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庙会作为传统中国民间社会的物质文化产物,与草根社会民众的信仰、娱乐、贸易、交往息息相关,是能全面反映草根社会方方面面的“活化石”。文章以近代山西平鲁大河堡村的关帝庙会为个案研究,通过对庙会这一公共空间中乡村民众社会交往的考察,透析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民众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181-185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山庙会活动频繁,与政府的推动密切相关。庙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徽州人热衷参与的民俗活动,体现了徽州人的宗教信仰、民俗传统和生活审美标准。庙会活动的举办与推广,不仅是一场徽州民众集体娱乐的节日,更是国民意志在民众生活中的体现。民间吹打乐班是庙会活动的主要承办者,他们的激情演出,各种吹打仪式的举行使国家意志不断地嵌入庙会活动,让当地民众时刻能感受到国家的"在场",认可国家的威严。就这个层面来说,庙会中的吹打乐班也是民众生活中国家隐性权力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集宗教、文化、商贸活动于一体的仪式性活动。泰山东岳庙会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庙会之一,2008年泰山东岳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庙会组织形式与民众参与程度均呈现新的面貌,当代庙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传统庙会是举办方与参与者依某寺庙场地,怀着敬畏之心而共同建构起来的具有信仰性思想情感为基础的文化活动。庙会的兴盛有主客体两个方面的原因,客体方面唤情结构启唤了主体情感的参与;从主体方面看,庙会对民众具有神圣感化性、世俗惠恩性、开放解调性的心理影响,它使民众参与其中获得狂欢节般的审美文化价值感觉。这是庙会拥众最多、持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庙会和戏场是中古时期民众娱乐生活的重要地点和场所.庙会起源于宗教活动,戏场发端于集体娱乐,庙会与戏场的结合表现了中古时期宗教活动世俗化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民众对休闲娱乐生活需求的一种必然结果.唐代是中古时期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国各地佛寺、道观林立,庙会和戏场作为一种专门的娱乐场所迅速地发展和成熟起来.唐都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中心,寺庙宫观更是星罗棋布,庙会与戏场异常的兴盛和发达,它既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生活的需要,又反映了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也为宋代勾栏瓦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中,我试图以欧洲和第三世界的历史及人类学中越来越多的有关各种表演和戏剧的著述的观点,对民众文化这一论题作如下解释。 义和团与中国大多数“秘密会社”有所不同,它传布一系列高度公开的礼仪活动。这些礼仪活动是从中国民众文化中其他一些公开进行的礼仪活动——最重要的是在集市和庙会上表演的降神附体和演练拳术——那里借来的。公开地表演这些礼仪活动是义和团宣传自己和扩充队伍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雁北地区主要庙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地民众开始大规模自发组织修庙并组织庙会活动。这种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纷纷加以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长期以来,对于雁北地区的庙会活动却无人问津,这对庙会研究来说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据现存的雁北地方志资料对该地的庙会作一概述,以期促进庙会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乡村庙会传说与村落生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乡村庙会传说这一概念,并将依水建庙传说、庙会组织权属传说、与大历史书写相关的乡村庙会传说等亚类置于生发的生活空间———村落中进行考察,分析了与乡村庙会传说相关联的庙会、村落生活和民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指出有着灵迹贯串的乡村庙会传说隐喻了民众对其生活空间的想象与建构和对其生活空间所有资源分配的机制,是民众对相应村落历史的群体记忆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的城隍信仰及其庙会活动由来已久。青海省大通县城关镇是个多民族地区,其城隍庙会活动,是一种集信仰城隍民间祭祀、商品交流与民间技艺汇演于一体的、以隍庙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活动,反映了这一区域内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多元信仰,以及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传统装饰铁画形式单一、民众接触率低以及传承发展困难的现状,通过分析铁画艺术在芜湖现代环境空间中的应用价值,将铁画艺术同芜湖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研究数字三维技术在现代铁画环境空间中的具体应用,对铁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拓展读者审美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不只是艺术的消费者,而且也是艺术的生产者,他能参与艺术再创造.环境通过影响读者对接受美的生成起作用.本文的"召唤结构"则直接诱导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和美.  相似文献   

12.
在非理性主义盛行时代,历史发展失去了目的与方向,戏剧没有了明确的结局。随着语言、时间整一观念的逐渐消解,时间结构在20世纪先锋戏剧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呈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空间化叙事色彩。先锋戏剧的时间结构空间化主要是通过打破"符号"、"句"、"段"各个层面的同位关系以及解构符号本身等方式来实现的。先锋戏剧的空间化叙事是对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能力的挑战,在先锋戏剧的解读中,读者(观众)获得了空前的审美自主性与创造性;先锋戏剧的空间化叙事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克服时间的愿望,带来了人们对时间、对人类行为的全新体验与感受,极大地丰富了戏剧的叙述方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世纪空间思想史,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空间论的批判性考察,指出当代人类正在体验全球化的空间,而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全球性空间也只是“扭曲空间”;伴随着全球化的演进,空间理论也面临着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呼吸空间     
《优雅》2007,(8)
  相似文献   

15.
呼吸空间     
《优雅》2007,(7)
  相似文献   

16.
呼吸空间     
《优雅》2007,(5)
  相似文献   

17.
呼吸空间     
《优雅》2007,(6)
  相似文献   

18.
呼吸空间     
《优雅》2007,(9)
  相似文献   

19.
论空间权的三大理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漤 《江汉论坛》2003,(12):42-44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城市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对土地的利用逐渐由平面趋向地面之上空及地下,形成垂直式的立体发展,空间权的概念因而产生。目前,土地空间法律制度在西方国家相继建立,而我国对空间权的立法尚属空白,对其研究也十分匮乏,尤其是对空间权的基本理论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此,笔者拟从空间及空间权的内涵、空间权的构成及空间利用权的法律性质三个方面对空间权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的相关立法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意见空间的文学挣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主义制造的垃圾化效应,迫使我们反思文学过度谋求公共性的立场.仅仅以销售量、点击率和票房来衡量文学的优劣与否,非但不能拯救文学.反而会更彻底地断送它的前程.文学的公共性,恰恰在于它的非公共性,也即起始于作家最孤独的反思.这样,文学才能最终回归到公共空间,完成弘扬普世价值的艰难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