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元妙严寺版《大般若经》卷五五六新见本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六百卷,唐释玄奘译,是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在浩如烟海的佛典中具有重要地位,一向被列为入藏之首,历代写、刻诸本繁多。前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图书馆在旧书内发现折装刻本《大般若经》第五百五十六卷一册,试对其版本加以判定,并得到意外收获。兹略述如次。这册《大般若经》(暂称“新见本”)编有《千字文》序号“光(六)”,即“光”字函内  相似文献   

3.
《滇考》一文被编入《梨洲遗著汇刊》,黄宗羲是该文的作者似无疑义。然而,已有人怀疑,《梨洲遗著汇刊》初刊于宣统庚戌(1910年),何以此前二百余年诸家黄宗羲著录从未提及此文?如果是新发现,编纂者对此文的由来及发现的经过为什么不加说明?这不能不怀疑编纂者将《滇考》列为黄宗羲遗著有无确据。  相似文献   

4.
涂山再考     
本文认为考察涂山地望应联系大禹治水 .涂山氏为居于淮河流域的东夷人 ,禹娶涂山氏是为取得东夷对其治水的支持 ,涂山地望当为今安徽怀远山  相似文献   

5.
豆莫娄考     
公元五世纪到八世纪,在今黑龙江省北部的嫩江草原上,居住着一个世代以农为业、兼营畜牧的民族,史称豆莫娄族,它曾为开发嫩江大平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年代的久远和史料的缺乏,这一已消失了的民族史迹,不仅不为一般群众所了解,而且在历史著述中也很少涉及。本世纪三十年代,冯家升先生曾于《豆莫娄国考》一文中①,对其史迹作了富有成果的考证,纠正了中外学者的许多谬误。但限于当时的资料和认识水平,也还存在若干需要检讨和修正之处。本文拟在该文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不当之处,敬希史学前辈及读者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雅正考     
《诗大序》云:“风,风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释名·释言语》:“颂,容也。”颂,古亦从容,颂容多通假。可见,《诗大序》对风颂的解释是以形音为根据的。而雅则不然,“雅者,正也。”雅与正在形音上并无联系,那么,雅之何以训正,能否训正,就只能另找出路了。就此,下面谈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西施考     
西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美女,又是吴、越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然而,对于西施其人,历代学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因陈管见,成此小文,权作引玉之砖。一、西施其人西施,又称西子,是春秋末期越国人,系芋萝山下卖薪之女。相传姓施,名夷光,因居芋萝西村,故被称为西施。西施虽出身寒微,但容貌非凡,姝妍冠世,是“天下之美人”。就连有时那皱着眉头的病态,也另  相似文献   

8.
孟尝君考     
孟尝君在战国历史中很有影响,在后世名气也很大,但其史事却不大清楚,前辈专家的考证也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本文就孟尝君初相魏、任齐相的时间等问题大胆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9.
杨一凡同志所著《明初重典考》一书,最近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不囿成说,坚持论从史出,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精心考证,澄清了长期以来在研究明初朱元璋的重典之治问题上的许多不实之论,是一部力求恢复历史真相,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特别是在中国法制史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的著作。朱元璋作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立国伊始,就高度重视封建王朝的法制建设。他亲自主持了《大明律》的制定工作,同时颁行了大量条例和法令。在“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指导下,他“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实行了自唐宋以来空前严峻的重典之治。然而,长期以来在对明初法制的探讨方面,学者们大多倾向于朱元璋偏于轻刑或虽用重典而不及于平民的观点。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作者首先就明律、《大诰》峻令、律诰外诸峻令等逐一进行研究。通过对洪武年间的三个基本法典即吴元年律令、洪武七年律和洪武三十年律诰的制定,沿革和量刑情况的考察,认为前两个法典要比洪武三十年所颁《大明律》为  相似文献   

10.
朝觐礼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杰令 《求是学刊》2002,29(3):116-120
朝觐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邦交礼仪 ,它对于巩固周代初年的统治和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进入春秋以后 ,虽然“礼崩乐坏” ,但朝觐礼仪却为春秋诸侯所继承 ,并成为霸主控制与盟诸侯的手段之一。它一方面提高了霸主的地位和权威 ;另一方面则将众多的诸侯控制在霸主之下 ,对邦交秩序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关于朝觐的礼仪 ,历来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排比爬梳 ,钩沉发微 ,试图勾勒出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朝觐礼仪。  相似文献   

