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治区第二届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学术讨论会于8月5日至9日在木卡姆诞生的故乡——莎车县召开。来自内地和自治区有关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教学单位、专业学会、文艺表演团体及有关音乐、文学、历史、文化艺术等部门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开拓少数民族文化研讨新局面的学术盛会。自治区主席、木卡姆研究会会长铁木尔·达瓦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和主干,含《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流传在某一特定地区的"地方木卡姆".《十二木卡姆》讫今出现了五种不同的版本喀什版、和田版、阿克苏版、伊犁版和综合版.维吾尔木卡姆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民众性这五大特点.它是维吾尔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由于诸多原因,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面临着人才缺乏、版本不全、唱词不统一、资料保存和手段落伍、民众热情锐减等问题,值得各方重视并设法解决.  相似文献   

3.
和田十二木卡姆在伊斯兰教苏菲派捷斯迪耶支系宗教仪式的萨玛舞蹈环节中表演,已经成为和田地区伊斯兰教仪式用乐之一。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和田十二木卡姆与萨玛舞蹈在该地伊斯兰教苏菲派捷斯迪耶支系仪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的民间古典音乐,意为“六十二套连贯、优美、抒情的乐曲”,是以器乐为主,集民歌、舞蹈、说唱、弹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为草原文化的活化石,记载了和汉唐宋《大曲》相似的结构。以龟兹乐为首的六大乐,比较今天的六十二阔恩尔和木卡姆,可以发现许多直接传承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乾隆朝统一回部时,将军属下配置多位参赞大臣。统一后,参赞大臣舒赫德总理回部事务,其身份实为办事大臣。随着伊犁将军的设立,乾隆二十八年添设喀什噶尔、叶尔羌参赞大臣,两者尚无总理回部之权力。三十年因乌什事变,增设"总理各回城事务参赞大臣"总理回部。三十二年撤销喀什噶尔、叶尔羌参赞大臣。五十二年"总理各回城事务参赞大臣"由乌什移驻喀什噶尔。乾隆朝统一新疆前后,回部官制时有调整,官员任免调动频繁,只有使用多种文献,方能将某一职官设置的演变考察清楚。  相似文献   

6.
强化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系列文化产品的申报,借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寻求国际项目的支持,以推动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借助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推动,打造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品牌;充分利用自治立法权,立足区情,扩张适用现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东方音乐巨大财富”的新疆维吾尔族古黄音乐大曲木卡姆作为维吾尔族文化百科全书,兼容着极其丰富的社会科学的支流,如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军事学、艺术学和民俗学等,博大精深的木卡姆文化的形成,标志着维吾尔族文学艺术已经进入崭新的高度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木卡姆教育、其宫廷木卡姆教育、麦西来甫教育、木卡姆艺人师传徒的口传心授和现代木卡姆教育等四个方面揭示了木卡姆传承至今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清朝统治回部初期,在各城回众之中,仍残留着视阿奇木伯克为“主”乃至自守一方的旧有观念,霍集斯拒纳朝廷贡赋及额敏和卓父子、鄂对等军功伯克争夺阿奇木之位即由此产生。以乾隆帝为代表的清廷运用灵活的政治手段,先是将霍集斯等回部望族迁往京城,后又对回部政治传统中阿奇木与属众的“主—仆”名分予以限制,提出“中外一家,惟知共主”,“皇帝之外,再无诺颜”的统治观念,废除伯克世袭,进而根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抑制了分离倾向,使中央军政力量得以深入回部各地。  相似文献   

10.
一、总的感受1992年可以说是“木卡姆之年”。无论是八月在莎车绿洲举行的自治区第二次木卡姆研究、缅怀木卡姆大师和群众性的演出活动,也无论是十一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性的包括学术研讨、舞台演出、成果展  相似文献   

