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俄罗斯联邦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境内生活着大大小小140多个民族,民族关系复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陷入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随着国家体制的转轨、经济的迅速衰退以及民族主义运动洪流的冲击,俄联邦爆发了一场深刻的民族危机。一时间,掀起了民族主义运动的热潮,一些民族共和国纷纷要求独立。在独立的道路上,车臣走得最远,分裂意  相似文献   

2.
车臣危机中的伊斯兰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联邦分别于1994年12月和1999年9月两次出兵车臣的根本原因是车臣民族激进分子进行民族分离和恐怖活动。此外,伊斯兰极端势力对异民族和异教徒的逆反情绪和行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车臣伊斯兰极端势力对俄国人数世纪的统治耿耿于怀是车臣危机的历史根源数世纪来,俄国人对车臣的征服及其大俄罗斯统治使车臣山民中伊斯兰极端分子在心中深深埋下了对异教徒俄罗斯人的仇恨心理。1722年沙俄南征扩张过程中入侵车臣,在那里修路、筑堡,建立哥萨克人村镇,以图永久占领车臣。为反抗沙皇的统治,车臣人联合该地区其他民族同沙俄军队进行…  相似文献   

3.
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共产党研究民族问题、解决民族问题的工作在延安展开了。从此,我国的民族工作有了自己的方针和政策,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建国后,在民族问题领域里,积极的因素尽心尽力地推动着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的同时,消极的因素也存在着。当我们还在大张旗鼓地反对大汉族主义的同时,在民族地区地方民族主义也在滋长着。在新疆一些地方民族主义者勾结国外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建立东土耳其斯坦国”之类的分裂活动,发动叛乱。在四川也发生了分裂祖国的叛乱活动。在这个时刻,中央人民政府把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提了出来。为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在1957年7月  相似文献   

4.
1999—2000年,车臣危机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为深入研究当代国际政治中的热点民族问题,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和《中国民族研究年鉴》编辑部于2000年3月1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联合召开了“车臣问题研讨会”。与会者在阐述车臣问题由来的同时,着重就车臣危机再度爆发的原因、现状、前景及俄罗斯坚决捍卫联邦统一的深层意义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5.
当前"民族-国家"理论正在成为某些国家瓦解和分裂其他国家的有效工具,对此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奥托·鲍威尔在其所阐发的"民族文化自治"理论中,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本质上批判了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阶级性、历史性以及区域性,从而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这一理论由于没有意识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来临,从而在奥匈帝国遭到了失败,但是它为人们解决民族问题和审视民族国家模式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正是在这一视域中,才能透视西方民族国家内涵和其背后分裂其他国家的真实动机。  相似文献   

6.
两次车臣战争爆发,不仅说明了民族、宗教极端主义的危害性和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也充分反映了俄罗斯的车臣战略。一、车臣战争1994年,俄罗斯政府为了制止车臣脱离俄联邦的行动,在各方面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发动了一场近两年时间的车臣战争,造成了人员和财力上的巨大损失。1993—1994年间,车臣战事主要在杜达耶夫军队与车臣反对派之间进行。在此期间,俄联邦中央政府多次试图同车臣方面进行谈判,终因双方分歧过大而未果。事态发展到1994年底,俄罗斯联邦政府终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同年12月10日,叶利钦责成联邦政府利用一切手段解除…  相似文献   

7.
列宁曾经指出,“只要各个民族居住在一个国家里,他们在经济上,法律上、生活习惯上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壮族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其他民族一样,维护民族大团结,保卫祖国边疆领土完整,建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在实践中,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对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政治上的贡献 从古代起,广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地区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存在不少差别。广西地区壮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明显地具有自己的特点。壮族对祖国政治上的贡献主要也是边疆诸方面的贡献。关于“边疆”一词的准确含义,过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认为,边疆是地理概念,它与国界线有着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边疆”就是靠近国界的地区。壮族自古以来,从来不分裂中国,始终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大家知  相似文献   

8.
元代吐蕃驿站略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朝在吐蕃建立驿站制度,是元王朝加强对吐蕃地方的统治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极其重要。元朝中央政府在吐蕃建立地方行政机构、设置驿站,对加强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无疑起了颇为显著的作用。一元朝中央政府实现对吐蕃地区的统辖,即结束了吐蕃地区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自从九世纪末奴隶制的吐蕃王朝在奴隶大起义中瓦解,形成了各地方势力的割据,长期分裂和互相斗争,佛教亦与地方势力结合,教派林立,严重地阻碍着藏族社会的发  相似文献   

9.
《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题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分立主义混淆了国家与民族的区别,主张每个民族应有自己的国家,其结果引起了民族分裂式民族自决,导致了多民族国家中的许多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在人类社会引发了两大政治潮流:一是民族独立运动,即寻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民族力图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二是国家整合运动,即民族国家力图以共同的国家认同为基础,有机整合国内各民族,从而建立一体化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于是,在全球范围内,民族与国家之间就出现极为复杂的政治关系。本文主要探讨在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国家整合与保障国内少数民族权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