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巴渝舞作为巴渝地区古老的艺术形式,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20世纪80年代以来始有专文。学者们从巴渝舞的名称、巴渝舞起源时间和地点、所涉及的民族以及内容形式的特征诸多方面展开讨论,基本廓清了巴渝舞的本来面目,为进一步研究巴渝民族文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摆手舞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方法等,对土家族特有的体育舞蹈———摆手舞的起源与演变进行了考证。研究结果表明:1)土家族先民的主体是巴人,摆手舞是巴渝舞的一种衍化形式;2)摆手舞经加工改造可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曾超 《天府新论》1998,(3):90-93
巴人极为尊信崇拜白虎,在巴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随处可见巴人“白虎”之影像,形成了特有的巴人白虎文化。深入考察巴人“白虎”的文化意蕴及其文化精神是很意义的。一、白虎:巴人的图腾人类最早的祖先是图腾,其功用价值就在于它表明了群体起源的同根同源性,是追根寻源的民族认同与归属,是维系群体统一,凝聚群体之力的情感,体现了传统继承之源。巴人以白虎为图腾,视白虎为祖先,史有明确记载,且得到当代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们的普遍认同。潘光旦先生在纳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J一文中,经过细致慎密的考证,确认土家族是古代巴人…  相似文献   

4.
万州纪略     
《西部观察》2002,(4):10-11
万州古城,渝东名都。上束巴蜀,下扼夔巫。万川毕汇,千峰竞簇。水陆要津,西部门户。风光如画,璀璨长江明珠:贾客若云,繁华千年商埠。春秋代序,沧桑陵谷。人猿揖别,文明始创。先民在此,举火制陶;白虎为旗,镦于为号。巴人于斯,挥剑高蹈。夏属梁州,秦置朐忍;西魏鱼泉,隋唐南浦……尔来四千数百载,八易治所更其名。古城万州,今属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位居巴渝第二都市。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中有“巴”字,其形是“妇女怀孕”之状。谷斌、刘雁二同志不同意此说,认为“巴”字与“巴蛇”有关,“巴”之本义为蛇。“巴”字字形与“蛇”形不类,字义上没有共通之处。《说文解字》对“巴”字的解释有误。殷周时代的“巴人”分三部分,即丹阳巴人、巴子国和夷城巴人。丹阳巴人是甲骨文中的“巴方”。“商榷”一文所论的是“夷城巴人”,而“夷城巴人”不是甲骨文中的“巴方”,而是殷末周初的“虎方”。他们崇拜“虎”,而不是“蛇”。故“商榷”一文所论没有中的。  相似文献   

6.
最早载三峡地区(本文指大三峡地区,行政区划包括今重庆直辖市及湖北省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白虎崇拜的典籍大约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了,其云巴人祖先廖君在清江地区射杀盐水女神,建立了以夷城为大本营的聚居地(大约可目为最早的巴国)后,“凛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调焉。”这段文字,无疑认可白虎为巴人的图腾,因为它是康君魂魄所化,与巴人有着血缘关系。本文拟作一些探索。一、白虎的子孙干宝《搜神记》卷十二有一段记录说:“江汉之域,有人。其先,凛君之苗裔也,能化为虎。……或云:‘…  相似文献   

7.
试论湖湘学风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湘学风在几千年的膻变演进中形成了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既含有先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又有时代精神的积淀,还有湖湘学子自己的创造。这就是造就“推楚有材,于斯为盛”局面的湖湘学风。它有以下《个明显特征:一、经世致用楚先民早在“本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发展阶段,就孕育了强烈的事业进取精神。屈原流放污湘,始终念着富国强民。为解救祖国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他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启承转合,千载而下,湖湘土于发扬光大了先人的基本精神,提炼出了湖湘学风的基本内核——经世致用。宋明理学中湖湘学派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一 依托着雄奇秀美的黄山、山与云齐的自岳、如诗如画的新安江画廊这样的绝佳自然环境.数千年来栖息在这片热土上的先民们用劳动、用智慧、用心血、用生命建成了“桃花源里人家”美丽和融的“徽州”,铸就了“徽州文化”的历史辉煌。以传统徽派古建筑为突出特色的徽州古村落点缀在徽州水秀山青的大地,绘出了一幅幅清丽朴雅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9.
巴渝地区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因自然地理、人为的因素,形成了众多的巴渝古镇。这些古镇街区蕴含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渝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化生态、商贸文化、民间文学、民间乐舞、节庆文化、手工技艺、信仰文化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 一 族称 撒拉族人自称“撒拉尔”。究其称谓渊源,“撒拉尔”应是“撒鲁尔”的变音。 撒拉族的先民来源于中亚地区西突厥乌古斯部落的一支:撒鲁尔部落。乌古斯既是部落名又是部落首领(汗)名。乌古  相似文献   