11.
《十二木卡姆》的整理工作经过付出巨大的科学的劳动,现已基本完毕,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维吾尔人民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人民为我们祖国的中华文明宝库所做的贡献的一个重要部分。把它说成只是伊斯兰文化的产物,是不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的。因为,维吾尔人的音乐、歌曲和舞蹈系统化的社会基础,在维吾尔人信仰伊斯兰教以前就开始形成。维吾尔人信仰伊斯兰教以前和以后的文明史是维吾尔民族整个文明史的组成部分。《十二木卡姆》虽然是系统化了的十二大经典音乐的名称.实际上它也是维吾尔  相似文献   

12.
《皇朝藩部要略》是《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中各部“总传”部分的稿本;《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纂修过程是先纂汉文本,紧跟着译成满文本,最后再译为蒙文本,分别进呈,其在多次增加内容并限期完成后,终于于乾隆五十三年汉文本《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进呈完毕,完成了五年之期,而其底册,即《皇朝藩部要略》也就在此时成书。  相似文献   

13.
哈密木卡姆与全疆其他地区的木卡姆有着较大的不同,带有强烈地域符号标志,其理论和传承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外学者在“丝路研究”的热潮中,不断有新作问世,可谓成果累累。现在又有了一部规模较大、论述比较系统全面的专著——周菁葆著《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以下简称《丝音》)与读者见面,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周著《丝音》共三十五万字,插图一百三十九幅,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两部份进行阐述,对西域音乐文化的历史分期,作者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上篇继叙述上古时期的东方音乐文化之后,把西域音乐分为曙光、兴隆、异向发展、融汇、规范五个时期。下篇阐述了十九世纪以来,丝绸之路木卡姆艺术的发展情况;对各个国家木卡姆艺术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新疆维吾尔族木  相似文献   

15.
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和主体,除喀什、阿克苏、伊犁等地区之外,<十二木卡姆>在和田地区也曾经广泛流传.它与喀什地区流传的各种版本一样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套曲,在乐律乐调、节拍节奏等音乐形态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相同或相近之处,但在篇幅、结构、沿用乐器等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文章即是对该地区<十二木卡姆>结构的初步探研.  相似文献   

16.
平飞 《天府新论》2012,(4):118-122
乐文化在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儒家创始人孔子阐发了"乐"的艺术性、道德性与政治性,探讨了礼乐关系以及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奠定了儒家乐文化的"乐治"基调。荀子对"乐"进行了专门讨论和阐发,分析了乐的人性根源、精神价值、道德内涵、政治象征、和同功能以及正乐的必要性,进一步确认了儒家乐文化的"乐治"性质。汉代诸儒着力突出了乐"与政通"的"治世"功能,乐"通伦理"的"内修"功能,乐处理多种关系的"和同"功能,乐的"尊卑等级"礼教功能,最终使儒家"乐治"彻底定型,成为乐文化的最大特色。总之,儒家的乐文化与其说是讨论艺术性的音乐,不如说是讨论政治性的乐治、伦理性的乐治、社会性的乐治与等级性的乐治。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族,是我国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其居住地——新疆,面积占我国领土的六分之一,又位处中亚腹地,是丝绸之路的要冲。维吾尔族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地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从而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木卡姆艺术,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上古时期“乐”的政治表达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古时期的乐,是一种集诗歌、音乐及舞蹈为一体的复杂的艺术形式,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表达政治意见的重要功能,是其时重要的政治语言之一。它的政治表达功能可以归纳为政治评论、参政语言、政治沟通及风教百姓等四个方面,涉及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平级交流等多个层面。乐的政治表达功能,是我国上古时期乐文化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论儒家乐论的伦理政治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学术始终将道德伦理与社会政治作为话语主题之核心,儒家乐论即呈现出鲜明的伦理政治型特征。儒家认为乐“与政通”,能折射出政治之得失与道德之盛衰,因而察乐可以知政。儒家认为礼和乐都具有治国经邦之功能,但礼作用于社会是别异,乐作用于社会是和同。儒家重视乐的伦理价值和政治教化功能,认为乐“通伦理”,可以培育人崇高的道德精神。儒家乐论蕴涵的文化特性对当代民族精神家园之构建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维度李荀华诗、乐、舞是三门古老的艺术,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是求生的欲望、求生的本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艺术的产生。在原始的文化圈里,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融合了诗、乐、舞“三大艺术,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艺术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