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明社会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特殊原因,士人主体选择自放生活以期躲避宰制儒家所要求的崇高精神与人格的压抑,表现出颓废社会审美风格。晚明士人无论是狂行、狂言等以狂为美的自放生活,还是服妖、逃官以怪为美的怪诞之举,都表征着此种颓废社会审美风格的怪诞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晚明社会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欲望合理化的理论赋予晚明士人崇奢任侈生活的合法性.晚明士人躲避传统儒家以雅正为依归的政教合一的审美风格,表现出“去崇高化”的以华为美、以奇为美的怪诞化颓废审美风格.此种颓废生活审美风格以士人为表率,视中国主流审美文化所压抑的“丑怪”为美之追求,不仅表现出晚明士人独特的审美个性,而且日益播散形成晚明社会性的审美风尚.此种审美风格以消极的方式不断瓦解社会压抑的可能,追求个体性的自由,从而具有个性解放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晚明政治腐朽、经济繁荣、思想解放的特定语境下,晚明文人的审美观念发生重大变异,其审美情感始终逡行于雅与俗之间,大众审美趣味渐成主流,社会审美转向感官享乐,文人们在关注当下社会和世俗生活的同时,亦保留了文人所特有高雅情致和趣味。特定时代语境下文人的审美情怀可概括为富有时代色彩的隐逸超脱之情,彰显时代特色的闲适逸趣之情,标举君子情怀的风雅高洁之情,饱含时代审美趣味的世俗之情等四个方面。与前代相比,晚明文人情怀呈现出世俗化、娱乐化和人性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让晚明文人情怀更具时代性、现实性和现代性,闪耀着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晚明时期文人编撰了大量养生专书、日用类书和养生手册等,成为传承养生文化的重要力量.晚明养生文本表现出明显的“文人化”特征,文人群体以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商业化为契机,将前代带有浓厚宗教、方技色彩的养生思维转换至广大下层民众之间,使晚明养生呈现通俗化、简明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学界一致认为,晚明表现主义书风的形成源于当时的包括政治、经济及16世纪中叶以来的心学与童心说等文艺思潮,晚明时期人们"尚奇"、"追新慕异"的审美风尚及二王传统帖学以外的碑学思想却常被研究者所忽视。本文以晚明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为切入点,通过对晚明时期石碑的考古发掘、碑学观念之生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成因乃二维物化结构:当时的尚"奇"风尚、王阳明心学及李贽童心说的文艺思想以及儒家忠义刚正精神等构成其精神元素;"二王帖学"系统及晚明碑学为其物质元素。研究进一步认为,尚"奇"风尚决定了晚明书家的审美取向,碑学思想的滥觞成其审美的最高法度。可以说,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源于碑学思想,它是最早向碑学习,帖中含碑的范例。由于清王朝的建立,这股书风尚未臻于极致就被肢解,然而,它对后世文艺笔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晚清民国时期的论词绝句,普遍体现出两大倾向:一是在取径宗范上,表现为由习效姜夔、张炎转变为标举苏轼、辛弃疾;二是在艺术尊尚上,表现为由尊南宋抑北宋转变为抑南宋尊北宋。晚清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与艺术宗尚在论词绝句领域的这两大变化,是不同社会文化、时代精神所催生与引导的结果,显示出我国传统词学所内含的生生不息之精神及所呈现之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7.
张岱所标举的“一往深情”,是他在晚明文艺求真求变的思潮影响之下,由于自身素质及家世等因素所形成的趋近于魏晋名士的审美情怀。明朝灭亡和身世巨变使他的审美情怀真正接近了陶渊明,即在洞悉生命底蕴的基础上对人生的深情眷恋。其散文创作的落脚点是“一往深情”的审美体验,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一往深情”的情感底蕴,使张岱散文具有传统士文化与晚明市民文化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孙犁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进行审美解读,对其审美风格的变化进行界定,认为孙犁创作在美学追求上表现出由早期唯美浪漫主义风格向后期精粹现实主义风格转变的特征。基于风格改变的事实,探求转变的深层因素,认为其审美风格的转变是由作家精神气质的变化决定的,从影响其精神气质的三个主要因素:个人生活境遇、社会历史氛围、文化积累,阐述其精神人格的构成变化,影响和决定了孙犁审美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晚明文人在日常生活领域表现出对物质文化的狂热迷恋。这种对物质生活的新的体验和看法体现了晚明文人审美心理的蜕变。文人在体物和用物上,不再恪守传统的"道为器用"的礼教观,有意去除附在器物上的政治和道德诉求,回归物质生活本身,将生活本身作为价值所在;也不同于道家讲究精神超越的超功利审美,对身体本身的关注超过精神上的诉求。审美与生活密切相关,重视纯粹的感官体验和个体的诉求,审美体验上的由俭入奢等等诸多方面共同构成明代文人审美心态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王颖 《北方论丛》2010,(3):25-27
明代中期"心学"理论的发展影响了晚明小说的潮流和风尚,在"主情"、"性灵"的文学理论大行其道的同时,晚明绝大多数文人都坚持,文学对真心真情的追求不能逾越儒家传统伦理的范围。明代文人认为小说具有"劝惩教化"价值功能,尤其是通俗小说作品,对于教化百姓知晓伦常道理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王言锋 《理论界》2010,(3):138-139
拟话本发展到晚明,在创作上出现了明显的商业意识与文人意识融合的现象。作品常常通过以市井题材表现教化主旨,以市井社会为背景表现封建伦理道德,将市民与文人的理想、道德、趣味相调和,将话本模式与文人个性风格相融合等方法,达到既满足市场需要,又体现文人作者创作心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古代小说插图方式之演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燕岗 《学术研究》2007,(10):141-145
中国古代小说的插图是逐步从故事情节图转变到人物图,插图方式也经历了从上图下文式到分章分回插图再到书前贯图的演变。不同的插图方式是由各地书坊主所针对的读者群的不同而决定的,又与版画艺术的发展和文人的审美需求密切相关。在明代,建阳插图多以上图下文的全像为主,金陵等地则以整版插图的出像为主。上图下文方式有助于文化层次不高的读者理解故事情节,而整版插图虽然图像的叙事能力有所减弱,但插图的表现力则大为增强。在晚明唯美风气的影响下,插图的阅读功能逐渐消退,审美功能更加凸显,人物插图就是案头清赏发展到极致的表现。清代小说插图以人物图为主,虽然后来随着石印术的普及故事情节图又开始出现,但总的来说失去了明代插图的神韵,仅为小说版式的装帧和美化,古代小说插图至此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3.
晚明士夫祥学作为禅学的世俗化形态对于晚明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但是至今很少有人对这种禅学形态加以认真的探讨,因而对它的较之于宗门禅学的特点也就一向缺乏明晰而深入的认识。考察晚明士夫禅学,袁宏道的禅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个案,因为袁宏道作为晚明文人居士的突出代表,其禅学思想强烈地表现出晚明士夫禅学的普遍特征。他把祥学思维贯彻到以性情自适为主要方式的自身存在之中①,他的禅学是佛理的彻底存在化和宗教的完全世俗化的产物,是最为典型的士夫祥学。然而袁宏道禅学并非表现为一个凝固不变的形态,潜动于其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4.
晚清以降的现代之变,使得中国文人士大夫们寻求文化家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青楼成为晚清文人的重要公共空间,青楼女子也成为他们寻求文化知音人的重要承载。但是在晚清文人们口摹笔录的大量青楼小说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青楼和青楼女子已经不再具有文人们文化家园和文化知音人的可能。晚清青楼小说出现了两种写作风格:溢恶和英雄幻想。溢恶发泄了文人们幻梦破灭的痛苦,英雄幻想则某种程度上重新编织了幻梦。这两种风格都凝结着晚清文人的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15.
陈瑞红 《学术研究》2003,24(12):121-124
纨绔主义既是一种凡俗的生存风格,也是一种艺术审美诉求,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文化的审美性质与态度,纨绔主义在19世纪欧洲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审美性因素在这个运动中不断增强的过程。纨绔主义自身蕴涵的矛盾以及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激化,终于使其陷入唯美与媚俗、先锋与颓废的尴尬处境。其困境深刻反映了审美现代性中的矛盾命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晚明近千篇游记的检索与分析,结合晚明社会转型期思想激荡的社会背景,探寻晚明旅游,尤其是文人休闲旅游兴起的社会与思想根源.笔者从阳明心学对人性的解放引出了晚明崇奢重适的生活风尚,并带来了人们对旅游观念的重审与重构,作为尚适理念的重要体现,旅游不再是玩物丧志的行为,而是人性中所必需与所必有.求适观念与旅游行为的结合,养成了晚明文人纵性任情、寻欢逐乐、不计时日、不计金钱的游风.  相似文献   

