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九天玄女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相雨 《齐鲁学刊》2004,(3):115-119
九天玄女在《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后水浒传》、《说唐后传》等数部白话小说中频繁出现,成为众多英雄的保护神。她常常向英雄传授技艺、赠送法宝,并在危急时刻搭救英雄的性命。九天玄女形象的形成,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她武艺高强、精通战法,曾经帮助黄帝战胜蚩尤;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英雄对精神之母的渴望,同时在小说中她也带有了一些始祖母神的色彩。另外,玄女还经常预言小说中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可分属于三类不同的人物形象:女菩萨形象、缺少男性特征的男性形象及具有传统"巫觋"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几种人物的身上都映射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光,从而形成了作者心中带有稳定性的类象。  相似文献   

3.
先秦百家中有商家与轻重家.商家资料保存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轻重家的资料主要保存在《管子》轻重各篇中.商家总结商人的经营经验教训,形成经营理论,对现代市场经济有借鉴作用.轻重家是政府经济官员,利用政权干预经济,调控市场,平衡各部分人的利益,抑制民间富商巨贾垄断市场、谋取暴利,保护平民利益.秦汉以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轻重家在宏观调控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轻重家是政治经济学者,主持经济工作,对政治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
古代小说自产生以来,就与城市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对小说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古代小说描写了大量的城市图景,生动反映古代城市的社会生活.但是由于古代文学与城市文化分属于不同的学科,横向联系的跨学科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两者的这种相互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长期以来,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内和层面上展开研究,相互关系只是被约略地提到,有关论文都只是着眼于局部或具体内容,未作系统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兴盛地,呈现出东京、临安--金陵、苏州、杭州--上海的变迁轨迹,而这几地都是当朝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兴盛地的转移情况清晰地显示出,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所受到的地域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经济的发达,为其兴盛提供了读者保证、印刷支持,并不断丰富其创作题材;文化的发达,为其兴盛提供了作者保证,并创造了作者之间交流的便利和创作技巧提高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界定的游侠特征,只是理想的人格追求,然自侠登上社会舞台始,就走上依附于某种政治集团的道路,逐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魏晋以降侠向豪强化转变;唐代侠亦豪亦侠,形态各异,提供了侠的诸性格;宋明时期的侠已世俗化,身处独行侠时,尚具有游侠精神,接受招安则沦为统治集团工具,开辟了侠的悲剧道路;清代侠已彻底官化,秦汉特立独行的侠风荡失.  相似文献   

7.
童年经验对“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人物塑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常常以自己童年接触过的人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原型,他们也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童年时期建构起来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念投射到小说人物的身上? 由于他们成长于“文革”时期,他们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被打上了“文革”的烙印?他们小说中的少儿形象多是孤独?空虚和迷茫的,且大都拥有浓厚的暴力情结;他们笔下的“右派”及“知青”则都拥有很多的缺点,平庸且世俗;他们小说中的很多“父亲”形象,也不再高大神圣,要么懦弱猥琐?要么残暴变态,和子女的关系都很紧张? 不过由于“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人数众多,其童年经验世界也存在着种种差异,若想更加全面地把握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我们还应分析和考察“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童年经验世界中的地域?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勃兴的文化热潮,使小说人物形象受到深刻的文化浸染."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人的文化根性的梳理与反思,释放现代观念,重铸民族人格精神,但其审美理想却陷入困乏;"先锋文化"则是以彻底的文化反叛姿态张扬非理性的"自我",以荒诞、抽象、破碎的"超常人"反抗一切典型的现实人,从而使人物形象审美趋向虚无;"新写实"小说在"庸碌人"的世俗裸现中消解意义、终止判断,使文学出现审美"疲乏";大众化、工业化、消费化的文化环境滋生出欲望膨胀的"游戏人"形象,给传统的审美意识与批评立场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张立群 《中州学刊》2005,(6):225-229
"类后现代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类后现代叙事"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不但与其生成的文化语境相关,而且也与作家持有的叙事观念有关."类后现代小说"在叙事观念上坚持反本质中心,体现在自我质疑与非理性的关注,消解权威、崇高与拆解二元对立模式,形式与内容有着复杂共生性,体现出"多元与共生"的复杂构成.  相似文献   

