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说:“东坡长于趣。”(《艺概·诗概》)苏轼的山水诗的确充满了令人解颐的谐趣,使人惊绝的奇趣和发人深省的理趣。苏轼不仅思想旷达通脱,襟怀开朗宽广,而且还有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个性气质。何(艹远)《春渚纪闻》记载了苏轼与友人刘贡父互谑的一则传闻,谐趣机巧,令人捧腹。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说:“此老(东  相似文献   

2.
北宋诗僧惠洪的诗话著作《冷斋夜话》以句法探讨为中心,完整地记录了江西诗派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一“夺胎换骨”,还有对句法、用事琢句法、影略句、句中眼等一系列句法的深入探讨和辨析,提出造语求新出奇,诗忌深刻等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冷斋夜话》为江西诗派作了一次理论上的总结,可视为江西诗派的诗话著作。同时这一诗话又提出若干不同于江西诗派的诗学观点,体现了惠洪作为诗僧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观照。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6,(1):15-24
考诸苏轼《和陶诗》的创作过程,不难发现,苏轼被贬谪到岭南的惠州、儋州之后,《和陶诗》才开始大量出现。这充分说明了艰苦卓绝的岭南贬谪生活经历不仅是《和陶诗》创作动机的触媒和人生境界的转变,而且也是其人生体验的极致和审美体验的升华,同时还是其宦海生涯的反思与总结。而这一视角却少有论者涉及到。因此,研究苏轼之岭南贬谪生活体验与《和陶诗》之境界的关系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白诗歌的研究者,在李诗的艺术风格上,一向只注重狂傲、豪放、雄健、飘逸一面。仅此而言,便多有偏颇,如果再推及他大量的闺事闺情诗歌所形成的缠绵悱恻,愁怨哀绝的格调来说,则更是不能概括其人其诗,难免以偏盖全,失之子羽。在对李诗内容的研究上,有更甚于此者,诸如千余年来,所发生的“抑李扬杜”的那桩公案,其症结之处,便也出现在这闺事闺情篇的评价上。按藉而察,在宋人的诗话中,如惠洪的《冷斋夜话》、张戒的《岁寒堂诗话》、陈善的《扪虱新话》、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以及清人吴景旭的《历代诗话》等著作,  相似文献   

5.
储光羲佚诗     
中华书局 1988年陈新点校本宋释惠洪撰《冷斋夜话》卷二《稚子》条云 :“老杜诗曰 :‘竹根稚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并母眠。’世或不解‘稚子无人见’何等语。唐人《食笋》诗曰 :‘稚子脱锦绷 ,骈头玉香滑。’则稚子为笋明矣。赞宁《杂志》曰 :‘竹根有鼠 ,大如猫 ,其色类竹 ,名竹豚 ,亦名稚子。’予问韩子苍 ,子苍曰 :笋名稚子 ,老杜之意也 ;不用《食笋》诗亦可耳。”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初抄本 ,宋方深道辑《诸家老杜诗评》卷五《僧惠洪〈冷斋夜话〉十二事》此段引文 ,文字微异。所引杜诗见《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宋吴撰《五总志》云 :“老…  相似文献   

6.
萧红居港期间创作了两部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三个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北中国》和一个口述小说《红玻璃的故事》,可说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涉及重写短篇题材。这一独特现象为人们考察萧红居港期间的创作自觉意识及其民族性思考提供了解读的空间。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对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中的有二伯和磨倌等形象进行了再造与重写。在小说重构过程中,萧红游走于情感诗意与理性概括之间,叙述视角、立场和表现主题亦发生相应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萧红居港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旨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她如何执着于作家姿态的独立性,而成就了她在居港期间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语言文学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组于三月廿六、廿七两天举行了关于苏轼的讨论会。提供讨论的论文有:谢善继的《苏轼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苏轼的政治思想及其诗的艺术成就》,晦之的《试论苏轼杂记文的创作艺术》,胡国瑞的《试评苏轼的诗》,  相似文献   

8.
苏轼谪黄,在黄州经历了人生的蜕变。这在他的诗词中,有着清晰的表现。为研究他对庄子的接受情况,本文采用文献比对研究法,将苏轼黄州创作的诗和词,与《庄子》一书进行比对。由此,统计出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词,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4%;在黄州创作的诗,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0%。通过释读这些诗、词,发现苏轼接受《庄子》有三个特点:其一,苏轼黄州词接受《庄子》,侧重于消解人生痛苦;其二,苏轼黄州诗接受《庄子》侧重于自新,并以此完成人生的升华与蜕变;其三,苏轼接受《庄子》思想,往往儒释道相结合,尤其是释道相融为一,如盐入水,彼此难分。苏轼对传统思想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做法,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9.
清代诗学对明诗创作有很深入地研究,沈德潜在吸收前代诗学评论家思想的基础上独成派别,提出格调说,其诗学理论在《明诗别裁集》中得以充分展现.沈德潜在评论明诗创作的同时系统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诗学审美标准,涉及的内容既有对诗歌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也有对他人诗歌创作观的批判继承,更有对诗歌格调论新观点的全面表述.  相似文献   

10.
语出自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作者一贬再贬,削了官职,远徙郴州。就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词。但被贬之恨又不便明说,于是在该词的结尾,信手拈来眼前的郴江。借山怨水,说郴江本应是围绕郴山而流的,可为什么竟要流向潇湘去呢?问得无理,可是有情。言外之意是:我是外地人,可为什么要困在此地呢?在这里,作者以比兴的手法,写江水的无由流向潇湘,比喻自己的无端远行求仕,寄寓着深切的身世之感,意在言外,这种难言之恨,有着同样遭遇的苏轼体会最深。《冷斋夜话》说:“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少游死,曰:‘少游已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