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乔瑞雪 《学术交流》2005,(4):184-187
编辑主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信息的承载者。编辑主体的文化传播是对社会成员文化心理及精神世界的观照,是对社会文化的建构;人文精神是编辑主体的品格和精神特征。编辑主体的人文精神内涵包括人的价值尊重、理性和智慧、批判精神、终极关怀等层面,并体现在文化传播的社会沟通、社会教化、文化增殖、社会调控等机制中。  相似文献   

2.
试论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菊玲 《唐都学刊》2001,17(1):116-119
编辑主体意识是指编辑主体对其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及价值的认识.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是指编辑主体充分认识其自身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具有现代特性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和意向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性体现为开放意识、多元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及信息意识.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在编辑主体现代化的历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西部学报编辑主体现代意识的特征及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3,19(4):111-115
学报编辑主体的现代意识是指符合现时代编辑出版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理念或意识,它是与时俱进的编辑理念,求真务实的品牌意识以及无私奉献的创新精神的统一.其构成要件是开放意识、信息意识、前瞻意识、策划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等等.西部学报编辑主体现代意识具有低层次性、不平衡性和片面性特征.要强化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报编辑主体的现代意识,应从主、客观两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杨贤 《唐都学刊》2008,24(5):73-76
学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学报编辑出版活动中最基本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学报编辑是作者的学术成果推向公众(读者)的纽带.学报编辑主体价值观是学报编辑从事学报编辑出版活动的核心内容.学报编辑主体价值观的影响因子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不仅受社会大众传媒群体观念的冲击,而且受高校环境影响较大,学报编辑主体要积极应对市场,在竞争中实现学报编辑主体的自我价值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郑龙云 《学术交流》2003,(12):145-148
"知沟"是指社会大众由于获取信息量不均等而产生的知识鸿沟。它的存在,造成社会大众在文化、经济、政治上的差异,是需要社会有效机制调控的社会问题。编辑作为职业传播者,本身就对社会教化、文化传播与增值、社会平衡、社会机体的完善负有天赋职责。编辑传播为现代信息社会、为"知沟"的调控注入了更多的智能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克黎 《学术交流》2004,(6):165-167
高校学报编辑在办刊过程中,身居信息传播渠道把关人的主体位置。在对选择加工信息的质量标准上应有着更高的追求,使编辑的主体意识、价值取向、专业职能在其工作的全过程中得以实现。高校学报在学术上要永葆先进性,在形式上要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必须创新。  相似文献   

7.
从信息传播的几个视角看编辑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中 《探求》2006,(6):72-74
在当今时代的信息大众传播链条上,编辑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辑工作的出发点是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编辑在信息传播工作中要树立竞争意识和精品意识。面对新时代、新技术,编辑需要不断学习,跟上高速前进的节奏。编辑必须注重信息传播的思想观点和社会舆论,同时具备法律知识和理念,保护知识产权,创造良好的社会信息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8.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12,28(5):92-96
发现亮点是编辑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其工作的首要价值,它昭示着编辑工作者之为传播者的社会意义。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对前沿的了解和掌握、具有勤奋的人格品质及深厚的文化积淀等是编辑工作者发现亮点的内在素养。为此,要培养编辑工作者发现亮点的慧眼,一要善于思考,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二要善于发现新的思想观点;三要大量翻阅来稿,捕捉亮点并准确把握亮点,做到游刃有余,从而担负起精神文化产品鉴定者和传播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编辑的角色认同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舒 《浙江学刊》2008,(3):199-202
随着传统意义上编辑功能的不断扩大,编辑的角色认同出现了分化.本文以传播学守门理论为支持,从编辑角色的本质属性、编辑的社会使命、编辑主体的文化自觉以及编辑专业成长环境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代编辑,急需强化对"文化人"这一本质属性的认同,努力寻求传统与现实、本土与世界的交融,主动承担起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编辑工作由于其工作效果具有潜隐性,所以具有弹性。而编辑工作的弹性又直接影响着编辑的工作效果。编辑学者化可以转化为编辑业务的优化,从而避免编辑弹性中的不利因素对编辑工作过程的渗透,提高编辑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大的背景和格局出发 ,提出转型转轨为中国社会学搭了一个表演的大舞台 ,学科发展之生命力在于适应社会之要求 ;创新是中国社会学研究之价值所在。侧重从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社会学的价值目标问题 ,尖锐地提出当今中国社会学所面临的学科建设上亟待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连带式制衡:基层组织权力的运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锋 《社会》2012,32(1):104-125
