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留书》     
数年以前,一度失传的黄宗羲《留书》残本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由吴光先生发现了。之后, 骆兆平先生在宁波天一阁也发现了完整的清抄本。《留书》是由“文质”、“封建”、“卫所”、“朋党”“史”五篇构成的,一共有五千字左右。和黄宗羲的好多著作相比,是很简单的。但是,这本书的发现使我们对黄宗羲的评价要有所变化,而这无疑会在今后的思想史或者史学史上增写新的一页。因为黄宗羲在该书里表露了他在其他的著作中从未有过的民族感情。去年秋天,我有机会到太原去,在各位先生的协助下看到了山西省文物局收藏的又一个《留书》的清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又称《待访录》、《黄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夷留书》又称《留书》、《南雷黄子留书》。对这两种著作,前人多不了解其中关系,对其书名、卷数、刊刻情况等问题也存在种种误解。关于《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年代,黄宗羲于癸卯年(康熙二年)所写题辞作了明确交代。他说:“前年壬寅复,条具为治大法,未卒数章,遇火而止。今年自蓝水返于故居,整理残帙,此卷犹未失落于担头舱底,儿子某某请完之。冬十月,雨窗削笔,喟然而叹。”据此,可知该书初成于康熙元年壬寅夏,完成于康熙二年癸卯冬,即公元一六六二至一六六三年。《明夷待访录》的书名、卷数问题,是和《明夷留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两书的关系,各家著录情况不一。黄宗羲本人著作只提及《待访录》之书名(见《破邪论自序》和《思旧  相似文献   

3.
《明夷待访录》(原名《待访录》)是黄宗羲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清代统治者大搞文字狱,致使《待访录》一书既未公开流传、也未全部刊刻,以致乾隆以后刊印的各种《明夷待访录》版本,仅为原书的三分之一。其余篇章或作为《南雷黄子留书》(一称《留书》)在民间流传、或散入《南雷文钞》一类传抄本中,从而得以部分地保存下来,但却鲜为人知了。笔者在寻访、考证黄宗羲遗著的过程中,有幸发现了埋没已久的《待访录》未刊文——《文质》和《封建》两篇很有价值的政论文。《文质》篇阐明了历史进化的合理与必然,  相似文献   

4.
理学殿军──黄宗羲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刘述先我的书《黄宗羲心学的定位》出版,不觉已经十个年头了。在书中,我提出了黄宗羲是宋明理学殿军人物的见解。我的看法是由牟宗三先生的看法转化而来的。牟先生认为刘宗周是宋明理学最后的一位大哲学家。我虽然承认黎洲不是有...  相似文献   

5.
关于发表《台雁笔记》等三种黄宗羲遗著的说明*吴光吴光,男,1944年出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杭州310025)我在实际主持《黄宗羲全集》的编辑校点、搜集黄宗羲佚文佚著时,根据前人著录,知梨洲曾著《台雁笔记》(又名《台宕记游》)和《读龟山...  相似文献   

6.
《滇考》一文被编入《梨洲遗著汇刊》,黄宗羲是该文的作者似无疑义。然而,已有人怀疑,《梨洲遗著汇刊》初刊于宣统庚戌(1910年),何以此前二百余年诸家黄宗羲著录从未提及此文?如果是新发现,编纂者对此文的由来及发现的经过为什么不加说明?这不能不怀疑编纂者将《滇考》列为黄宗羲遗著有无确据。  相似文献   

7.
黄宗羲自是史学大家,其博闻强记、淹贯群书,已不待言,但亦有千中失一之处。顷读吴光先生整理之《黄宗羲南雷杂著稿真迹》,见有误记宋史事二处,现一并拈出。《陈定生先生墓志铭》云:“韩(?)胄立《庆历党人碑》,而刘后溪遂以庆历党人之名名游监簿之墓”。庆历为北宋仁宗年号,韩(?)胄为南宋时人。且庆历党人无被立碑,韩曾兴庆元党禁。此处误记时代。《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云:“文山属铭于邓元荐,以元荐同仕行朝也。”明嘉靖间张元谕编  相似文献   

8.
一、“寒芒熠熠,南雷之村”黄宗羲晚年自号“南雷”,似乎别有深意。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他五十三岁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题辞》,自署“梨洲老人识”,“梨洲”一号以后并不常用;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他六十六岁在《留别海昌同学序》这篇名文中,慨然自称“余南雷之野人也,气质卤莽”,同时,猛烈抨击当时道学圈子中空疏狭隘,“封己守残”的学风。此后,他编定自己的文集、诗集以及《黄子留书》等,均冠以“南雷”二字。全祖望就其处于“贞元之运”的一生学行,赞之为:“鲁国而儒者一人。矧其为甘陵之党籍,厓海之孤臣。寒芒熠熠,南雷之村。更亿万年,吾铭不泯。”且谓其“建续钞堂于南  相似文献   

