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晚清时期,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愚昧落后的习俗盛行,黄赌毒猖獗.进入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于民族危亡之际的阵痛中再次觉醒,他们先后发起妇女解放、反对封建迷信、抵制赌博和发展体育卫生等变革运动,给中国社会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1901年1月,为了挽救濒临危亡的统治局面,清政府被迫发布"变法"上谕,宣布"维新新政"。江西、福建、广州等地积极响应,在农务、工商业、教育、税收等方面进行部署、推行新政,这些新的举措对传统乡村社会造成冲击,引起了乡村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婚姻家庭变革运动的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振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婚姻家庭变革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清末民初的婚姻家庭变革是伴随着改良运动和政治革命而发生发展的。它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女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性觉醒的重要标志。维新变法时期,一大批改良主义思想家从民族存亡和天赋人权的角度着眼,猛烈地抨击旧式婚姻制度和维护这种制度的纲常名教,而极力提倡变革婚姻制度以促进民族文明进步和国家强盛。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倡言婚姻家庭变革的呼声亦迅速高涨,形成批判旧式婚姻家庭的强大舆论,进而提倡婚姻自由和建立“一夫一妻及未婚子女”为核心的人伦平等的小家庭,时称新青年家庭,并成为清末民初婚姻家庭变革的主要趋向。这对社会文明进步起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晚清以来,随着捐纳、保举的扩大,致使州县候补人员流品混杂、仕途壅滞;而督抚任用中的不拘文法,也直接冲击原有的铨选成例.新政开始后,随着一系列制度改革的推行,州县官选任制度也随之发生变革.主要表现为:通过学习考试以定去留;变通回避之制,准州县官近省取用;停止部选.这些变革不仅呈现出被动应变的特点,而且也由于各方利益的牵制而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众启蒙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交织是清末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知识阶层在日趋强烈的危机意识下的文化觉醒,促成了清末大众启蒙运动的兴起。在这个知识由上而下的传播过程中,新式传媒与藏书楼、阅报社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小说、戏曲等各种通俗文艺形式既是开启民智的手段,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为此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和近代转型开启了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杨齐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清末科举制度的存在致使赌博现象泛滥,走私活动猖獗,社会混乱不安,仕途壅堵不堪,科场作弊成风,考生人格扭曲。这使得科举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荡然无存,由是科举制度在清末走上了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7.
文化街是清末民初上海城市文化重要表征之一,是当时文化的集中体现,并以其文化优势影响着周边地区。本文试图从历史的文化积淀,便利的交通网络,以及与青楼、报馆、茶社、餐馆和商业街等的共同繁荣三个方面,探索上海文化街形成并走向繁荣过程中所彰显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近现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在近代的深刻危机,中国社会曾作出了种种回应,选择了种种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其中, 中西古今之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的演变是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危机与中西社会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表现,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一个轨迹。同时,它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由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藏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制度为研究对象,在藏区这一特殊的文化场域单元区块中探求法律民间实施过程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并试图通过这一研究为更深入地了解法的民间根植以及未来的法治现代化道路寻找一个新的理论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蔗糖被广泛用于广东民众的结婚、生育、日常社交诸活动中,并且形成了一套为民众所广泛认同的习惯性用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颇具广东特色的“糖文化”,进而与其他地方的用糖民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喜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12.
民间调解不仅能缓解地方诉讼压力、减少讼累,而且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清末民初,在民间社会的主动探求与官方引导的合力作用下,民间调解由自发和无序逐步开始了程序化、制度化,并由县城逐步向乡场等更低层社会组织渗透与扩展,最终成为基层社会一种稳定的民事管理机制.考察清末民初民间调解秩序的"实践历史"及发展动力,对于完善当下社会协调机制,尤其是基层社会的自治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演化视野中,文化的变迁主要是以"文化拟子"为基因,通过文化濡化和文化播化两种机制发挥作用的.文化与习俗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习俗元制度本身承载和保持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习俗元制度等制度的"精神性",又成为习俗元制度遗传、演化和变迁中的连续性的"基因"."文化拟子"是理解文化濡化机制和文化播化机制的关键,习俗元制度的演化也是以"拟子"为基础,通过濡化机制和播化机制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新军作为晚清政府仿照西方编练的一支近代化军队,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成为推翻王朝统治的主要力量,随后在社会动荡中沦为军阀割据的工具,一步步走向衰亡。新军的兴衰演变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军事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国家体制的改革相一致;必须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存在许多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陈旧因素.在新世纪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故鼎新,努力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华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韩彩虹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95-97
在中国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宋词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点。大量以节令习俗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不仅描绘了大自然在不同的季节里的壮丽图景,表现了词作者的社会文化观念和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关注,也通过“词”的载体传承了民族文化中的节日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存在许多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陈旧因素。在新世纪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故鼎新,努力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华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节庆习俗主要由东北世居民族节庆习俗与中原汉民族传入节庆习俗两部分构成。东北世居民族节日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原汉民族节庆习俗传入东北后,因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异,形成雅、俗之分,进而塑造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人物称谓习俗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归宗认祖的寻根情结”、“崇官抑民的等级观念”、“重人轻己的自谦品性”、“贵生贱养的生命意识”这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人物称谓习俗进行文化透视。这种文化透视,既可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亦有利于促进我们今天新的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加强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继承。民间习俗是历史文化的积累沉淀和民间生活的总结概括,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不绝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特别是近年受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对本地区和本民族的民间习俗意识谈薄,情感生疏,以致一些好的民间习俗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存在着彻底消失的危险。不利于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是一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