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批评理论的空间转向--论戴维·哈维对空间问题的探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勒菲弗与福柯以来,空间成了审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重要视域.哈维对空间问题的探寻,其最独特的贡献是将空间与空间性构造的生产综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因素,并因此把历史唯物主义推进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高度.以此为基础,哈维对城市空间、后现代性状况、全球化与身体等现象进行了十分精彩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更多的是分析问题的两个视角,而并不预示着相互更替的时代的出现,两者可以是一种并行不悖的关系。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后现代性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因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都深深契合和体现在消费社会之中。文章致力于梳理消费社会中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以论证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在哲学领域当中知识观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转变过程,以及后现代知识观确立的背景和主张,进而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知识问题、教育理论问题及教育改革主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后现代的视角看,在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的时间、身体、衣食住行在最大程度上被支配着,而教室也成为学生被凝视的场所,其全景式敞视空间布局大大便利了老师及管理者对学生的操控;由班主任到班长、学习委员、组长等等构成的权力等级体系将技术理性发挥到极致,成功建构起小范围的班级官僚场域;性别角色教育一直是班级教育管理中隐而不宣的重要方面,潜意识里对男女学生能力的定位及对与性相关的话题的回避,昭显出身体成为政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始于二十世纪前半叶西方现代哲学领域出现的后现代哲学思潮,通过分析后现代哲学转向的主要特征——对身体问题、语言问题、他者问题的重新思考,进而从三个方面研究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当代建筑设计理论的影响:建筑体验与场所理论,建筑系统及其复杂性理论,生态建筑与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总结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探讨当代建筑理论发展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的“后现代”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电视虽然呈现出后现代的某些特点 ,但只有由电脑技术支撑的互联网才充分显现出后现代的真正来临。互联网技术的成型经历了一个“从大到小”、“从隔离到兼容”、“从集中化到分散化”的过程 ,潜藏着一种消解中心的文化理念。网络传播消解着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主体的“中心———边缘”的传播模式 ,使传播权力发生流变。网络主体行为个性化使得网络语言的述行性颠覆现代语言的各种规则 ,网络叙事则表现了对“元叙事”的“不信任”而倾向于“去中心化”的“小叙事”。我们要以积极的文化态度辩证地对待网络的后现代特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哲学已经发展到极致,开始解构。后现代科学哲学应运而生,且具有如下特征:推动现代科学向后现代科学转变;推动研究方法从科学发现转向科学发明、科学虚构和理论建构;发展决策学、预测学和未来学,将人类精神从二元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科学哲学家立足于身体和生活经历,发展生命哲学、身体哲学、身体认知论和身体审美学;从实体世界转向精神领域,肯定宗教信仰是人的一种认识状态和心理依赖,构成人的深层本质;注重语言符号的推广和身体的高技术改造;促动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界一个新的“老问题”,“老”在于自后现代性出场之日起二者的纷争就从未间断,“新”在于现代性虽饱受质疑却不断被激活,内涵也愈加丰富。法兰克福学派三代批判理论家对现代性持总体性内在批判立场,但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极端的现代性批判立场导致批判理论的后现代性亲缘表征,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第二代理论家以现代性拒斥后现代性,从总体上将两者对立起来,造成二者关系紧张。作为二、三代之间重要过渡人物,维尔默传承批判理论传统,将哈贝马斯开启的语言学转向引向深入,在后形而上学视域中重构辩证法,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进行了饱有和解意味的理论重建,开启了政治伦理学新视域,为重塑更加开放包容的现代性提供方案。考察维尔默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关系的理论重建,为当代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关系提供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9.
朱天文是华语文坛上最优秀然而也是最难解读的小说家之一。从都市书写、身体书写与语言书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由此发现其一以贯之的后现代抵抗姿态。朱天文书写的台北是都市的台北、后现代的台北,借由这一书写,她填补了华文文学中书写抵抗后现代大都市的空白;朱天文的身体书写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借由书写情欲展开后现代分崩离析的认同探讨,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她对生命对时间的焦虑;而语言是朱天文作品最醒目的标志,她不断地试验中国文字的表现力,终于在《巫言》中大获成功,对她,语言/书写既是抵抗后现代的一种姿态,更是她生命的形式,她的原乡所在。  相似文献   

10.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强调了身心合一,既包含了以往的"美学认识论"又包含了"美学体验论",同时批判了后现代美学中的激进的"身体美学"观,还融合了东方身体哲学中的"中和"观,展示了一种自然健康的"身体美学"观,可以成为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作为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身体美学"引入到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中具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扩大了青少年审美教育的范围,从审美认识论扩大到审美经验论,拓展了美育的范围;二是"身体美学"是融合了道德观的"身体美学"理论,提出了自然健康的身体哲学;三是"身体美学"可以应对当代青少年的身体关切,批判商业主义对青少年身体的商业消费;四是"身体美学"对很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形式有美学上的包容和接纳。将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引入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可以帮助我们积极回应和应对青少年在审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相似文献   

11.
批判主体,质疑理性,否定基础主义等,这些几乎成为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基调。现代社会使个人不安全感与日俱增,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反思,然而在否定传统的同时,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悲观主义情怀,但尽管如此,它仍以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社会分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中后期,基于现代性在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国内外学界对后现代主义日益关注,并就其源起、特征、本质等进行了深入探索。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一方面具有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有别于西方的现实境界而具有极强的本土特质。从发生语境来看,俄罗斯后现代主义诞生于苏联时期,且大量继承了20世纪初现代主义的精神文化遗产;从文化本源来看,俄罗斯民族性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西方国家更靠近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核。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性特征使俄罗斯后现代主义获得了独立于西方的合法性地位,成长为一种蕴含民族本土气质的思想文化景观。尽管俄罗斯后现代主义被宣布“终结”已近二十载,但其理论遗产是我们常想常新的宝贵财富,对其独特性的不断回顾与反思,将为我们对俄罗斯思想文化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论全民健身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对近四年来有关全民健身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的研究表明,全民健身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应根据今后全民健身研究的发展趋势使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它在中国走红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移植西方学术界的话语.在这个热点当中,新马克思主义是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论域.与一般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的是,戴维·哈维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著作,既没有走思想批判的道路,也没有走文化批判的道路,而是坚持从政治-经济批判的经典思路,得出了全然不同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5.
对知识的诉求是为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阶级分层与性别结构变动同步发生,错综复杂。这一状况的出现需要我们从知识的源头出发回顾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脉络,并简要梳理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只有对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具备深刻的反思,才有可能让一定的知识从现成的社会束缚中解脱出来,才有可能实现知识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宪政民主观以近现代中国现代性思潮为背景,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有关民主的论述,是毛泽东对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凝结和升华,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明确了民主的主体是人民,并对民主的物质保障与制度保障问题提出了构想和实践。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低龄化写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象,而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道泛文学景观。该现象的出现有创作主体主观上的原因,更是文学之外的其他力量胁迫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青海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数据,通过对土族、撒拉族学生2000—2005年身体素质状况的动态观察,分析两个民族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变化的趋势及存在的差异,为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重复"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术语,因此一直以来,"重复"也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手法,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们曾经也就"重复"有所阐述.在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者之一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窥视者》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重复"手法的运用,读者在阅读中通过对其中大量使用的"重复"手法的理解和把握,可以发现"重复"正是解读该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密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