本文揭示了中国基层组织在非正式或半正式治理实践中的内在机制及其社会基础和价值基础。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位置构成了乡村治理的部分外部条件和压力,具有普遍性的半正式治理实践中的村级组织权力的运作则根植于乡土社会。乡村治理中,村组干部将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资源统筹配置、捆绑连带,主要通过利益和情感等连带方式来规制村民,以完成其治理目标,村民同样也将其需要履行的各种义务与应该享受的各项权利捆绑连带,并主要以责任连带的方式对村组干部实行反制。正是这种治理中双向的连带关系使得干群之间的权利义务达到总体平衡,并保证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笔者将其归结为“连带式制衡”。乡土社会的不规则或规则的多元化是连带式制衡的社会基础,与西方有所差异的中国农民的“捆绑式的权利义务观”则构成了基层组织权力运作的价值基础,两者共同支撑使得“连带式制衡”成为基层组织权力的常规化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黎文丽 《唐都学刊》2006,22(5):34-36
刘知几撰写的《史通》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理论专著,而且也是我国具有开创性的一部古代编辑学论著。《史通》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的编辑思想和编辑原则,即系统的编辑主体观,明确的编辑意识,简约的编辑风格,严谨的编辑方法。这些思想和原则对于今天的编辑学研究仍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建构一个以社会组织为基层主体、以居民自治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形态。作为一个相对于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后发进程,我国的社会建设既面临着传统资源匮乏和现代社会多重压力的困扰,又具备了在借鉴西方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实现超越的可能。通过实现从管理社会到社会管理理念的转变,我国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事业需要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道德价值基础两个方面发现自身的发展逻辑,规划符合这一逻辑要求的发展路径,以最终落实于超越利益共同体层面的价值共同体的建构,来推动我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孤独是主体与对象(自然、社会、信仰)相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个体的孤独源于主体需要与实现可能性、主体超越意识与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在当今决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的具体路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价值分类反映的是价值主体需要类别和价值客体所能提供需要的某种或多种属性。科学的分类应明确价值内容与价值表现形式的关系,厘清价值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与价值分类的边界;研究真善美对价值分类的影响。根据主客体需要关系来界定价值本质与内涵,在当前的德育学科建设中,价值分类应主要基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两个角度:从价值主体角度进行分类,体现了价值主体构成的多样性与价值需要的丰富性,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价值主体提供理论依据。从价值客体的角度进行分类,人作为社会的价值客体,体现的是他的社会价值;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体现的是自我的价值。人与社会、他人和自身的独特价值类型,体现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刘行星 《社会工作》2011,(12):23-25
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一项尝试。从先行试点到正式立法已经走过了七年有余。立法是对改革成果的肯定。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制度正式纳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是,过于原则的立法仍然存在社区矫正适用范围狭窄、执行主体不明确、立法衔接不协调等问题。对此,应当进一步加以完善,以便使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伦理的全部意蕴,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运作主体的科学素养、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平。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把社会实践作为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石,以人为本作为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以统筹兼顾作为生态文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理路,修正市场主体的生态价值意识,以提高人类生态伦理道德素质的崭新内容。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Issue     
Norbert Wiener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the leading U.S. scholar in cybernetics, attended the First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n Automatic Control and Regulation held in Moscow in the summer of 1960. He was invited to visit the editorial offices of the major Soviet philosophy journal for a discussion with its editors. The following is a stenographic report of this discussion. Professor Wiener's remarks are re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Norbert Wiener Visits the Editorial Offices of Our Journal," Voprosy Filosofii, 1960, No. 9.)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即风险社会之中。中国进入风险社会有四个主要标志:政府作为社会治理或公共治理的中心,其公信力在不断下降;中国出现了公共机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理论的不在状态"和"现实的不在场";主体意识或个体意识的崛起。中国进入风险社会表现为四个基本的、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紧张:利益结构的紧张、制度结构的紧张、文化结构的紧张、价值结构的紧张。风险社会只是一个表象,根本原因是四大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中国学术创新的关键就是要研究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或结构性紧张,找出其形成的规律,从根本上消除阻碍社会主义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层次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