10.
比较赵树理和汪曾祺小说艺术风格,指出二者虽均系中国味的小说,但其风格迥异,并从文化的大视野探讨二者小说风格形成的根源,考察赵树理小说的入俗美和汪曾祺小说的素朴美在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等层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张瑷 《学术探索》2004,(6):102-106
积极探讨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审美流变 ,既是对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面貌及发展态势的最好把握 ,也是对文学经验的最好积累。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人物形象其深刻的审美嬗变不仅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和文学高度实现了“人学”意义 ,也向当代文学强大的主流意识显示出最初的反叛姿态 ,从单一苍白化向多元丰富化发展 ,从浅层次向深层次拓进。但因典型理论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的“主体创造性” ,使人物形象在历史的期待中无法减轻过重的“思想”承担 ,留下了一些机械处理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李兴阳 《江汉论坛》2004,3(2):114-116
郭沫若前、后期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在精神内质上有一个从"实在化的我"向"虚化的我"转换亦即逐渐否定自我的历程.相应地,在小说形态上也有了改变,最明显的是对自我心理与情感的呈现由深层浮向浅层,由具体化为抽象;知识者人物具像被非知识者人物群像取代,知识者自我由中心退向边缘,直至缺席,这可视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叙事隐喻.  相似文献   

13.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相似文献   

14.
燕世超 《江淮论坛》2006,(3):165-170
中国古代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喜剧形象是以独特的喜剧形式体现出来的民间英雄的化身,具有民间艺术形象和英雄人物的双重特点。其喜剧形式主要表现为创设滑稽情境、制造情节巧合和运用升格的夸张手法。作为中国小说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态,其文化内涵表现为:满足读者虚拟的生理快感,虚构英雄神话,特别是通过采用民间视角、坚守民间立场和意识形态的狂欢化,达到解构正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叶 ,在复古与新变思潮的交汇中 ,《三国》与《水浒》实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体类型 :“演义”与“小说” ;它们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读者群 :庶民与文人。前者强调章回小说处于边缘的辅助功能 ,即以小说为正史之补 ,传播史实并教化天下 ;后者强调章回小说处于边缘的游戏功能 ,即文人可以假小说以自娱、假娱乐以发愤。围绕着“教化说”与“娱乐说” ,明中叶人在小说的兴起、性质、意义、文体特征等各个方面 ,都建构了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6.
吾淳 《学术界》2012,(8):34-46,286
中国古代“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知识密切相关,或者说,它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体地,“类”观念与知识的关系沿两条线索发展和展开,并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其一是分类,其二是比类.这样两条线索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分类线索在春秋时期已经渐趋成熟,至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逻辑学的成果;比类线索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充分发展起来的,到了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遂形成泛滥之势.  相似文献   

17.
晚清学制改革是一个西学东渐以来的革新运动。学制中的白话内容和西方“文学”观念的初步接纳作为革新的具体成果,仍然被传统意识形态所纠缠。主要是在大学体制内发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在此后进一步变革的产物:“五四”新文学不仅为西方话语积极开辟道路,也继承了晚清学制改革中所包含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8.
在路上思索--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成就、局限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作为一种机遇,它能否更好地发展关系到中国新时期小说是否能够与世界趋于同步.然而,类后现代小说无论就其时间和发展现状都决定它无法定型、依旧在路上行走的地位.所以,在总结其功过得失的前提下,探讨其未来应当如何发展就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兴起的现实基础;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的勃兴是城市小说兴起的文化背景。城市小说以城市生活为透视点,发现并提出城市人在走向现代文明历程中所必须重新审视的生存和价值问题,同构性地刻画了中国城市向现代化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同样在汉语文化圈,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在叙事艺术、思想主旨等方面都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很多模仿和借鉴。汉文小说中的预叙(闪前)叙事模式常常借助梦境预示、仙道佛僧预言、近亲魂魄预示和禽鸟动物预言等结构模式展现。预叙模式与叙事特点的外结构对应衔接以及汉文小说包孕的深层文化精神都表现出与中国儒道释理念的深度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