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产阶级维新派"速变"、"全变"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步骤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国失去了近代以来最好的一次赶超世界先进潮流的历史性机遇.政治改革是一项自上而下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对现存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因此如何减少改革的阻力,保持社会稳定,是关系到政治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从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来看,循序渐进是政治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策略,这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主线,"帕累托最优化"理论衍生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大讨论构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渊源。20世纪中期以南斯拉夫、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分权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开创了实践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改革。苏东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孕育了改革模式的分野,诞生了"市场主导"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国际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演进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改革路径,完善国家干预经济的改革理论,坚持"结构型"改革的路径抉择,构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多维融合"的制度模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考察:以刘涌案和佘祥林案为标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刘涌案和佘祥林案为标本,对中国刑事司法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本文认为,刘涌的从生到死,佘祥林的从死到生,对于中国刑事司法来说,具有标本的意义。从表层来看,首先涉及的是刑讯逼供问题,刑讯逼供的屡禁难止是中国刑事司法的一大病灶。从深层来看,关键的是司法权的依从与独立问题。此外,还有民意与司法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赵阳 《理论界》2009,(9):122-124
明代万历年问的张居正改革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一次著名的革新变法运动.张居正改革创造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但随着张居正的逝世,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通过对张居正改革成功和失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5.
宋代真正称得起改革的,一是庆历新政,二是王安石变法。御史和谏官在这两次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台谏与宋代改革的关系,略抒管见。 台谏与庆历新政 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台谏有不解之缘,从新政首领范仲淹的上台到新政的彻底失败,无不与台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面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中国地方机构改革实际上承载着双重使命:既要继续通过"管理补课"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也应适时借鉴典型国家的经验,逐步实现加强管理与提升服务的统一。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机构改革的双重使命以及主导逻辑的变化,即由"组织逻辑"向"职能逻辑"的跨越,对地方政府无疑是一种挑战,但在客观上也为其发挥自身积极性,进行因地制宜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中国刑事鉴定被认为弊端丛生,引来学者的批判与各种改进的尝试,成为司法改革中的一门显学.然而,鉴定制度改革步伐进退维谷,面对各种内在的困境,如鉴定人与法官在事实认知上的冲突,犯罪嫌疑人和被告委托鉴定人面临的困境以及刑事鉴定人出庭遭遇的困难,因而,必须在理念上明确鉴定制度改革的前提,从而为制度改革清除障碍.  相似文献   

10.
抗战以前国民政府法制改革评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季萍 《文史哲》2001,(2):112-118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重视法制建设 ,其立法继承了清末以来的变法成果 ,大量借鉴了西方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内容 ,对旧法从体系到原则均作了重大改革 ,先后制定了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构建起成文法体系的基本框架。然而 ,它的整体法制变革过程却显得十分混乱纷杂 ,甚至是失败的。所立之法未能真正施行 ,而现实中所行之“法”又未见诸条文 ,人们在心理上对新法是陌生的。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所决定的 ,同时国民党政权基础结构的虚无也决定了这种混乱的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1.
赵泉民 《云南社会科学》2020,(3):134-140+188
农地制度如何设计直接关系到农村及国家的生产关系。作为从国家建构到经济建设转换过程的逻辑之一,新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围绕着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关系,两权之间形成了"分"与"合"的思想进路,并呈现出快速多变的制度特征。但不管哪一时段中,何种制度安排,其中始终蕴涵着三个一以贯之的制度理念:均分思想制度基因、公有观念制度内核、强化使用权制度取向,并在这三个"子制度"耦合而成的制度系统中,按照国家设定的政治、经济等目标进行多重演绎,只是会在不同时段因国家政治偏好及经济理性差异而"制造"出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这已成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和制度原型,时至今日这一起点和原型还依然约束并规制着未来农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教改革,曾在许多重要领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成绩显著,问题突出.冷静看来,不少重要尝试是不很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教育产业化,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偏差;高校持续扩招,大抵上是以牺牲质量赢取数量和速度;高校合并升格,风起一时,满足了"大",失去了"特";后勤服务社会化,肥了个人,损了国家,"剥离"变成了"剥皮".高教改革到底应当怎么改法?现在到了该认真反思检讨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3.
普通逻辑教材改革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普通逻辑教材的改革在舆论准备、设计方案到展现成果,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在新编的一批教材中,从体系到内容,都贯彻改革的精神,总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应注意不同层次的人们学习逻辑的需要,把现代化与实用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而充分地发挥逻辑在我国四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戊戌维新既是一场肤浅的制度变革,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康有为等人没有能力把握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下的利益关系,因此失败的结局是注定的.但从另一层面说,变法的必然趋势又是不可逆转的.戊戌政变后,变法的部分目的通过曲折的方式、流血的代价,依然得到了迟到的实现.如此说来,变法又不能说完全的失败.戊戌时代,康有为等人极力争取的,其实是绅权.其基本思路是通过绅权的申发,一方面启发民智,为扩张民权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制约皇权,从而达到"布衣改制"的目的.康有为在投身改革灰暗的现实政治的同时,念念不忘在心中描绘人类社会玫瑰色的未来图景.这种远大的理想关怀,绝非简单的"空想"一语便可轻易打发的.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革命、建设、改革三条逻辑主线虽然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性不一样,但贯穿这段历史进程的始终,可以说,革命、建设、改革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重奏。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但"继续革命"的变奏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与建设成为奏响中国现代化征途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层面率先推进,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走的是一条增量改革的道路,有其相应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然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与"社会矛盾凸显期"共存的现实表明,当前亟需超越既有的理论构建,深入学习体会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走出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二分,从改革的领域、层面和过程出发,着力考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问题。提出均量改革,在理论上是对改革全新而深刻的把握,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也是在均量改革进程中实现学习型政党转型。作为一种系统的改革模式和路径,均量改革的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从注重边界厘定到平衡耦合;从注重物质增益到权利赋予;从注重自上而下到上下共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中国改革的目标,既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单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而是重塑社会主义的幼年形态.改革既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又要完善社会主义.在两种经济成份长期的共同发展中,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同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有趋同的一面,又具有社会主义特殊性的一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对传统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革的结果,前者是现象,后者是本质.二十多年的改革,使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幼年形态.社会主义幼年形态具有对旧社会的母体存在着依赖性、其制度特征具有模糊性、成长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熙宁变法前的嘉治平时期(1056~1063),虽号称“盛时”,但实际上已是危机四伏。此时保守政治继续发展,与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从而引起了广大士大夫的不安与不满。他们反对保守,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改革主张。各种改革主张在反对保守政治方面是一致的,但却存在着是否变法的根本性分歧。其中,只有王安石坚决要求变法的主张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前 ,刑事法治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刑事司法改革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现状 ,在刑事司法改革中必须坚持严肃、公正、科学与文明的原则 ,强化刑事司法改革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冲突和困境的防范要求,刑事司法改革举措的提出和推行都必须进行融贯性的思考.文章拟以刑事和解与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关系处理为例就此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