11.
泰山是一座神山,泰山又是一座非同一般的神山。远古传说时代,我们的先民把它视为沟通天人的阶梯——昆仑,“登之而不死”、“登之为灵”、“登之乃神”,因为它是天帝所居。虽然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与时光的流转,“昆仑之墟”被我们的先民移往遥远的西方,但泰山沟通天人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2.
吴洪琳  张梓轩 《西域研究》2023,(2):16-25+170
素和氏应来自于史书所载“勿吉”傍之“素和国”,非鲜卑檀石槐之支裔,林宝之所以有如此记载,是他将檀石槐联盟中三部之一的鲜卑大人素利误为素和;而且白部与素和氏也没有关系;十六国北朝时期主要活动着三支和氏,分别改自素和氏、来自汝南郡和峤,以及来自河西或西域地区;而与和士开相关的几方墓志,都将其族源与“金山”联系在一起,不论金山是今阿尔泰山还是河西地区,总之和士开一族应该来自于河西或西域地区,正好契合了史载其先为“西域商胡”,而非“本姓素和”,之所以出现“本姓素和”的原因,是与和士开同僚所说的和士开“素有和氏之庶孽”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1986年10月宁波召开的巴人(王任叔)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在检阅了王任叔革命一生、创作一生的轨迹之后,惊叹于他的品格与劳绩,《文艺报》以“巴人的著作与人格同样真诚和有价值”为题,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大会报道。这是很能概括那次会议的成果的。1990年5月,第二届讨论会在丹东召开,会议吁请全国高等学校在现代文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北斗信仰是华夏上古先民最早产生的宗教信仰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宗教信仰.新疆地区所见的北斗遗存并不丰富,以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为主,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为“存斗修仙”、“北斗注死”和“魂归斗极”的汉地文化,当为从中原地区迁移过去的汉人之墓.  相似文献   

15.
楚国灭巴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在商代被称为“巴方”,是距商王朝邦畿不很远的方国之一。西周时,“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从此,巴国成为周王朝的属国,经常输献于周,即所谓“自武王灭商……巴、濮、楚、邓、吾南土矣”。春秋时期,巴人活动于汉水之域,与楚、秦以及江汉诸国交往频繁,“虽奉王职,与秦、楚、邓为比”。然而,由于楚国的崛起,江汉诸国为楚吞并殆尽,巴受楚的威胁和压迫,逐渐向西南方向迁徙。从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巴人伐楚敢于(?),是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与”。其江汉故地全为楚人所有,巴人只有退保川东,凭藉巴山菱峡之险与楚人抗拒。由此,巴与中原诸国交往不多,历史文献中,有关巴国的记载也不多,战国时期巴国的史迹便少为人知。巴国在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37-前307  相似文献   

16.
巴人与土家族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处的一百余万土家族的族源问题,从五十年代起学术界争论了三十余年,终无定论。本文运用丰富的史实,从古代巴人的来源、巴国的疆域、巴人的经济和信仰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今日土家族的先民主要是古代巴人。  相似文献   

17.
婚姻作为人的生息与繁衍过程,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含义。巴渝婚俗作为巴渝地区的日常性存在,是解读巴渝人文内涵的一把钥匙。巴渝婚俗的地域文化人格,源于巴渝人对人生的关注和热爱。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巴渝婚俗虽然是中原婚俗文化这个大文化圈中的一个次文化圈,但从其文化品性来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它与中原婚俗文化除了具有共通性的一面外,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挖掘包括巴渝婚俗在内的风情民俗,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李金坤 《学术研究》2004,(11):126-130
《诗经》中“鸟兽草木”等动植物计有 2 5 0余种 ,它们不仅是博物学层面的功能符号、社会学层面的文化符号 ,而且是文艺学层面的情感符号 ,更是教育学层面的启蒙符号。这四个知识层面都是先民们亲近自然、友爱自然的美好结晶 ,也是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深层内涵之所在。阐析《诗经》自然生态的审美意蕴 ,有益于激发与增强今人关爱自然之意识  相似文献   

19.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说部指的是满族及其先民口耳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长篇说唱艺术形式。2006年至今,学界一直在讨论其命名问题,先是主要针对“满族说部”这一命名本身是否符合实际,后来则主要围绕是否应当以“乌勒本”取代“满族说部”展开。  相似文献   

20.
“千古未有之奇变”一语,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思想家们,对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确切表述。各人用语虽也有“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千古之奇局”等差异,但表达“剧变”的意思是一致的。这种“剧变”主要表现在:从封闭锁国变为逐渐对外开放;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主义国家,变为形式上保持着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