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7.
8.
汉赋文本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以骋汉势,明汉统,建汉德,成就“一王法”的文学化书写。汉赋中“游猎”“郊祀”“京都”三大题材,无论是因楚风、变秦气的创作技艺,还是聚焦历史事件,如“削藩”与“抗匈”,均可观觇其笔力与气象。前人以“体国经野”评汉赋,缘自其描写汉业与汉礼以明汉统,特别是宣、元以后,赋家对汉统的担忧与赞述,又转向宫廷内“戚宦”干政的焦虑;而赋家重视“汉统”,外现为“汉势”,内敛在“汉德”,是缘饰经术的反映,并根植于两个历史节点,即秦亡教训与王莽篡统。赋家论“汉势”,首在武帝功勋(功德),论“汉统”则溯高祖开辟创建(天德),而通过赋写“过秦”与“非莽”,又聚焦文帝的仁治(俭德)与明帝的礼制(礼德)。反思汉赋“一代文学”说,其实是文体论的“窄化”认知,倘关注文运与史实,可发现其“一王法”的礼仪书写对后世的影响及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学界对赋与小说关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汉赋的虚构性和铺陈性描写对小说的影响上。其实,除了这种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之外,二者之间还具有深层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主要表现在赋与小说同被视为小道、以娱乐为重要功能以及均与俳优有渊源关系上。 相似文献
13.
14.
15.
汉赋创作不仅有“铺采摛文”的词章价值,更有“体物写志”的思想意义,其中“建德”观的形成尤为重要。汉赋建德的根源在建汉统,又因汉统继周统,所以赋家追奉“周德”以构建“汉德”,并在思想上取效《诗》《书》经义,特别是以扬雄《长杨赋》为代表的创作对周代文本的拟效,改变了汉初司马相如的创作形态而构成新模式,并对东汉班、张京都大赋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考察《诗》《书》入赋及“扬·班模式”的成型,又与缘饰儒术与师保制度相关,喻示了一代赋学观的变迁。唐宋以后围绕“无逸图”“豳风图”而创制的《无逸图赋》《豳风图赋》以及其并合呈现,不仅彰显了汉赋德教观的历史传统,而且形成《诗》《书》呈像于赋体的经典化,表现了赋体致用的主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汉赋起源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汉赋的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或谓源于<诗>,或谓源于<楚辞>,或谓多源.我们认为,赋者古诗之流的说法,不过是汉人以经学眼光所作的赋学批评而已,事实上不是<诗>影响了赋,而是赋<诗>风气促成了汉赋的产生,这也是赋之得名的主要原因.<楚辞>原是楚文化熏染下的抒情诗,汉以后拟作甚多,加之又受汉赋影响,遂有骚体赋的出现,但在以屈原作品为主要代表的楚辞与汉大赋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至于汉赋多源说,实未揭示汉赋产生的源头究在何处.细案史料,汉赋直接源于战国纵横家的游说进谏之辞.从春秋时期公卿士大夫在特定的政治、外交场合赋<诗>言志,到战国时期士人的隐语讽谏和游说进谏,再到汉初枚乘的<七发>,汉赋的萌发、演进之迹皦然分明.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