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徽州宗祠是徽州建筑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徽州宗祠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徽州宗祠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本文试图从宗教学的角度探析徽州宗祠文化所体现出的宗教特质:以祖宗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观念的宗教性;以血缘、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组织的宗教性;以祠堂为场所、祭祀为主要形式、朱子《家礼》为礼仪的活动的宗教性;以程朱理学为教条、朱子之书为经典、儒学伦理为本位的教化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2.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以个体理性、自由意志为出发点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友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友善价值观理论叙事的主流方案。然而,这一以普遍理性为基础来构建普遍适用的不偏不倚的友善道德以及在友善实践中对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的秉持,都缩小了友善价值观形成的现实空间。在反思现代性的维度上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友善实践中的价值资源,即家庭作为伦理实体是友善价值观发生的起点,仁爱作为自然情感催生了友善产生的道德基础,追求贵和、大同作为友善实践的伦理文化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现代友善观中的个体性之失。只是传统伦理友善观固有的价值局限和现代变奏,即传统伦理文化中差序格局所造成的私对公阻碍、自然情感的底色所形成的情对理阻隔、伦理实体所遭遇的"去家化"与"家的污名化"等造成了传统友善价值观的现代困惑,由此,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再造是现代中国友善价值观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独树一帜的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古徽州几干年文明史。它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徽派建筑是古徽州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在物质形态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是在特定的时空文化状态下造就出来的物质实体,  相似文献   

4.
略述祠堂     
祠堂建筑始于明代中期嘉靖之前,官宦之家只设有家庙,直至夏言上奏朝廷,才建有祠堂。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即民居、祠堂、牌坊)”之一。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7,(12):14-14
黄山学院重视徽州文化的宣传研究和普及,除在有关各院系开设徽州文化专题课之外。科研处加大了对徽州文化科研项目的立项力度。今年校级课题立项中,一些大学生纷纷以“徽商”、“徽州建筑”、“徽州古村落”、“徽州方言”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有不少毕业生毕业论文也选取了徽州文化作为论文主题,反映了大学生对徽州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6.
《家变》:社会转型阶段人伦关系异化的写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富云 《中州学刊》2007,(3):222-225
《家变》是台湾现代派作家王文兴的代表作,反映了台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农业经济向资本经济转型阶段的社会生活。《家变》中的家庭变故,是通过范晔的心理历程来反映的。家庭变故,主要源于经济原因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冲击。小说反映了以作者为代表的西化分子的文化伦理观念和社会“新的变动”。对于行进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文化主体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任剑涛(中山大学博士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指的是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社会依托,予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道德抉择以导向性作用的伦理体系。在此,讨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问...  相似文献   

8.
家庭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家庭物质文化生活形态和精神文化生活形态。家庭的物质文化表现为家庭的建筑、陈设、生活资料、服饰形式、饮食状况、家庭结构、种族等物质性内容。家庭的精神文化表现为家庭功能,伦理原则、家庭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精神活动特点,以及社会关于家庭的法制。家庭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家庭与社会文化具有同质进化的紧密关系。因此社会的变革也引起家庭生活的变革。 一、家庭是社会的“文化集成” 不同时代的家庭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载体和表现。家庭文化与社会、民族、历史的文化具有趋同性。因为家庭生活是社会的物质文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仅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更是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的重大演变。夫妻关系是家庭伦理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发扬中国传统的夫妻伦理美德,构架现代新型夫妻伦理关系,树立和谐相处的家庭伦理价值观,以促进和谐社会伦理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问题意识与个案背景前些年,在学术界关于传统中国区域社会构成的文化讨论中,徽州以其区区六县之地而被作为一区域文化类型,竟与齐鲁、燕赵、三晋、三秦、西域、巴蜀、荆楚、吴越、关东、台湾、岭南等相提并论①,这当在表明徽州的社会历史是有着丰厚的文化蕴涵。所以,当是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形态研究方面,徽州也同样为学术界所重视,以至被认为是一典型而又发达的宗族社会。对此,见于近十余年中外学者多有专以徽州宗族为题的精深研究论文,相信已是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平心而言,徽州宗族问题之所以能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张然  曾庆贺 《理论界》2007,3(10):172-173
被称为20世纪第五大发现的徽州文书,其内容是以徽州籍平民家庭为主体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商业经营、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具有原始性、唯一性、民间性、真实性等特点,对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运用“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徽州文书的考察,具体分析明代商品经济观念及析产分居观念等方面的变化,我们认为明代的徽商用“迭相为用”的功名观代替了“唯有读书高”的传统功名观。在析产分居理论上,则用民间的“常理”代替传统儒学的“天理”。阄书和产业批受是明代徽州地区处理家庭财产的两种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从发生学和历史社会学角度看,"差序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社会结构比较上的理想类型,是一个有"灵"的结构人类学概念。它揭示了中国人的群体结构特征,目的是说明中国人的"私德"具有正当性。"差序格局"体现的是儒家"礼"的社会观,反映出社会准则实为血缘伦常。与其相关联的社会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家族制和科举制;"团体格局"则反映出社会准则成为家庭伦常,与其相关联的制度是渊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城邦自治制度和法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黄山市悠久的历史渊源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并与敦煌学、西藏学一起,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我国地域文化研究上的三大学派。作为徽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形载体的徽派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建筑史上独领风骚,它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市极其珍贵历史文化财富和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种历史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各种观念形态或物质形态的文化。它是建立在封建关系和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以伦理、政治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系统。任何类型的文化总是生成在一定类型的文化土壤之中。中国大陆性地理环境,“以农立国”的小农经济,以及社会组织上的家庭血缘宗法制度就是传统文化的生成土壤,即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与情境。  相似文献   

