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按劳分配问题讨论中,又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是否一致的争论。关柏春同志在他发表于《学术月刊》1989年第二期上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形式的探讨——兼与何伟同志商榷》一文中认为,“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劳”,不能是劳动力价值,而应该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社会主义工资应由“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决定。什么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呢?“个人需要劳动价值=个人劳动×(1-扣除率)×折算系数”。其中的“1”代表劳动者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经济理论界对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的讨论空前广泛、热烈。有些同志把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必然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有些同志用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来论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还有些同志以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为理由,得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也是商品的结论。笔者对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论点,不欲苟同,持不同的观点。这并非是出自于某种感情,而是对这种观点的科学性的疑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就初正坤同志《试论社会主义生产二因素结合的特点》一文中有关按劳分配问题,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吗?我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对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决不是如初文所说是“社会和劳动者个人之间进行的等量劳动换取等量产品的交换。”初文虽然认为他是根据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来论述按劳分配,但是,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一定符合马克思论述的原意。马克思在论述“社会和劳动者个人之  相似文献   

4.
何伟同志在《学术月刊》1987年第10期上发表《论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的一致性》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就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问题提出了“等量劳动互换转化为等价互换”的观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可贵的探索。如果进一步对等量劳动相交换采取等价交换这种形式做出理论的说明,或许就探索到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然而,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文选》在讲到我国进入八十年代,要聚精会神地、专心致志地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的前提下,对如何认识和利用按劳分配原则,把原则的要求贯彻到我们当前的按劳分配的政策措施中去的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着重指出:“我们提倡按劳分配。对有特别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提倡一部分人和部分地方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起来。这是坚定不移的。但是也要看到一种倾向,就是有的人有的单位只顾多得,不但不照顾左邻右舍,甚至不顾及整个国家的利益和纪律。”(见《文选》222页)这里说明了当前我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指明了当前我们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就此谈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6.
何伟、韩志国二同志在今年《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上发表的《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一文(以下简称《试论》),探讨了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开放问题。读后很受启发,在大多数问题上也有同感。但对《试论》中关于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具有商品的性质”,“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的观点与分析,我有不同看法。 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否消失的问题。《试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主要由个人承担,所以劳动力仍然是个人所有,劳动者仍然存在各自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国家和集体又占有和支配着生  相似文献   

7.
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工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提出按劳分配原则时曾经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商品、货币。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按劳分配理论必须在新经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共同认识。另外,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即使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也必须经过迂回曲折的途径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依据。这一点也已为经济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应当怎样发展,则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应该是“两级按劳分配”。先是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然后是企业对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国家对企业的按劳分配以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为尺度。在这里,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而另一派则坚持按劳分配规律的主要内容并不因存在商品经济而改变。他们既不同意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是按劳分配关系,也不同意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我认为两大派学术观点的分歧,首先来自方法论的不同。主张“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只强调按劳分配规律在社会主义分配领域的决定作用,只用这一条规律来分析当前曲折复杂的分配过程。而不赞成“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认为支配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并不只是按劳分配一条规  相似文献   

8.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邓小平文选》中,对按劳分配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这些论述的精神实质,对于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说:“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要动脑筋想一想。”又说:“这个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有好多具体问题要研究解决。”通过学习《邓小平文选》中有关按劳分配的论述,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理解,下面谈一谈学习中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按劳分配的理论创新──评王克忠的《论商品型按劳分配》钱世明8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这一命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的同志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按劳分配是以产品为实现条件的,由此认定按劳分配同商品经...  相似文献   

10.
<正> 《东岳论丛》1982年第6期发表了晓亮同志《包干到户后社员是什么身份》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说明两个意思:一是包干到户后社员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与此相联系,二是按劳分配也就成为不完全的、不能“再说大包干仍然是按劳分配”了。读过这篇短文受到不少启发,但又觉得有些问题余意未尽,有些话未免过于简单。因此拜读之余草成此文,对原作未尽之意略加伸张,简略之处稍作充实,算作狗尾续貂。当然,有些看法可能与晓亮同志原作之意不同,也不过是就此谈谈个人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晓亮同志和诸读者。首先,实行包干到户后社员的身份问题。正如晓亮同志指出的,包干到户后社员的身份  相似文献   

