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42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调派黄敬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他到任后,围绕边区的民主民生运动,针对冀鲁豫边区的群众工作,就树立坚定的群众观念、群众动员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群众动员工作中存在的偏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见,形成了独特的群众动员思想。黄敬群众动员思想极大推进了冀鲁豫边区的群众工作,成为边区依靠群众来渡过难关的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房道国 《东岳论丛》2003,24(2):88-93
冀鲁豫地区的桑蚕丝织业的历史 ,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即已产生桑蚕业 ;商代有了进步 ;到了周代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 ,其种桑、养蚕和丝织业 ,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生产出齐纨、鲁缟、刺绣、锦等著名丝织品 ,成为当时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区。  相似文献   

3.
我国稳步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群理论均表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依托区域内重点地区和重点城市,走一体化发展道路。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发展脉络基础上,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框架,深入分析山东、河南、河北尤其是冀中南地区实施一体化发展的协同优势,提出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具体建议,即构建冀鲁豫大三角,实施“东飞西展”战略,在泛黄河流域下游打通东西经济共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光绪三十二年夏秋之际,严重的洪涝灾害使得江皖地区的农业生产损失惨重.在全国普遍遭灾的情况下,江皖地区粮价飞涨,饥荒日重.粮食危机的形成,不仅仅是水灾破坏所引起的,它与当时的粮食市场、粮食政策都有着莫大的关系,江皖地区所暗藏的粮食生产与供应的矛盾、备荒能力严重下降的事实也在水患中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日益高涨的全球粮食价格引发广泛关注,众多研究粮食价格波动的文献多以市场为中心,对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因素关注不够,要全面理解全球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还需要分析全球粮食市场的市场结构以及塑造这种结构的政治权力因素.粮食制度理论通过分析政治权力在国际粮食生产与消费体系形成与变更中的作用,指出世界体系中主导国家的农业部门及以其为中心结成的政治权力联盟塑造了世界粮食制度的基本形态.粮食体系周期的变化源于这种权力周期的变更,而粮食危机便是体系内在权力关系失衡的极端表现.  相似文献   

6.
粮食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最近一轮的粮食危机对当事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应对能力提出了挑战,并且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多方面分析了此次粮食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批驳了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将粮食危机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应对当前世界粮食危机提出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1940年开始到1941年,国民党统治区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粮食危机。粮食缺乏和粮价高涨是这场危机的主要表现。粮食危机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国统区人民的生活及军队的粮食供应,对抗战前途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减少损失的前提下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通过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的比较,我们发现由于我国在外需依存、投资比重以及重工业化程度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程度远远强于1997年金融危机,我国进出口总额大幅下降,同时也呈现出了一般贸易强于加工贸易、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的特点。在三个产业中,冲击最为严重的是第二产业,而在第二产业的不同子产业中企业的亏损比例、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也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这种情况产业转移策略、产业升级策略和开拓市场策略是有效的应对和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7):114-122
成弘之世,被不少明清学者视为明代的盛世,然成化六年发生在京畿的百年一遇特大水灾及其造成的严重粮食危机,让百姓损失惨重,更让宪宗皇帝颜面无存。尽管明朝廷采取了赈济、赈粜、蠲免、预支官俸等应对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预备仓制的中衰、荒政的低效、民风的转奢、水利的失修,致使应对效果大打折扣,凸显了作为首善之区的京畿的脆弱和建国百年的明王朝盛世的尴尬,呈现了明王朝盛世虚名下的危机、百年转折中的阵痛。  相似文献   

10.
赋予农民农地和非农用地转换的权利,并不必然地出现农地向非农用地的单向流转,更不会必然造成粮食危机。一个国家只要具有比较优势,保持一定的粮食进口不会出现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原因一是发展战略和政策失误等人为因素;二是技术落后,抵御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弱。农民具有农地和非农用地转换的权利是提高粮食单产和防止粮食危机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1941年晋察冀边区进入了抗战以来最困难时期,为了坚持抗战,渡过难关,晋察冀边区以反正伪军和杂色武装为基础建立了八路军外围军。外围军是一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特殊武装,除了接受晋察冀边区少量补给外,保留独立建制,来去自由,它主要活动在日军统治比较严密的敌占区、游击区,具有地方性、独立性、擅长游击战等特点,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1944年敌后抗战形势更加好转后,晋察冀边区逐渐改造了外围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应激的定义和应激对个体身心健康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入手,分析了大学新生所面临的角色变化及其自身的心理特点所造成的应激结果,最后从大学新生的成长特点和任务出发,提出了引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环境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抗战大后方歌谣调查研究是针对抗战大后方历史的一项基础性专题文献考察探索。一方面,用历史眼光来探析抗战大后方歌谣不断演化的历史概念;另一方面,从历史文献保护的视角来探讨抗战大后方歌谣文献整理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开发利用的历史需要和时代需要。同时,论述了抗战大后方歌谣的政治威力、艺术魅力等历史影响,并揭示出抗战大后方歌谣搜集整理与研究探讨中出现的词曲分离、视野屏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山西的时代环境,为广大妇女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它在迅速造就一支纺织大军的同时,也成就了千百万农村妇女的人生信念,在最广大的意义上解放了妇女,使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加深了她们参与社会的程度,在家庭经济生活中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婚姻自由原则不是一种纯粹自由主义者的理念,它的实现受特定社会条件给出的边界限制。边区政府在抗日根据地倡导用婚姻自由原则变革旧式婚姻而引发的矛盾冲突说明:婚姻变革只有在社会结构整体改变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6.
深化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是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董必武是鄂豫皖边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播火者,中国共产党在该区域创建的鄂豫皖根据地在极盛时期成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孕育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大别山精神。因此深入研究董必武在鄂豫皖边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进一步提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加强凝练大别山精神,对于深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弘扬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立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已日益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得到了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如何建立一套务实、高效的管理机制来化解高校危机事件,需要各高校不断地研究探索。本文以"预防为主、提高危机发生时的应变能力、注重高校危机管理的实效"为指导原则,从危机的预防、对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危机过后的善后处理等三个层面、七个方面初步探讨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合理负担政策曾是山东抗日根据地重要的经济 政策,是根据地解决财政问题的主要办法。合理负担政策削弱了封建经济,减轻了农民负担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保证战时军需民用,组织动员民众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事业。从北岳区根据地农业生产建设,可以看出战时根据地生产关系的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环渤海四省市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河北省沿海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资源禀赋等优势.在环渤海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河北沿海地区应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港口合作与发展,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完善沿海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