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仡佬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根据史书记载,至迟到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南地区夜郎一带,已经有仡佬族的先民——僚人活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控制了夜郎等地;接着,汉朝中央政权在夜郎及其附近地区设  相似文献   

2.
汉句町四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句町的问题,很少引起学者的重视。近年来,西南民族学界和历史学界讨论夜郎问题,常提到句町,有的说句町是受夜郎控制的小邑;有的说是与夜郎毗邻的国家,①但都未介绍句町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要说明夜郎与句町的关系,不能仅从夜郎方面看,还必须弄清句町方面的情况。句町的材料虽少,却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加之解放以来的考古发现,就为探索句町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笔者根据现有资料,探求句町的位置,政治中心与势力范围,社会经济与青铜文化,句町与夜郎的关系等四个问题,抛砖引玉,深望学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3.
公元七——八世纪塔里木盆地的维吾尔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史学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在公元八四○年之前塔里木盆地没有或者极少有维吾尔族,只有到了公元八四○年漠北回鹘汗国被击散后,西迁了一部分维吾尔人到塔里木盆地,才形成为那里的主体民族。照此说法,公元八四○年以前塔里木盆地有什么民族呢?有的说是伊兰族,有的说是月氏族,有的说是塞种,有的说是羌族,有的说是印度人,有些人说是“土著人”。可是今天的现实,却是近六百万的维吾尔族,百分之九十在塔里木盆地。他们的语言、文字、体质、面貌、风俗习惯都相同。如果说古代塔里木盆地是伊兰族,或塞种,或月氏,或羌族等为主,那么今天塔里木盆地的主体民族也应该是伊兰等族了?这是一个很值得考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甘肃东乡族生活的东乡地区历史上先后活动过古羌人、吐谷浑、吐蕃等甘肃藏族先民。藏族是东乡族族源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5.
瑶族漂洋过海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瑶族民间中,广泛流传着先民“漂洋过海”的故事。对于民间这一传说,瑶族史研究工作者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这一传说纯属虚构,是一个神话传说故事;有的认为实有其事,是瑶族历史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追述。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现就手中掌握的资料,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些剖析,以明辩是非。漂洋过海故事“漂洋过海”是说瑶族先民原住白云深处,那里是土肥气温,雨多林茂的好地方,不  相似文献   

6.
我国苗族,有着悠欠的古文化历史,这是学者们所一致公认的。但对历史上一些具体问题,看法并不一致。笔者近年来学习苗族历史的材料,进行广西民族文物的搜集研究工作,有几点肤浅的学心习得,冒昧的写出来,以便向专家学者们请教。一、苗族族源问题、关于苗族的族源,迄今大致有三种意见:1、源于“三苗”,清人的著作大都持此看法,《续文献通考》集中这些意见说:“苗、古三苗之裔也,自长沙沅辰尽夜郎之境多有之。”就是这派意见的代表。2、源于髳[注]人。此创于章炳麟氏,他在《检论》  相似文献   

7.
古代越族,即是今南方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他们居住地在古楚国。在先秦文学中,楚地民歌是拥有一席之地的,西汉末年大文学家刘向所著的《说苑·善说篇》曾记载着有一首楚地越族民歌,这便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榜枻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何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  相似文献   

8.
水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据1982年的统计,全国水族共有二十八万六千多人,主要分布于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另有少数散居于贵州的荔波、都匀、独山、平塘和广西的南丹、宜山、环江等县市中?水族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在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原因,史籍上对其历史与文化的记录偏少,给水族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族源方面的研究带来莫大的困难?关于水族的族源问题,过去由于史料的阙如,研究者接触的资料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亦异,有认为水族与古代的僚人或夜郎僚人有关,也有认为水族与秦汉时代之西  相似文献   

9.
古武陵僚人,并非不同于各地僚人独为一族,而是整个僚族中的一部份。武陵僚人和各地僚人的同族、同源关系是研究民族史需要弄清的问题,本文就此探论。一、武陵有“僚”,它地亦有“僚”今湖南西部和西南部,贵州东部和东南部,以及广西西北边缘、湖北西南边缘,为武陵山脉南北的同一自然区域。这一带在秦及先秦大部分为黔中郡,汉初改称武陵郡,南部的今靖县附近是西汉昭帝时废象郡划属武陵的。本文所论,即以汉晋略同的此二郡域为范畴。对武陵民族,过去多着眼于今苗、瑶、畲和土家诸族先民的(舟木)瓠种人或廪君  相似文献   

10.
“傣”是傣族自称的族名,汉文写作“傣”是解放以后的事,历史文献中对傣族有种种不同的称谓,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区称谓就各不相同。研究傣族古代史,首先得确定历史文献所记录的哪些族是今天傣族的先民或前身。民族既不是种族而是属于历史范畴的人们共同体,那就不能说今天的某族是古代某一时  相似文献   

