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是20世纪初东亚文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人物形象广受评论界的争议,直到目前为止莎菲形象都难以评判. 文本陌生化的创造了一个女性形象,以莎菲女士的爱情观和心理历程作为主要内容,字里行间呈现的全是作者漂泊的生活体验,生活的重压使她难以坚持下去. 莎菲的女性形象介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内心虽想做一个正经女人,但是也有着追求享乐的情感,这种人格分裂,也是当时社会转型期青年常有的感情. 为进一步的研究《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文章简单回顾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作者经历,重点从陌生化的艺术手法、主题思想以及艺术形象来进行解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文学语言变异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文学语言变异现象表现在语词、语法、语用这三个层面上。词语的超常规组合是语词层面的变异现象 ;易位变异、拼贴变异、再现变异是语法层面的变异现象 ;重叠变异、词语误用、矛盾语义是语用层面的变异现象。变异不仅促进了文学语言的生成 ,为文学语言带来了多种变化 ,而且为艺术意象和艺术意境的营造提供了许多有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观照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在现代自由伦理叙事中凸显了鲜明的女性生命意识。具体体现在:第一,女性个体生死意识体验及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反思;第二,灵肉相契的生命感觉追求和爱欲诉说。小说文本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自由自觉表达在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自由伦理叙事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从叙事角度探讨《莎菲女士的日记》及莎菲形象审美效果的复杂性和倾向性之生成,认为从叙事角度看,其复杂性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故事内叙述者相互矛盾的多重身份之设置;二是故事内叙述者可信度的不确定。而内心观察这一叙事技法的运用则为该文本及莎菲形象的审美提供了某种倾向性,且这种倾向性是内涵丰富、包蕴着复杂矛盾的  相似文献   

5.
由于丁玲本人的复杂性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的敞开性,该作品白发表以来,以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社会思潮等阐释语境的更选,关于它的读解不断发生着游移.叙述学中的叙述声音在语法学叙事理论中是形式概念,本身不含内容因素,但在修辞性叙事学、特别是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日记>的双重文本性质,导致莎菲的个人声音无论被解读为启蒙话语、还是女性叙事,最终只是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6.
《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作品能够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但同时又被僵化解读的原因在于叙事者发出的叙事声音较为复杂。通过对文本叙事声音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现代女性在主体建立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它包括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性视域下对爱姑和莎菲形象进行深层次的对比与勾联,可发现她们叛逆性格的表层关联与现代性内涵的相异。如果说爱姑的抗争悲剧维系着深广的现实批判精神;莎菲的分裂生存则关联着人类精神追求无法圆满的永恒困境。若说爱姑形象负载了亟待“疗救”的创伤;莎菲形象则传达了女性关怀与自审的愿望。正是这 “互补”式的书写,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多重维度与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作为丁玲自由个性的真实写照和"五四"新女性的代表,女主人公莎菲的心灵深处交织着深深的苦闷.莎菲的苦闷是那个时代乃至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下女性的悲哀所在.而这种基于人性与环境永恒冲突的悲哀,也正是莎菲这一形象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莎菲女士的日记》不仅塑造了莎菲这个典型,而且再现了“五四”退潮后的各类女性的特征,这些人物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莎菲性格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形成她的矛盾性格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是性本能与自我本能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在基本的力的图式上,或者说权力关系上,《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红楼梦》二者是相同的;但是二者在力的作用方向上,或者说选择权位置上却是不同的,《红楼梦》体现了男权文化的倾向,而《莎菲女士的日记》则是现代女权文学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1.
现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和学者废名先生 ,其小说清婉恬淡 ,具有田园风味。《竹林的故事》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从中可以看出 ,废名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为 :超尘脱俗的诗一般意境的营造、自然清新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青春审美文化论——电子时代的“青春”消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春审美文化是当代消费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一种消费性文化。青春审美文化是以电子媒介为生产和传播手段的文化,电子媒介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在其中。青春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青春”的感性化呈现、孩童化趋向、碎片化———非意义中心的文化游戏。青春审美文化具有倡导享乐主义、非个性化和消解历史感等负面性,应在整体文化构建中实施相应的文化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丁玲新时期散文创作进行了论述从洒脱雄健、明快清澈的风格特征,鲜明生动、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朴质情真、凝练深达的语言艺术三个角度剖析了丁玲新时期散文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先哲对实践理性的探讨、近代欧洲先哲对工具理性与新实践理性的探讨、西哲对理性的探讨,启示现代世界:工具理性存在着毁灭人类的可能性。而以“中道”为标准的实践理性。能在道德层面弥补工具理性的不足,防止工具理性的无度泛滥。  相似文献   

15.
王弼的认识论主要包括两部分言意之辩和体无.言意之辩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被提出,研究者往往注意此文的第一段,对第二段则很少注意,第二段其实也有很深刻的思想,即意在象先的命题.此思想对干中国美学具有重要影响.体无是王弼哲学的最终追求.在意在象先和体无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发掘这种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王弼哲学.体无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的共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以降,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运渐恶化。然而,20世纪30年代,“中国形象”却产生了重大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作品《大地》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分析电影《大地》中所体现的正面为主的“中国形象”,以及这一积极形象背后的历史、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17.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中塑造了一个15岁半的小姑娘的形象.一方面,杜拉斯从生理学角度演绎这个角色,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和孩子的本能力量;另一方面,杜拉斯从文化构建方面来体现女主角的身份.复杂的家庭关系,周围男性对她的看法,使得她为了寻求解放而勇于挑战世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青年本质的界定非常多,学者们对于青年本质的界定经历了一个由单学科、单角度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的过程。,青年本质的研究是否应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为基础,也是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焦点。完全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为基础来研究青年本质的方法,容易造成对青年本质的研究陷入片面性,青年本质应着重研究青年的特殊性,青年本质的界定应该从青年群体与其它年龄群体比较的角度来完成。但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得出全面的结论仍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南天风雨》不是一本纪实作品,正如每个知青都有自己的“自传”,《南天风雨》是陈德楹肚子里的故事。虚构是优秀作家努力争取的权利,虚构的能力是对作家才华的一个检验标志。谁的个体经历都难以涵盖一个社会走向、一次变革、一段命运撞击,甚至小到家庭矛盾。所有故事想说的,无非是种种可能性,可能性无限大,这就是作家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0.
“读图”语境下,大学生审美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是由“我看”向“他看”的转变,使审美的“建构”先于审美的“发现”;二是由看“图”向“看”本身的倒转,使审美之“看”本身呈现为复杂的结构性存在。基于此,对大学生审美教育过程中的“看”——谁在看、看什么及如何看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使我们认为“读图”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问题式己发生转换,这为审美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