15.
海派文学对中国传统的家文化没有做全面、彻底的批判,相反,它对家文化有所依恋,这导致海派文学的家文化主题有着传统含义.它体现在三个方面:认同家族血缘文化,精神还乡;彰显儒学家庭价值观,消解个体;凸显儒家家庭伦理,对其有质疑、批判,也有眷顾.海派家文学反映出海派文学精神有一定的传统取向,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移.  相似文献   

16.
姚泽麟 《学术月刊》2024,(1):127-140
现代社会的运行需要恰当的精神基础,而职业也离不开职业伦理的支撑。目前职业伦理在社会学领域中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依据社会学的经典理论,职业伦理的内涵应该同时从“意义—规范”的双重维度进行理解。而当代中国的职业伦理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特殊主义伦理、自我主义价值观与职业工作意义感的缺失。这些挑战的存在导致职业人士很难在现实的职业生活中坚守和遵循其所宣称的职业伦理,从而造成职业伦理的困境。这些困境一方面说明职业工作缺乏终极意义的支撑,尤其反映出改革开放后,我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式微,尚无替代性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填补其空缺;另一方面亦反映了职业伦理无法对执业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偏离和失范成为常态。这些困境的发生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组织情境和职业身份与角色,而对这些社会基础的理解必须以反思源自西方的职业伦理概念为前提,并注重考察本土社会文化与西方职业制度的互动和交融。  相似文献   

17.
《徽州社会科学》2005,(10):I0005-I0005,I0004,I0006
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含了中国明清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研究徽州文化的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中国三大地方显学。随着徽学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大量的徽州文书被发现,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徽州税务文书,主要有黄册,鱼鳞图册,实征册,归户册,  相似文献   

18.
陈庆军 《学术界》2012,(3):138-143,286
作为明清时期民间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建筑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而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直到1953年才首次接近徽州建筑,较全面的研究近30年以来才得以展开,本文将立足中国建筑史学的研究背景,对中国建筑史学中徽州建筑所处的两个阶段进行阐述,试从地缘、时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旨趣等方面,重点分析徽州建筑缺席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姚泽麟 《社会科学》2023,(10):150-161
病人角色是医学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迄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解释疾病与医疗相关的现象。然而,任何概念都有根植性,病人角色概念不但由于疾病类型、群体特征、医患关系的差异而表现出显著的内部异质性,而且还嵌植于北美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的文化价值观念之中,因而有其“适用边界”。因此,以病人角色概念把握和理解中国社会的现实经验时,须以理论自觉的精神反思这种根植性,尤其是意识到中国的家本位文化和家庭伦理对病患及其家庭的深刻影响,同时认识到家庭的变动和“家庭政治”,以便更为精准地解释中国社会的病人角色、患病行为、医患关系等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转型期,其主要特点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价值体系第一次遇到全面的挑战。在旧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整合”时期,社会中的个体由原来的“政策管理下的人”,转变为市场经济关系中的独立的“经济人”。“物化人格”的泛滥,使崇高伦理价值观和英雄主义缺乏社会存在基础,使社会文化形成“媚俗”流行趋势,这是导致社会公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论证分析了市场经济与民族传统优秀伦理观念的冲突,以及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崇高伦理价值观的意义。指出对一个时代社会价值观的走向,一代知识分子不应做壁上观:丧失英雄主义的民族.是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的。本文提出了伦理崇高与现代文化价值观重建的可操作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