9.
主编按语: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清代浙东学派的理论奠基人。《黄宗羲全集》12册、约500万字,是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委托我院沈善洪前院长任主编、吴光教授任执行主编并组织省内外20余名专家学者校点完成的古籍整理大工程。《黄宗羲全集》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先后荣获浙江省政府一等奖和中国图书奖。去年底,浙江古籍出版社又约请吴光等专家学者在原书基础上增补、修订,推出了新版《黄宗羲全集》。温家宝总理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历来十分重视。今年1月31日,曾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退休干部…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钱谦益与黄宗羲先后主盟文坛。钱对黄有铭墓之托,黄亦嘉许钱为"四海宗盟"。黄宗羲晚年重构有明文统,却称钱仅"所得一半",并在其《思旧录》中全力批揭钱文之弊。这一落差实源于黄宗羲对明文统系的自觉构拟,并通过对归有光地位的归属而鲜明表现出来。前评突出了钱的派别影响,后评则自文章史地位立论。无论在作为一代文章渊薮的《明文案》《明文海》,还是在作为一家之学的《明文授读》中,钱文皆大量入录。这也反映出黄宗羲在标揭明文正统的同时,不失对钱文的理性评判。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逝世二百九十周年。有关单位正在筹备纪念黄宗義学术讨论会。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沈善洪教授主编的《黄宗羲全集》,将从今年起陆续出版。本刊将沈善洪撰写的全集序节要予以发表。此文着重评述了黄宗羲的政治经济思想、哲学观及治学特点。从这期起,本刊特辟“浙东学派研究”专栏,陆续发表有关研究黄宗羲和浙东学派的文章,欢迎四方学人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主要从哲学、学术史、体例学等方面来研究《明儒学案》,很少有人从修德角度来探讨《明儒学案》。其实黄宗羲的创作宗旨在于修德,《明儒学案》的精神是“修德而后可讲学”。围绕着修德,黄宗羲从三方面来评论明代学术:一是修德重在自得,学术要在自家身心上生根。二是修德深浅关乎学术深浅。判断学术深浅要考察其圆融性和深刻性。圆融性要求说话前后一贯,理论没有矛盾。深刻性可以从如何解决本体与工夫,从如何回答理-心凑泊、儒-释分别这两个问题,从如何进行学术辩论,从如何讨论同一个话题这四方面看出。三是修德具有效果,可以使人坦然面对贫穷、危险、死亡,可以“所过者化”。本文通过考察黄宗羲对明儒学术的评论,再现了黄宗羲修德的深浅,建构了黄宗羲的修德理论,同时期望引起现代学者能对自己的学术研究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3.
东渡日本,是黄宗羲生平行事中一段不可忽略的经历。同、光之际,他的裔孙黄炳?辑《遗献梨洲公年谱》,即称之为宗羲生平三大案之一(《遗献梨洲公年谱》卷首《遗献梨洲公年谱叙》)。然而,由于在传世的黄宗羲遗著中,对这一段经历罕有涉及,以致引起后人争议,迄今悬而未决。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两种看法。雍、乾间学者全祖望认为,黄宗羲东渡日本在顺治六年冬,目的是为了向日本乞师(《鲒埼亭集》卷十一《黎洲先生神道碑文》),此其一。其二,近世学者梁启超于此则持异议,他撰文驳全氏之说,考订黄宗羲东渡日本为顺治元年,目的在于“避仇亡命”(《饮冰室文集》之十四》黄梨洲朱舜水乞师日本辨》)。一个是“避仇亡命”,一个是“乞师”邻邦,而且时间又相去五年之久,二者的距离是很大的。二说孰是,颇费推敲。以下拟就此试作一番钩稽,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晚年(65岁)奉母避乱第泗门轶事,《清史稿》本传及其他专著均无记载,清黄炳(?)《黄梨洲先生年谱》中虽有提及,但语焉不详。笔者考索了《乾隆余姚县志》、《光绪余姚县志》、《余姚六仓志》、《东山志》等方志资料,查阅了黄宗羲遗著,并实地勘查了遗迹,将共始末钩稽如次: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反清,派大将曾养性等进犯浙江,龚万里也据余姚大岚山遥相呼应。“时群盗满山”,黄宗羲家乡贽竹浦亦受其害。为避兵乱,黄宗羲奉老母携女孙投后第泗门友人诸九征之“半草堂”。他在《避地赋》中记述当时情况:“……奉老母而窜于海隅。累古书之千箧兮,牵家具之一车。襁女孙之三孩兮,因世乱而怜渠。一室分为庖湢井臼兮,盈丈而共鸡犬图书。”他在这种环境里避居长达半年,虽境遇背晦,但他仍然勤奋著述,不忘奖掖后进。他校定了其六世族祖  相似文献   

