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一些金融衍生交易较发达的国家的场外金融衍生品监管理论和实践来看,对于场外衍生品的监管,呈现以场外衍生品监管方式场内化为主,并伴随着场外与场内监管方式融合为辅的发展趋势。场外金融衍生品监管场内化趋势又以场内化的中央对手方结算为主,兼采提高场外衍生品合约的标准化和交易的透明度来降低场外衍生品交易风险的监管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完善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产品种类较少。创新空间巨大。这种现实情况客观上要求中国的金融监管政策应当按照市场原则,注重监管的激励相容性,引导商业银行自觉的遵守管制法规。并且适当倾向于效率优先相对自由化的制度设计。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监管当局需要完善外部监管体制,变多头监管为统一管理,并督促银行完善内控机制,控制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危机前美国对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由于监管缺失、监管漏洞以及信息不透明等方面的监管缺陷导致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对危机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也成为美国金融监管法案改革的重点,并进一步分析美国金融监管法案就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监管体现出监管主体更加明确、风险监管实现系统性风险和稳定性风险监管的并存、监管方式由行业自律转为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并存等的特点。最后就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框架、增强交易的透明度、确定中央交易对手清算和交易中心交易以及加强国际协调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额持续快速增长,本文在分析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和市场结构的基础上,对衍生品市场的演进特征进行了考察.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所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具体表现为两个市场在风险管理制度、管制模式和产品设计方面的趋同.金融衍生品市场演进的另一个特征是市场的持续集中趋势,尤其是交易机构的高度集中,但机构集中可能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区别于其他市场的固有特征.  相似文献   

5.
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和日本是场外交易较为发达的国家 ,都建立了场外交易自动报价体系 ,实行宽松的上柜条件和较严格的监管措施 ,在证券立法中明确规定了场外交易市场的合法地位 ,并由证券商协会或证券业协会自律性组织来直接管理场外交易市场。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曾经有过蓬勃发展 ,由于一度出现问题现已全部关闭。然而非上市股权的流通和主板退市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 ,都需要场外交易市场。我国应该修改《证券法》 ,肯定场外交易市场的合法地位 ,同时借鉴美、日场外交易的发展经验 ,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 ,可以在发展主板和二板市场的基础上 ,建立场外交易市场 ,采用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6.
针对境外抢注中国金融资源为基础的衍生品对中国境内市场的影响,提出监管目标是:发挥境外中国金融衍生品对我国资本市场补充的功能,有效防止其对我国境内现货市场的有害冲击。监管方针:跨境联合监管境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积极稳妥发展境内衍生品市场,整合监管力量,强化企业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7.
针对境外抢注中国金融资源为基础的衍生品对中国境内市场的影响,提出监管目标是:发挥境外中国金融衍生品对我国资本市场补充的功能,有效防止其对我国境内现货市场的有害冲击.监管方针:跨境联合监管境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积极稳妥发展境内衍生品市场,整合监管力量,强化企业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加速了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而加强外汇衍生品监管是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创新性地构建“企业层面外汇衍生品监管指数”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9年中国跨境投资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外汇衍生品监管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加强外汇衍生品监管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信用评级,且主要通过减少企业违规行为、增强信息透明度和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三种渠道提升信用评级。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提升效果在国有企业中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强外汇衍生品监管可以抑制企业信用评级的调整动机。因此,监管部门应优化衍生品监管法规,倡导套期保值原则,提高评级机构违规成本,提升衍生品交易信息透明度,进而促进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球期货市场崛起下的银行衍生品业务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国际场内衍生品市场蓬勃发展,期货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成交量与日俱增。由于国际OTC金融衍生品市场透明度极低、流动性不足和监管缺失的痼疾随着次级债危机的爆发而愈发明显,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中衍生品业务的重点,由OTC市场传向了透明度更高、流动性更强,监管更加有力的交易所交易的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  相似文献   

10.
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存在诸多不同。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便于监管和防范风险,场外业务场内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并非所有的场外业务都适合场内交易,只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场外业务才适合场内化。证券交易所在制定有关业务规则时,既要尊重市场主体的意思自治,又要有限地介入场外业务,防范业务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规制改革:放松与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规制改革是我国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重要内容。规制改革应该是放松与优化规制并重,消除经济规制过度供给,弥补社会规制不足,优化规制体系,提高规制质量,确立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均衡点。  相似文献   

12.
证券公司自建柜台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底层市场的定位,已被明确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借助于地方政府的强有力支持,证券公司自建柜台市场区位优势明显,成本容易控制,服务灵活,业务空间广阔.证券公司柜台市场建设可分两步走,先支持有条件的证券公司建设单独的柜台市场,再适时推动建立证券公司间市场.  相似文献   

13.
国家体系和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分别有其效率缺乏和公平缺失的先天不足,一种新的资源配置体制非营利组织能有力地弥补前两者的缺陷。然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却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挤压下困难重重。以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对于改革进程的规制为视角,从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三方的关系出发,讨论相互配合的复合式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规范性均衡和实证性均衡。比较两类均衡的性质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才能实现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三方在公共物品提供的最优均衡。  相似文献   

14.
对于股票市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可以利用市场失灵论、交易成本论、信息不完全论、利益冲突论、法律不完备论来解释。尽管在股票市场政府监管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它并非万能的。政府监管的局限性主要是,政府监管存在过度倾向以及被俘获的可能。政府监管的局限性还表现在,政府监管可能带来寻租活动,监管效应具有滞后性,监管部门存在利己倾向,政府监管不能解决外在性。此外,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抵消了政府的监管意图,致使政府监管无效。为了发挥政府监管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政府监管应被控制在适度和必需的范围之内。把握政府监管的适度性应当遵守三项原则:将政府监管严格限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将政府监管限定在对市场缺陷干预能起积极作用的领域;将政府监管限定在能产生效益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从多利益主体视角出发,构建建筑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考虑政府的声誉成本以及低碳消费补偿因素,研究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内在规律、稳定均衡策略和影响机理,并利用仿真模拟分析相关参数对建筑企业低碳转型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和低碳生产时的额外技术成本。政府环境规制力度越大,低碳生产的额外技术成本越低,建筑企业越倾向于进行低碳生产。(2)政府是否进行环境调控主要取决于环境规制的管理成本、声誉成本以及对非低碳建筑企业的罚金。(3)影响消费者低碳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污染补偿以及选择低碳产品时的额外收益。因此从建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低碳交易市场机制、政府监管力度等方面提出促进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出租车市场管制模式的福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市出租车市场管制模式决定着消费者、司机、出租车公司、"黑车"从业者和政府等5个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出租车市场的供求模型分析表明:价格管制决定了消费者与出租车市场间的利益分配;数量管制决定了出租车行业①与"黑车"从业者间的利益分配;准入管制与司机劳动力供求变化两者共同决定了司机和出租车公司间的利益分配。目前北京市采取的"价格管制 数量管制 准入管制"模式,造成了各利益主体间严重的利益冲突。因此,放弃目前的管制模式,转而采取"价格管制 社会管制"模式将是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披露及管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会计信息披露通过缓解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达到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目的,因而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由于存在契约成本、信息成本以及第三方审计失灵等问题,市场不可能自动实现会计信息披露的均衡,政府管制成为保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国际经验,健全以公司治理为导向的会计信息披露政府管制体系,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