17.
陈瑞红 《文史哲》2004,24(1):124-128
纨绔主义既是一种凡俗的生存风格,也是一种艺术审美诉求,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文化的审美性质态。纨绔主义在19世纪欧洲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审美性因素在这个运动中不断增强的过程。纨绔主义自身蕴涵的矛盾以及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激化,终于使其陷入唯美与媚俗、先锋与颓废的尴尬处境。纨绔主义的困境,深刻反映了审美现代性中的矛盾命题。  相似文献   

18.
明代文人通过明初对元代曲家的身份认同和粗略的元曲文学成就认同,初步奠定了对元曲范式性地位的认知基础;尔后经过明代中后期对元曲文学成就、艺术特征的规律性探讨和归纳,明人以元曲风范为参照,形成了稳定的戏曲评价体系,并在实际上树立了元曲作为文学范式的标杆地位.而在文学理论续接方面,元人的戏曲教化论自明初至晚明,一直为明人所蹈袭,“文以载道”的内核一直为元、明两朝文人曲家所共同奉为圭臬.正是通过文学推重与理论承袭,在明代文人的标举之下,元曲最终获得了戏曲史上公认的元典地位.  相似文献   

19.
《花间集》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间集》作为唐五代词的代表,不仅展现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体貌风格,而且带有深刻而复杂的时代文化印记。它是以俗艳为特征的世俗性文化和以享乐为目的的内倾性文化交汇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具有音乐、地域、宫廷、女性等诸多世俗文化特性,在外在体貌与内在精神上均表现出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对立统一,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突破和叛逆,又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投射。  相似文献   

20.
论晚明科学思潮的近代因素朱义禄如果说,先秦是中国文化史的播种时期;那末,晚明则为它的收获季节。中国文化史上这一金秋季节,果实累累,启蒙学者的别开生面的学说,深契市民阶层审美情趣的文艺思潮,具有近代气息的科学成就,构成了晚明文化的三大奇葩。下面仅就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