15.
彭国翔 《求是学刊》2006,33(4):44-49
对于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不论以民本还是民主来界定,历来多以《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为据。作者首先辨析《原君》文本,指出其与特定的历史境遇相关,其实乃针对明代尤其晚明的昏君而言,其中甚至隐含了承认易代鼎革合法性的思想。而即便抽离具体的历史脉络,《原君》文本的思想在理论的层面上也并不构成对君主制本身的批判和否定。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黄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华其实当在其《学校》一篇,其中包含的建构公议社会的思想甚至举措,即在今日亦颇有其合理性,其价值不在于以往所谓与西方议会性质近似,而在于与当代西方民主最为前沿的理论思考尤其是关于“公议”的思想多有相合之处。因此,如果要从黄宗羲思想中发掘契接现代民主的资源,仅就《明夷待访录》而言,重点当由《原君》转换到《学校》。  相似文献   

16.
一个是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皦皦完人,一个是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启蒙思想家。如嵇文甫先生所言,梨洲之学,远宗阳明,近承蕺山,但考察黄刘关系的文章至今付之阙如。本文仅宇宙观与人性论方面,并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作一剖析。一黄宗羲的哲学与他的明快锐利的政治见解相比,每每给人以晦暗驳杂之感,以致迄今众说纷纭。其实,黄宗羲的哲学是以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力图使各种对立的观点折衷为特点的。除了人所共知的“盈天地皆心也”“盈天地皆气也”这二个自相抵牾的哲学命题同见于《明儒学案》外,还有“尽天地间皆是理”(《答忍庵宗兄书》这一全称判断。  相似文献   

17.
黄宗羲(1610—1695)是十七世纪中国著名的民主启蒙思想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卢梭(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黄宗羲于1663年写成的《明夷待访录》,比卢梭于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又称《民约论》),早出近一百年,这一点非常引人注目。这两部著作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本文仅从几个侧面,对两者政治思想的异同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如何容纳多元主体是当前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以黄宗羲重要的政治思想作品《明夷待访录》为研究对象,重新解构了书中的政治秩序和社会治理思想.从费孝通先生“双轨政治”的角度,指出黄宗羲通过明确君主本职与臣道,提出“分治”思想调整政府权力系统关系,为社会治理争取空间;通过强化学校的“治统”地位,将学校设计成为一个具有相对自主性、组织化及制度化的“治教合一”的社会治理机构,最终建构一种健全持久的双轨政治,即通过新型学校设计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治秩序从失衡到双轨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现行百卷本《宋元学案》的层次结构与学案设置,由其实质意义上的完成者全祖望所决定.经过全祖望的修补,在层次性质上,《宋元学案》由比较纯粹的宋元哲学史演变为宋元儒学思想史与文献资料汇编.在结构内容上,《宋元学案》的史学(史传)与学术谱系(家谱)色彩非常浓厚.在学案设置上,全祖望修定与次定的学案反映了全祖望与黄宗羲思想史观的共识,补定的学案反映了两人思想史观侧重点的分歧,补本的学案体现了全祖望对黄宗羲道学思想史体系的突破.全祖望设置学案的标准与黄宗羲在“黄氏原本”中注重思想流派与地域学术的立场相比有继承也有突破,在考虑学术脉络、地位及宗旨等纯学术因素的同时,也注重人品道德与政治事功等方面的因素.这体现了作为哲学史家的黄宗羲与作为史学家的全祖望在思想史观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四明山志》是黄宗羲所著唯一的一部方志体著述,也是现存有关四明山这一浙东名山的唯一的一部专志。通过该志不仅有助于了解黄宗羲治学为世的思想作风,追踪他的生活足迹,而且更有助于探究他对地方志编纂的独特见解和方法,以及对后世方志特別是浙东地区方志编纂的影响。《四明山志》的成书年代,据洪焕椿《浙江方志考》说是“纂于康熙间”。此语欠当。黃宗羲自序说:“壬午岁余作《四明山志》,亡友陆文虎欲刻之而末果,藏于牛箧鼠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