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20世纪早期是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迅猛,传播的特点十分鲜明。因此,探求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对于探求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并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主义诉求在近代中国成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迅速传播恰恰是为了民族主义的需要。由于发展历程的特殊性,近代中国同时呈现诸多极为复杂的吊诡关系:传统与启蒙、排外与西化、民族危机与个人权利等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不具备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中民族主义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社会力量,缺乏自由主义基础,出现了各种错位与冲突。在经历种种探索之后,民族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只言片语,早在19世纪70年代即已通过有关出国人员的记载和中文报刊上的报道传入了中国;20世纪初年部分中国留日学生又翻译了一批日本人编撰的有关社会主义的著作,对社会主义学说进行过较为系统的介绍。尽管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学说的输入是直观的、粗浅的、未加诠释的、真伪混杂的,但在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史上却应该具有不容抹杀的客观地位。  相似文献   

4.
试论浙江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世纪末期,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中国.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规模日益扩大,此间,浙江早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也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浙江早期报刊不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较早,数量较多,而且在全国的影响也较大.浙江早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浙江思想界、学术界的影响,巩固和发展了浙江新文化运动的成果,而且也促进了浙江近代报刊体系的形成和建立.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前后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期刊业发展比较迅猛,中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一批同人杂志,集中出现在这一时期.一类媒体在一个特定时期的兴衰,是由其自身作为一个媒体的传播特征以及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分析探究期刊业在这一时期繁荣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媒体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6.
科学研究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之际,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为一种国家意志.国史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初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应用和中国化,并逐步与使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实际相结合的结果.这一时期的国史研究带有与中共党史研究相结合的鲜明特征,为奠定唯物史观对新中国历史学的指导地位,推动唯物史观的具体应用,以及本学科的自身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郭沫若、翦伯赞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其中发挥了倡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学者把《星期评论》当作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把其主编者戴季陶当作这一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人物。考察《星期评论》创刊的语境与宗旨,研析戴季陶在该刊所发文章及其思想主张,证明戴季陶及其主编的《星期评论》不仅不能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先进分子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水准,甚至根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衡量一个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否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看他知识上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熟悉,而是要看他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愿将之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汉字词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入日本,直到现在还在大量使用.纵观中日词汇交流的历史,根据其特点,以19世纪为限,可以分为2个阶段.19世纪前的中日词汇交流可以说是由中国到日本这样一个单方面传入.19世纪以后中日词汇的交流比较特殊和复杂,有交织之处.本文围绕西方传教士的汉译书籍对日语词汇的影响为中心对这一时期的中日词汇交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19世纪英法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从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以来,其文艺思想也受到国内学者的注意,相关研究持续了百年之久,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阐释。其中也有学者涉及19世纪英法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一话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中所涉及的19世纪英法文学;19世纪英法文学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中所起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对于19世纪英法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并取得重要成果的历史阶段,《解放日报》作为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不仅全面、深刻地记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容,而且承载了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媒介和载体,其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多主体的创作内容、多渠道的引导方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前后,以耶稣会士和思想家为代表的西人利用文化间天然的误读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竭力美化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观。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中国观,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中西对比呈现出中强西弱的态势,二是西方历史上有关中国的知识文化再生产的结果,三是意识形态的需要,四是受到个人立场的影响。他们的中国观表面上是他们的自我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一种表达,实际上是欧洲启蒙时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2.
从16世纪末开始,俄国利用"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大举东征,向亚洲北部殖民扩张。俄人东渐大致有四个原因:"寻找"东方出海口;"寻找"与中国贸易的"商道";"寻找"神话中的"金毛羊";掠夺黑龙江流域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16-17世纪,英国的关税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国王特权税转变为处于议会严格控制之下的议会间接税。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1625年前,关税总的说来是国王的一种特权税;1625-1660年,随着议会的胜利,关税一度转变为处于议会严格控制下的议会间接税;复辟时期,关税课征大权继续掌握在议会手中,但课征权却因为缺少日常操作控制权而大打折扣;光荣革命后,关税最终变为议会间接税。  相似文献   

14.
<新华字典>从1953年出版以来,一直不断地修订重版.2004年出版的第10版是目前最新的版本,此版是在1998年第9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涉及的方面很多.释义是<新华字典>的核心内容,释义的修订就成了改版的重点工作,第10版释义修订对第9版进行了义项的增补,义项的修订,义项的调整,义项的删除.  相似文献   

15.
部落问题,是中东历史上一直困扰着统治者、历史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的一个问题.16、17世纪的伊朗正值萨法维王朝(1502-1722年)统治时期,在建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七大土库曼部落,逐渐成为国家分裂的重要因素.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包括军事、行政和财政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抑制了部落分裂的势头,加强了王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初,霍尔木兹岛为葡萄牙殖民者所占领.为了恢复对霍尔木兹岛的统治,伊朗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7世纪20年代,在英国海军的帮助下,霍尔木兹岛终于又重新回到伊朗的怀抱.  相似文献   

17.
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但这些信息为更多人所知却是在17和18世纪。对中国的大规模发现始于访问过中国的耶稣会士寄回的各种报告的出版以及他们向欧洲介绍中国经书的译作。这些知识在学术界被不断地讨论,最初是耶稣会士和宗教阶层,接着是启蒙运动的信徒。它们同时也成了整个欧洲就福音传道方法或"礼仪"的种类而引起的广泛辩论中所使用的工具:中国的贤明形象、自然神论、开明的专制政体,这些都为意大利及欧洲的思想家们的辩论提供了有趣的素材。同样的,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最初只限于教会内部和不同教派之间,但慢慢地就冲破了宗教论争和福音传道方法的限制,牵涉到了更广泛的议题:儒家学说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体系还是一种宗教?讨论的对象也变成了对宗教本身的定义、文化与信仰的关系、对上帝的看法、不同社会的价值观相对性这些问题。这些信息从而被用于更深层次的辩论之中,中国的体系被当作是这样或那样的国家的和道德的观念的标准。启蒙运动将辩论的焦点集中于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体系的"合理性"上。因此,一种或多种关于中国的传说就如在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在意大利滋生出来。我们将介绍几种观点,其中从无条件的赞美到苛刻的批判都有。意大利的作家们参与了欧洲关于中国问题的论战并考察了最新出版的关于中国的著作。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类:"亲华者"、"排华者",及以调和的方法破除关于中国的早期传说者。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三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前三名与中国队成绩为研究对象,对世界锦标赛的单人、混双、三人、五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届世界锦标赛中国队成绩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俄罗斯、日本是夺金的主要竞争对手;集体项目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单人和双人是潜优势项目.建议发挥体育大国向强国转型的契机,利用科技助力训练,继续保持集体项目的优势,集中突破潜优势项目,保证难度动作组合,提高运动员艺术修养、动作完成质量和成套编排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17-18世纪,中国的灿烂文化,曾使西方国家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17-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欧洲文化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在建筑领域里,最典型的变化是欧洲在18世纪出现了"洛可可"艺术和自由布局的"自然风致园"英中式"园林.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与也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与印度洋地区经贸、政治、文化交往的水平.在8至15世纪,中国、也门的相互了解逐渐加深,经济领域出现直接的商贸往来.13-15世纪两国互派使节,在文化领域也有较多交流.15世纪中期,主要由于中国海洋政策的变化,两国的直接交往中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