既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海外文化的传播者,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自觉的、主动的、相互的输出和接收。在双向文化传播中,最受益的当属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存有科技创新思想,并从整体性和专题性两个视角对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展开研究.在整体性视角下,学者们对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进行系统梳理,试图呈现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整体样貌.在专题性视角下,学者们就特定维度对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进行深入剖析,试图揭示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在此维度下的深层意蕴.通过对当前国内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研究成果的分析,未来我们应立足文本、拓宽视阈、创新模式、观照现实,以深化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二战"策源地的欧洲,表现"二战"与大屠杀题材、反思战争和人性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21世纪以来,欧华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二战"记忆书写,透过长篇小说的宏观视野表现欧洲乃至人类史上的战争灾难、生命创伤和灵魂救赎主题。作品或强调以个人记忆抵抗集体遗忘的写作,或在特定历史场景中打捞战争往事,或彰显人类面对大屠杀悲剧时的爱心拯救,或呈现"活在纳粹之后"各色人等的生命图景,发掘美好的人性、爱情及和平愿景之于战争的超越力量。这些"二战"记忆书写,成为欧华作家长篇小说创作超越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已往异文研究的成果,清理其脉络,总结其表现特征,概括其研究方法,归纳其理论内涵,最终达到蠡测其未来走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汪业全 《学术论坛》2006,(8):181-184
叶音是音韵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20世纪以来,国内叶音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拓展和发现。尤其是以叶音为材料进行语音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研究存在着不平衡,还有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法国汉学界对中西文化首次撞击的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昇 《河北学刊》2003,23(4):173-182
明末清初的 16— 18世纪 ,是中西两种文化首次撞击的时代。这次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流媒介 ,是以入华耶稣会士为主体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他们无论是在中学西渐方面 ,还是在西学东渐领域中 ,都做了许多有益的、他人无法取代的工作。他们在华的传教事业基本上是失败的 ,或者说是收效甚微 ,但他们在中西文化 (哲学、史学、经济、伦理、政治、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 )交流方面成绩斐然。他们在中学西渐方面取得的成绩比在西学东渐方面更大。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 ,法国汉学界在该领域中始终居领先地位。本文对法国汉学界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鸟瞰式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