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在各个朝代一直存在的"周易热"这一问题,将"周易热"置于传播学的视野下,对《周易》在传播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关照,围绕传播者与传播内容的神秘色彩、媒介的推波助澜、受众的推崇与需求三方面,研讨传播者、文本、媒介和受众是如何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促使《周易》获得惊人的传播效应,进而揭示出现这一文化现象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5,(5):123-124
<正>一、影响之一:去中心化传统的大众媒介是一种围绕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性传播,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居于核心位置,对信息的内容、引导、流量和受众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信息的传播有着稳固的控制权。传播者将各种不同来源的信息集中起来,经过筛选加工,层层审查,制作成符合他们标准的信息产品,然后再通过媒介传输给受众。这就形成了传播领域中的"守门人"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  相似文献   

3.
由于传播环境的巨变、传播主体(传播者与受众)的缺失、传播内容时代性的滞后、传播渠道的单一、传播功能的嬗变等原因导致产生于农耕文化土壤上的花儿在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被消解的窘境。文章就花儿在现今社会的生存创新与发展,从传播内容的与时俱进、传播主体(传播者与受众)的回归、传播渠道的多元以及文化产业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报传播过程的缺失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以及反馈。高校学报传播过程中受众及其反馈的缺失,造成了高校学报传播功能的异化,严重影响到高校学报的发展。为此,学报需首先转变"作者本位"意识,加强学报读者工作;第二,开发高校学报资源,深化读者服务;第三,准确定位学报受众,突破"作者即读者"的传统受众观;第四,建立受众反馈机制,以此完善学报传播过程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由于传播环境的巨变、传播主体(传播者与受众)的缺失、传播内容时代性的滞后、传播渠道的单一、传播功能的嬗变等原因导致产生于衣耕文化土壤上的“花儿”在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被消解的窘境。文章就“花儿”在现今社会的生存创新与发展,从传播内容的与时俱进、传播主体(传播者与受众)的回归、传播渠道的多元以及文化产业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当前一个普遍的观点“网络新闻传播实现了传者与受者的平等 ,受众是主动的信息使用者 ,网络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的观点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认为网络媒体传播并没有消释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网络媒体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仍是被动的 ;他们尽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网络媒体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7.
城市宣传片有利于提高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按照传播五要素对城市宣传片进行分析,发现传播受众是影响传播效果的核心因素。中国城市宣传片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仍存在传播主体理念偏差、传播内容缺乏特色和传播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中国城市宣传片应该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维度的认同传播策略、典型性的品牌传播策略和多元化的联合传播策略,以引起受众共鸣、强化受众记忆、扩大受众群体,从而获得最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传播者对信息的采集制作传播以及受众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和反馈,无不体现出个体或群体的内心情感倾向与价值观取向。在交互传播时代,随着公众对媒介参与机会的增加和能力的增强,移情效应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得更加明显。本文以探讨移情与媒介传播的关系为出发点,就交互传播中移情现象进行相关的研究,对交互传播与移情的依存关系、移情效应及其实现途径提出了笔者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传媒的功能和角色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受众”日益成为传播系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传播受众美学也由此产生。传播受众美学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变化作为自己的规律核心,主张受众审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重视不同受众的不同审美心理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强调受众审美意识对传播者审美创造的启示、借鉴以及对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塑造作用,强调提高受众审美意识的重要性。中西方传播受众美学虽因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而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国情并相互借鉴和促进,这也是国内学者所应当注意的。  相似文献   

10.
周丹丹 《南都学坛》2008,28(2):86-87
在"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逐步被"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模式所代替的数字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给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信息的自由和方便,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和对媒体的态度,以网络人际传播交流为主体的受众心理分为交流沟通心理、选择性心理。网络信息一方面可以便捷地满足受众,另一方面它的信任度受一定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11.
试论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不在之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者和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若换一个角度进行研究,传者的“不在”是体现受众本位的方式,受众的位置更加重要,传播者的“去势”赋予受众更多的参与层面,但传播者的“不在之在”体现了时下复杂的新闻传播结构。深度挖掘潜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质“象”,诱发探究传播者如何将现实反映归纳为“象”的模式,镜映现实的世相之象,为新闻传播学的传者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校园电视的传播者和受众大多为本校的学生和教师,决定了校园电视受众群相对稳定,文化素质较高;校园电视的内容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校园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决定了校园电视内容的易受性;校园电视的非定向传播中蕴含的定向传播属性决定了其反馈的迅速、及时,互动效果超强.因此,校园电视必将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媒体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价值导向与价值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使媒体和传播者时时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传播的双重属性、多样性、多渠道性和传播者责任和自律意识的缺失。破解困境的途径是弘扬受众意识,对受众要有最诚挚的道德责任感,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规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守住自己捍卫社会良知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4.
正如离开了读者的阐释,文本的意义就无法实现一样,让受众难以解读和接受的新闻传播活动,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传播者要放弃只从自己的视域出发进行传播活动的做法,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受众的视域;根据受众反馈,调整后续工作;让受众充分参与,建立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两者的视域融合。着重于受众接受状况的同时,要避免走极端,避免受众本位。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少数民族传播者拥有接近性特质。这种接近性特质能使传播者的传播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受众中产生"自己人效应",从而提升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作为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民族高校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及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创造了有利的传播环境。"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史""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近现代史"等课程作为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媒介,有助于提升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所有这些构成了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6.
在借鉴汉语修辞学和西方修辞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传媒语言主要是指由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视听语言综合构成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涉及信息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传媒语言中的非言语修辞实际上就是传播者运用非言语的形式来说服受众,寻求受众"认同"的"象征性交流活动"。它与言语修辞关系密切,各有侧重。传媒语言中非言语修辞的恰切运用,对传播行为达到预期目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微博浪潮下,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主动进入这一信息交流平台。服务于传统媒体的记者纷纷参与微博,已经成为微博世界中的一个活跃群体。但是,记者作为主流传媒传播者与记者个体的个性化信息传播,在新传媒形态的当下,究竟应当如何把握微博的使用度呢?记者在微博上自然而然将信息传递转变为"意见领袖—受众"的直击状态,这时,媒体记者又该怎样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呢?从记者使用微博,报道行为的专业化和报道技术的专业化两方面进行阐述,指出自媒体所带来的个性化、个人化,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者的身份,像记者这样的专业传播者,与大众相比,其特殊性就是微博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8.
以web2.0和3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中,非专业化的私人传播日益扩大,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职业传播者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受众的概念正在模糊化和彼此消解。这对传播的社会影响肯定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传统的新闻传播者要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环境的特点,把传统优势和网络特征结合起来,在网络传播时代重建自己的话语主导权。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方传播自己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将传播者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衍化为受众进行价值评判的认知元素。新闻导向功能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两种,隐性表达将新闻的导向性了无痕迹地融入新闻信息的选择、制作及传播过程中,具有"隐而不露、非正规传播","悄然渗透、无意识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动画传媒体制的商业化转型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动画音乐的传媒发生了由"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导致了动画音乐传播由"艺术传播"到"商业传播"的功能转变,中国动画音乐不断地商业化。本文以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新时期以来中国动画音乐的商业化的缘由和特征,并指出动画音乐的传播必须采用商业化的包装与市场运作模式才能使其获得更好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