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色列国分别于1949年和1948年在亚洲东部和西端建立,但经历了43年的漫长历程才建立外交关系.使中以关系的发展步履艰难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外部力量的干扰,而不在于双边关系中的问题和双方各自的内部阻力.建交17年来,中以关系全面、稳步地发展,但在中以关系演进的全过程中,动力和障碍一直是并存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主宰中国历史主体的思想意识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奠定是历史必然选择的结果。但这种必然的选择实现并不意味着天然和既定它需要被选择主体不懈的努力,与时俱进,在继承与坚持中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中创新,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3.
路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何耀华1991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王笑和局级秘书高德同志,要我组建一个课题组,对国家拟议中开展的“全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进行试点,我深感这是一种重托,表示愿意全力进行。调查提纲报出之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办公...  相似文献   

4.
汉语"民族"一词是中国的本土词汇,是不具有国家和政治因素含义、主要基于文化差异来区分"我族"与"他族"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有"有教无类、华夷一家"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亦即"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种不同的民族关系理论。这两种理论作为两种工具,被灵活应用于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情势。从总体历史来讲,仍然是文化主义的民族观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明斌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181-186
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深切关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最大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西方世界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不绝于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反思以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点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神圣"光环"开始暗淡。中国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两制关系的历史方位:中国道路仍在探索之中,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和守势;两制国家仍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大趋势;拉丁美洲"21世纪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流派力量的壮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新社会因素不断增加等现象表明,一个资本主义新阶段很可能到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前途光明;金融危机不会是资本主义的最后一次危机,但一切国家终将走向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关系格局的演进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缘起、形成和发展。生产、生活上相互依存,是中华各民族融为一体的基础;对民族地区的优抚与开发,是维护中华民族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尊重少数民族特点及自主管理权,是协调族际政治关系,维护政治一体化的前提;多元文化并存、相互吸纳,是中华文明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践是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主宰中国历史主体的思想意识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奠定是历史必然选择的结果。但这种必然的选择实现并不意味着天然和既定它需要被选择主体不懈的努力,与时俱进,在继承与坚持中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中创新,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任洁 《学术探索》2014,(1):8-12
区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和历史前提,对于正确理解和科学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常必要。这种区分绝不是割断历史、制造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否定,而是为了在相对客观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只有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又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继承性;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又为其社会主义属性正名。  相似文献   

9.
自近代以来,由于救亡、启蒙和建设的复杂性,使得中国向西方学习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圆圈”式的发展进程。回顾和探讨近代以来特别是建国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逻辑发展进程,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发展趋势,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患关系的历史嬗变与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红  李永国 《中州学刊》2007,(6):131-13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古代相对和谐到近代日益紧张到现代冲突不断,传统医患关系中的义务性呈现泛道德化色彩,近代医患关系呈现法律关系特征,当代医患关系由物化到博弈化趋势。只有回归医学人文精神,树立医生的道德责任,以诚信为准则,才能构建现代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与道德关系的理论发展经历了夏商朝的混沌期、西周的雏形期,春秋战国的争鸣期,汉朝的定型期,之后历经唐、宋、元、明、清诸王朝,二千多年间二者的关系从政治的道德化逐渐演变为道德的政治化。在政治实践中,周王朝取代商王朝以及以德配天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政治发展的逻辑与理论基础与理论中二者间的关系开始分离。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治实践确立了政治道德化的表象,而在实质上却是道德的政治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姚大力 《中国学术》2002,3(4):187-206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在我们这块多民族的国土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黄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这里土地肥沃,气温适宜,水源充沛,农耕发达较早。而我国北部地区是高原地带,除大片的沙漠外,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适于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几年来,史学工作者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带有重大理论原则的问题。下面的几个问题是较突出的:(一)宋辽、宋金、宋元、明清……间的战争,是否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二)我国从秦汉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还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北朝、辽、金,等等,是中国的一个部分还是外国或“异国”?(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等同的或性质各异的两种矛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如战争是否具有侵略反侵略的性质,首先必须看它是出现在一个国家之内还是在国与国之间;出现在一国之内的战争,是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的。同时,战争的存在,进行战争的各方面在政治上的相互敌对,进攻和抵抗、压迫和反压迫,都是民族矛盾的集中表现或其突出形式;但此又不能和阶级压迫、阶级剥削那个根源相分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西欧历史走向的确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双方封建制形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特性及整合程度导致的凝聚力的强弱与分封制下国家观念的明确与含糊,对各自历史不同的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四、关于民族战争的性质 关于民族战争性质的讨论中,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否具有侵略反侵略的性质。 翦伯赞、周乾(氵荥)、何兹全、王玉哲等人认为具有侵略反侵略的性质。他们说,在长期的封建主义时代中,各族统治阶级发动的战争,有时是侵略他族来扩大自己的领土,有时是抵抗他族的侵略,保护自己的领土,应该承认这种侵略和被侵略的事实是存在的。象金和宋这样的战争,应该看作是两国交兵,而且是金国贵族发动的侵略战争;宋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民族关系及民族战争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来史学界讨论的热门之一,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发表了意见。大体说来,讨论的基本问题有: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主体民族、民族间的“和亲”、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历史上祖国国土的处理、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如何看待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民族战争的性质及其评判、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的评价、史学研究中如何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等等。我们只是选择几个最重要的问题,介绍一些基本的观点,以提供同志们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的近代企业产生并得到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也逐步形成。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一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一为民族资产阶级。前者与封建主义紧密勾结,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后者曾组织和领导过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是:①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主共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资产阶级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它兴起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消灭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时。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虽然享寿不长,只存在八十年左右,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但它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场革命,跨越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两个历史时期,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曾经是旧  相似文献   

20.
爆发于1840年的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的鸦片战争,距今已整整一个半世纪了。这场被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对整个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都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鸦片战争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页,也是最值得我们今天回顾和反思的一个异乎寻常的历史事件。只要细细考察这场战争以及整个近代中国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得到许多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教训和启示。这里,仅列举几点启示,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