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协调机制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已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对新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基于国内外的经验启示以及新疆多元性、特殊性和战略性的地域特点,提出构建新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机构,加快立法工作,发挥民间力量作用以及构建符合区情的长效新疆区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机制及政策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发展中的协调,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共同作用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使区域间形成相互依赖,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经济统一体。在地方利益割据的前提下,仅让市场力量"自然"决定和选择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的区域合理布局是不现实的。区域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区域经济问题而制定并实施的各种经济社会政策的统称,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表现。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范本,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政策,深化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最终形成既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又能够诠释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3.
从省域间制造业联系强度、省域间制造业发展差距和省域间制造业增长差异三个层面,运用熵值法测算省域间“点对点”形式的制造业协调发展水平,进而利用期望求值法确定2012~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我国整体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制造业协调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协调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国制造业协调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制造业协调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制造业协调发展水平。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政府财政支出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现阶段人力资本水平不利于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构建兵团城镇化与区域建设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评价模型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兵团城镇化与区域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3年间兵团城镇化与区域建设协同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协调程度有所改善,但区域建设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该文认为,完善兵团区域建设,加强兵团各师城镇化与区域建设平衡发展,走兵团特色的城镇化和区域建设的发展道路,能够更好地促进兵团城镇化与区域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界定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代价要求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这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当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而地方政府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应有三个目标,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区域均衡发展;实现机制也应有三个方面,即完善市场体制、促进跨区治理以及优化协调体制。具体的政策建议是,改变当前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晋升考核制度;鼓励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发展规划体制;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特征及问题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阐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针对区域整合发展机制、区域利益协调、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制度建设一体化等若干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结构更为合理、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的重要机制之一。但统计 数据及相关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和发展能 力、现代化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力和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并有区域差 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和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我们应注重发展战略上的一些 调整,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区域整合发展的态势,改进国家宏观调控的绩效,大力推进和深化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国内需求、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的地域发展政策,改革附籍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转将支村力度.  相似文献   

9.
区域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区域立法应该作为调整区域性法律关系或公共事务所需法律的主要来源。依托于地方立法,实施区域内地方立法机关的合作立法应是最优的区域立法模式选择。协调是区域立法实施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区域立法的主体、内容、程序和完善等都需要相应的协调。对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区域立法协调机制来实现协调的目的,比如,可通过省(市)际立法协议的签订进行概括性协调,通过立法论证机制对区域立法的内容进行协调等。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区域立法应该作为调整区域性法律关系或公共事务所需法律的主要来源.依托于地方立法,实施区域内地方立法机关的合作立法应是最优的区域立法模式选择.协调是区域立法实施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区域立法的主体、内容、程序和完善等都需要相应的协调.对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区域立法协调机制来实现协调的目的,比如,可通过省(市)际立法协议的签订进行概括性协调,通过立法论证机制对区域立法的内容进行协调等.  相似文献   

11.
如何通过政府协调与合作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整体格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发展中部地区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必须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法律机制,为此,要确立协调原则,建立协调机构,完善运行机理.  相似文献   

12.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目标。这标志着区域协调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蓝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区域协调发展受到重视,健全和完善与之相对应的区域政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政策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干预手段。在中国,就发展区域经济、深化区域合作、改善区际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言,大规模的区域政策肯定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从实践上看,我国的区域政策总体上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道难题,也是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区域公共管理视角,就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创新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是均衡配置区间资源的重要途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流入地的"乘数效应"与对流出地的"扩散效应"之间存在效率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之一.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重点是发展落后地区的城市群,以落后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基本理念。作为我国城镇网络中的基层节点,小城镇与区域的协调性是不客忽视的。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小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构建机制应是:(1)完善网络化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2)建立统一的市场;(3)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4)集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5)加强区域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已经取得理论共识,也是国家科学发展的体现,但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缺乏常态化、规范化的有效机制。作为法律控制的文明国家,法律应是协调区域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常态、规范手段。平衡协调本身不仅是协调区域发展的举措,更是区域协调法治论普遍的核心价值,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客体、内容、措施等系统化的平衡协调。平衡协调应从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特有原则、基本原则、法定原则进入区域协调发展法律系统,发挥其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法律原则指导区域协调发展立法和调节区域协调发展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建立区域经济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是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阐述了区域经济协调机制构建的基础原则。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滨海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农民共同富裕是一段时期中国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和制约瓶颈,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教育是改造优化农民进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历史上,美国曾在全国各州广设赠地学院开展面向农民的农业工业化教育,实现了大学、农业、农民、政府等多主体互利多赢。从分流施教看,目前我国教育分流促农共富存在没有有效关注多数农民的流源问题、将农民教育置于最低层次的流层问题、多用非正规形式进行教育的流型问题、只顾眼前而忽视长远质量的流质问题和过分强调初级农产品农业的流向问题。面向三农现代化和强国建设,我国教育分流促农共富亟需构建培育新型农民、造就务工市民、幸福农民子代、促使农民回流、加快农民更新的系列促进机制,内外分流相互结合,改造提升和转化循环有机统一。推动五大系列机制良性运行,我国需要立法赋予高等教育承担转化农民的教育分流职能,建立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促农共富教育分流体系,实施配套教育改革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及推动产业信息化,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政府推动力只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机制形成的前提,而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微观主体持续的创新能力则是保证信息化和工业化长期协调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机制更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共同富裕的内在矛盾运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机制,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机制,共同富裕内在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以国家为主的外在因素对共同富裕的干预和调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调节机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路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探索出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了公平和效率的高度统一,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得到了完美结合,构建起以企业为主的区域经济主体,带动区域经济效率的整体提升,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彪炳史册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