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3.
4.
5.
6.
7.
8.
9.
10.
2个月前收到高平叔编的《蔡元培政治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得以拜读。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中国极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教育、学术研究和民主革命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在海峡两岸都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国际上知名的历史人物,海内外学者早就对他本人及其论著进行各种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余明侠著《诸葛亮评传》读后刘祚昌诸葛亮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名声甚至飞越了国界,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他的大名也是妇孺皆知的。前几年一个日本出生的华人写的一部小说《诸葛孔明》,在日本引起了轰动,一个时候成为畅销书。诸葛... 相似文献
12.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是我国首次制定的现代汉语词汇规范 ,对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及人民群众的书面交际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中有些问题值得商讨 ,如 :应将现有 36 2非推荐词形再作区别处理 ,并用“指导性”或“引导性”替代“推荐性”。作为发布的文件 ,特别是以语言文字为内容的文件 ,文字表述上也更应做到严谨、周到、稳妥 相似文献
13.
《两汉大文学史》读后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等主编的《两汉大文学史》在《先秦大文学史》出版五年后终于问世了。捧读之际不禁感慨丛生:四十余年前,我和亡友公骥相约共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其中先秦部分的结晶便是公骥那本著名的《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和我在文学讲习所编成的先秦文学讲义四册。当时说好由我接续完成此序列的秦汉部分,也曾做了细致的资料准备和深入的学理思考,怎知忽然多云转阴,千雷贯耳,酸雨浇头,名字打入另册,本该马上由我动笔的《中国文学》(第二分册)也不得不泡了汤。公骥后来索性自己动笔,但据说草稿已毁于文革期间。秦汉文学的内容,我后来曾在吉林大学的讲坛上讲授过,并写过有关李斯秦刻石铭文的文章;《中国诗歌史》(先秦两汉)中也大致体现了我对秦汉诗歌的研究与探索。不过毕竟时间已逝,又受到精力的限制,再要全面地探讨秦汉文学的种种问题已不可能;近日从箱底偶然翻检出四册泛黄的先秦文学讲 相似文献
14.
冯天瑜先生<"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以下简称<考论>)一书足一部不囿旧说,充满创意,内容贯通占今中外的史学专著,充分体现了冯先生在文化史、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等众多领域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15.
我常想,今人与古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缘?读过了李锦全先生的《陶潜评传》,此想法得以复加。本来,陶潜在以往一千几百年间,都是以诗人名世的,把他归到思想家里面来,似乎是李先生的一种奇想。但是,这一见解却获得了主编匡亚明的认可,请李先生来做评传,而李先生竟也就挥笔写出了 相似文献
16.
《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文库》推出李裕民先生所著《宋史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99年版 ) ,捧读之后 ,获益良多。李裕民先生治学范围非常广 ,大的方面有古文字、宋史、历史文献和地方史志 ,古文字的研究相对独立 ,历史文献的研究与宋史、地方史志的研究相互贯穿 ,形成独特的研究风格。我上大学本科时 ,曾追随李先生学习古文字 ,故对这个领域的成就知道得多一些 ;在其他几个领域 ,则所知甚少。读先生的《宋史新探》 ,有许多篇竟是初次接触。通过对该书所收论文 2 2篇 ,一一细读 ,有许多收获。首先是领悟到 ,李先生有关宋史的研究视野广阔 ,… 相似文献
17.
《张澜思想研究丛谈》读后张静虚当前,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已经刻不容缓。由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编审、巴蜀史志研究所研究员张利源撰写的《张澜思想研究丛谈》(近由巴蜀书社出版)正是一本有助于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著作,读完后感到它有下面三个特点:(一)... 相似文献
18.
《农业与工业化》一书,是张培刚40年代的一部名著,英文原本乃他1945年底在美国哈佛大学撰写成的博士论文,曾获该校1946-47年度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于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本又在美国再版.1984年,中译本以《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 相似文献
19.
张之沧、龚廷泰两位教授的《从马克思到德里达》(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是一部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介绍与评价的力作。该书通过对为数众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梳理和归类,概括出16个基本流派,并分别从各个流派中提取4个一般性主题予以介评。其在体例上的最大特点是不以历史和时间为向度,以问题为线索,突破了人物及其理论的界限,每一章节讨论的都是诸多理论家共同关注的题域,很好地展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个多世纪以来发展演变的理论走向。此外,正如作者自己总结的那样,该书涉及的历史跨度大,陈述的学派众多,从马克思主义的创… 相似文献
20.
在黎元洪的一生中,有一件事与他后半生的命运关系极大,而且这件事流传很广,影响不小,各种传说与事实真相又有很大出入,因此不可不考辨清楚。这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中黎元洪的投海问题。黎元洪在甲午海战中投海一事,除了光绪二十八(1902)年江夏县知县陈树屏等向清廷奏报的《黎元洪履历清单》(《故宫档案·兵部·武选》,卷0020(7))。避而不提外,凡是有关黎元洪的传记几乎都谈及此事。但黎究竟在何时何地投海?因何原因投海?当时他又在哪艘军舰上担任何种职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