11.
罗美珍 《民族研究》2006,2(5):94-96
笔者在《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上发表了《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一文。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笔者对此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看法。探讨一些民族的发展脉络及文化历史,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语言这种“活化石”的证据了。对于傣泰人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当地土著说和迁徙说。笔者的看法是:傣泰族(即操侗-泰语族语言的广义“泰人”)的先民属于原始马来人种的一支,即古书记载的我国上古时期东南沿海的“东夷”。古书上说,这支人民好冒险,喜迁移。在那时他们就有一部分人从海路迁徙,经过台湾(…  相似文献   

12.
嫩江流域柯尔克孜族源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嫩江流域柯尔孜族的来源问题一直是民族史学界长期探索而不得其解的难题,其难处就于史无明确记载,靠历史文献、地方志资料探寻柯尔孜族的来源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我国的柯尔孜族以及前苏联的吉尔吉斯人都聚居于天山地区,因此,有的文章认为嫩江流域柯  相似文献   

13.
岭南民族源流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岭南各民族族源问题上,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百余年的研究,近十年来又呈现出多学科共同参与研究的局面.在岭南诸族源流问题上,有的学术界已经初步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但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还存分歧;有的众说纷纭,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土著说"和"外来说"成为了学术界在岭南诸族族源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为了这个领域新的亮点.本文拟就前人在此问题上的研究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4.
藏族族称考     
本文首次对见于历代汉文史籍中藏族族称的各种写法进行了系统分类,指明其出处,考释其由来。作者认为历代藏族族称的汉文写法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依居住处的水名地名命名的族称,如藏人、藏民、藏族;第二类是依西藏高原周边部落的他称译写的族称,如吐善、土伯特、图白忒等;第三类是依藏族及其先民自称记音的族称,如番族、濮、百巴、北发、发羌等;第四类是藏族先民部落名称(即藏语的藏族古称)的译写,如悉补野、弗夜、宝、附国等。  相似文献   

15.
右派分子龙云说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是"一个祖先","同系一族,因地异名,住在昆明的人可以叫做'昆明族',住在北京的人可以叫做'北京族'".这种否定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反动论调,实际上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老调重弹,是和蒋介石的臭名昭彰的"中国之命运"一书的论调完全一样的.对于这种反动论调,我们可以用事实把它粉碎.我国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从最早的史料中,就可以找到"华夏"、"夷"、"狄"、"?"、"羌"等等,当时,"?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和那些"逐水草而居"的各族之间,就有着显著的差别.在历史上,有的民族曾在祖国的局部地区建立过统治权,有的曾统治过整个中国,如蒙古族和满族,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有的民族由于地处边远,解放前在民族压迫制度下,和其他民族接触少,因而不为人知道或者很少为人知道.但是它们并不因为别人不知道而不存在.  相似文献   

16.
纳西族火葬习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古时,纳西族的先民盛行火葬。到清朝中期,丽江地区开始改火葬为土葬。至解放前,纳西族多数地区仍保留火葬习俗。本文根据调查材料和有关古籍记载,试对纳西族的火葬习俗及其演变等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来源,曾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是“越为禹后说”,系我国学术界的一种传统观点。但后来有不同意见,或说越文化是彻头彻尾的土著文化,即春秋越族系由当地先住原始居民发展而来,或说越族是由夏人、楚人与越地土著居民融合而成,或说越族的先人是马来人等等,以致原本并不模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楚人先民溯源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结合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民俗资料,论述了楚人先民的演变发展过程,证实楚人的族源 是多元的,并认为楚人先民的南迁当于禹征三苗时。  相似文献   

19.
<正> 湘鄂川黔边土家族历来就是一个整体,无论族源或基本特征均有其显然可见的共性。但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川黔边土家族又有其不同于一般的个性。研究这一问题,既要看到其共性,又要看到其个性,方能掌握住川黔边土家族历史发展的源与流,以及二者交汇中所展现出的特有风貌。一从唐代起关于湘鄂川黔边土家族先民的记载较前大为清晰了,研究历史以此作为起点其好处不言而喻。要解决川黔边土家族先民的族属问题,必须对两对族称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人口:23万余人分布: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邻近各县,四川省盐源、木里和西藏的芒康县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文字玉龙雪山的银峰,在阳光照耀下泛出紫色的霞光。从天而降的金沙江,到了丽江石鼓,顿时变得温柔多情,形成了长江第一湾,从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蜿蜒流去。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纳西族同胞,就住在这样风景如画的地方。文献记载,纳西族的族源属古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族的族名来自古代髦人的一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公元三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