11.
谢安葬地考     
谢安(320—385年)是东晋杰出的政治家,他的遗骸究竟葬于何处,至今还是一个谜。据《南史》和《陈书》记载,谢安墓原在建康(今南京)梅岭冈?在南朝陈时遭到破坏,被迫迁葬。究竟迁到何处去了?一说迁到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一说迁到始宁(今浙江上虞县南部),还有一说认为以后又迁回建康。因此,本文拟对此作一考析。一、谢安遗骸在南朝陈时已迁离建康,以后并未迁回南京为东晋和宋、齐、梁、陈的都城,时称建康。城南的聚宝山,东晋初年豫章太守梅颐曾驻兵  相似文献   

12.
渤海靺鞨考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一开头便道:“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有些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大祚荣是高丽人。”然而,这一记载中,有“渤海靺鞨”一词。特别是,“渤海靺鞨”一词中有“靺鞨”二字,这二字足以使我们怀疑“大祚荣是高丽人”这一看法的正确性。由于“渤海靺鞨”一词涉及大祚荣的族属问题。所以,渤海史的研究者在论及渤海族属时,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解释一下“渤海靺鞨”,自觉不自觉地表明了自己对“渤海靺鞨”的看法。如中国学者王成国认为:“渤海靺鞨即粟末靺鞨”。又如,朝鲜学者朴时亨在论及这一问题时,认为:“渤海不只是由高句丽人组成的,它还包括在数量上仅占多数的靺鞨之众,而且其国都也位于粟末靺鞨住地。但在这里掌握主导权的是高句丽”。  相似文献   

13.
项斯籍贯考     
晚唐时“声价藉甚”的诗人项斯,其所作诗歌“清妙奇绝”,当时人非常喜爱,故有“到处逢人说项斯”的美谈(《唐才子传》卷七)。张为作《诗人主客图》,把项斯列为清奇雅正主李益派的升堂诗人(《唐诗纪事》卷六十五)。至于项斯的  相似文献   

14.
达子考     
"达子"一词常见于明清史料和现今人们的口语中,主要是指蒙古人,广义上泛称北方诸少数民族。达子也称骚达子,其使用语境中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而达子营、达子馆等达子聚居地的形成则主要与驻军、屯田、营造工事等官方活动和交互贸易有关。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身世考李丛昕范仲淹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到一点,就是他的“先忧后乐”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境界是怎样形成的?历代学者,罕有论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范氏的家世、身世特别是对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情形不甚了了。从搞清其身世入手,深入研究其思想的...  相似文献   

16.
西湖白堤考     
白堤的来历,是西湖诸胜中一个长期悬而不决的疑案。白堤非白居易所筑,清代学者早已辩清。例如清代研究杭州颇有创见的学者毛奇龄,在其《西河诗话》中就明确指出:“此堤本名白沙,或有时删去沙字单称白堤,而白字恰与乐天姓合,遂误称白公堤。”这就把那段张冠李戴的公案基本说清了。据史籍记载,白居易在长庆年间出任杭州刺史时,也确实筑过一条堤。但这条堤的位置,前人早已考定,是在钱塘门外,今少年水闸至武林门一线。白沙堤和白公堤的关系,《西湖志》的作者傅玉露曾斩钉截铁地作过结论:“白公堤实白公所筑,与白沙堤绝不相涉。”  相似文献   

17.
考驾照去     
  相似文献   

18.
介词源流考     
介词源流考王应凯介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后介绍动作、状态的处所、时间、工具、方式、依据、条件、对象、主动者等具有关联作用的虚词.由于它在匈中起介绍作用,因而常常要和被介绍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介宾词组.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虽属于虚词范畴,但本身仍蕴...  相似文献   

19.
乌扎拉村考     
清代的乌扎拉村,在历史上因为英勇抗击沙俄入侵的斗争而著称。顺治九年(一六五二年)的乌扎拉村之战,沉重地打击了沙俄侵略者的反动气焰,揭开了中国军民联合进行抗俄斗争的序幕。 关于这次战斗的情况,许多书中均有论及。然而,对于乌扎拉村的位置,诸书解释却多有不妥或未尽之处。  相似文献   

20.
萧红母校考     
在纪念著名女作家萧红七十诞辰的一些文章,报道及有关资料中,把萧红在哈尔滨读过书的中学,说成是现在的哈尔滨市第七中学。这是不对的。萧红在哈尔滨读书的母校是第六中学,而不是第七中学。澄清这一事实,对于正确撰写萧红生平经历是有意义的。萧红于一九二七年八月从家乡呼兰来到哈尔滨,进入当时的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一九三○年毕业于该校。这个学校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东北沦陷后,在日伪统治时期,改名为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九三”后,曾名为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校。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哈尔滨解放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