11.
<正> 本人在《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2期上,曾发表过“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小文章。此后,周青川同志发表了“也谈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的文章,(见《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该文)提出不同见解。关于由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人们到底能否获取,实现它,亦即这种绝对真理是否存在的问题,自然是一个需要哲学界认真讨论和澄清的问题。拜读周文之后,觉得有必要进一步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界有几种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光说按劳分配不全面,还应加上“各尽所能”作为前提和必要条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分配制度。还有一些同志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对,在“按劳分配”前面加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世界上,苏联、中国、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被打破,而且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模式也被突破并获得新发展。随着多种所有制格局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分配受到了致命冲击。面对“按经营效益分配”,“按资分配”、“级差收入”、“风险收入”等新分配形式的纷纷出现,理论界扬章宏论,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存在着内在矛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①有人却认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更有利于按劳分配的贯彻执行;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的按劳分配是不完全的按劳分配。本文就“按劳分配”及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归个人所有。这是值得商榷的。下面谈点个人认识。马克思曾说过:“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可见,就劳动力存在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体本身运用体力和智力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虽然公有,但劳动力只能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不会也不可能采取其它归属形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说过,社会主义社会“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  相似文献   

15.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一种观点认为 ,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首先 ,按劳分配必然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以劳动力商品为出发点 ,劳动力商品是按劳分配的经济条件。所以 ,按劳分配转化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其次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与按劳分配中“劳”的决定是一致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经济学界,过去和现在都有一种观点,用劳动力个人所有来解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或者解释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如今年《学术月刊》第二期上发表的雨田同志的文章《劳动力个人所有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就是这种观点。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文化大革命前,一九六二年六月我在《文汇报》发表的文章,曾经谈过关于劳动力所有关系问题的看法。现在想再简要地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同志们一起参加争鸣和讨论。一、人类进行社会生产,必须要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一个是物的要素,一个是人的要素,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生产。这种结合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生  相似文献   

17.
孙恒志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关系产生原因的探索》一文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属于社会所有,劳动力属于生产者个人所有,社会主义商品关系,是由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产生的。“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与个人占有劳动力的矛盾,不仅在社会与生产者个人之间,而且在各个社会主义企业之间,都会导致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从劳动力的归属来探讨社会主义商品产生或存在的根据,读后有所启发。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有些同志便由此逆推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之所以实行按劳分配,还因为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并不能推论出社会主义阶段“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至多只能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劳  相似文献   

19.
看了孙浩同志的《试论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力个人所有权问题》(刊《人文杂志》1981年第四期,下称孙文)后,对他前两部分所持观点我是同意的。孙文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问题,只能隶属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及对劳动力所有权问题的考察不能离开现实的生产过程,“只有那参加到生产过程中并现实地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才具备生产关系的特征,才是我们要把握的东西”,这些见解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使我颇受教益。但遗憾的是孙浩同志的理论是不彻底的,没有坚持始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在中国.这一理论经历了几起几落的讨论,但迄今为止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从实践层面看.在现阶段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都把按劳分配当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形式.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展、收入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人对按劳分配的现实性表示疑虑.因此.对按劳分配问题的深入探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撇开各种否定按劳分配的论点不谈.仅就主张按劳分配的学者而言,对如何实现按劳分配也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根据经典作家的论述,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量分配”(以下简称这种观点为“按劳动量分配论”).但在如何计量劳动量的问题上,又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二是从商品经济的现实出发.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以下简称这种观点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论”).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往往同时还要求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偏颇之处.我们提出的是第三种观点.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力产权分配”.只有从劳动力产权的角度来论证按劳分配,才能将经典作家的基本原理与当前的经济运动现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