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开始关注人、重视人。“以人为本”中的“人”不应只是指人民,不应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人民为本”;也不应单纯地指全体人类。“以人为本”中的“人”具有双重涵义,一指代表历史主体的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人民群众,二指相对于“物”的人的类。  相似文献   

2.
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宿命,它以其自身的神秘性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人们,赋予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本文以电影《人生大事》中的“黑盒子”“天上的星星”“外婆的消失”三重意象凸显出儿童死亡叙事的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从“身体”“社会”与“灵魂”三个维度进行死亡的内涵阐释,最后获得儿童如何面对死亡的理想进路。  相似文献   

3.
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这三个“注重”,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遵行的优良传统,也是维系中华精神的一块文化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重视家庭建设以及三个“注重”,带给人们许多新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最近得到南昌大学哲学系郑晓江教授的新著《生死两安》,这部18万字的书是他在台湾的讲演整理成稿后由广酉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我读《生死两安》,感觉该书虽写生死,而重点是论及死亡学,尤其是死亡哲学。死亡是个“黑箱”,任何活着的人都不能经验死亡,因而人们对死亡进行把握的较好方式是哲理智慧的领悟。读罢《生死两安》,的确能给读者以“死亡智慧”的启迪。其中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直面死亡。死亡本来是每个人不可逃避的人生归宿,生死问题本来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人生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  相似文献   

5.
阿峻 《社区》2012,(9):33-34
当前社会,“隔代抚养”是一种普遍现象,对其利弊,人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现如今在“隔代抚养”模式下,孩子发生伤残甚至死亡的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对此,老人们有监管之责吗?如果孩子父母离异,老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有没有法定的“探视权”…  相似文献   

6.
死亡用词的文化考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死亡是生命的规律 ,当这个规律降临时 ,人大都有些畏惧。“死之将至”的人如此 ,那些健康的、跟死亡还沾不上边的人对“死亡”也心存畏惧。因而从古至今 ,人们对“死亡”这一词语总想方设法加以避讳 ,从而出现了一系列五花八门的死亡避讳用词。这些词语加强了人们在陈述死亡时的表达效果———含蓄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本已宏富的语言宝库。如果从文化的视角对这一系列词语加以考察 ,可以发现死亡用词还具有特色各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现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中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人们更加重视问题对人的智力挑战作用,强调作为“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应主要指那种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非常规问题”.因此,创造性成为数学问题解决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老友》2012,(9):66-66
在中国,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健康的头号威胁,占因病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占40%.又是非传染病疾病中最重要的死亡原因。据估计,目前我国心脑血管患病人数有2.3亿,每年因心脑血管病死亡350万人。对于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因素.人们对高血压的厂解越来越多,但对胆固醇的重视却非常不足。通过对1984年到1999年这15年的统计分析.导致我国公众患冠心病的最大因素就是胆固醇水平的增高。  相似文献   

9.
有的老年人在生气后,特别是怒发冲冠的情绪波动之后,会猝然而死。这是什么原因呢?果真像人们所说是“气死”的吗?实际上,一个健康的人在生气后是不会发生突然死亡的。老年人之所以容易发生这种猝死,往往是由于他们原来就已患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在被诱发后使病情突然加重,导致死亡。我们知道,在老年人中,由于多种原因,不少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或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等等。这些老年人平时血压就比较高,心脏缺血,心功能也不好。在心平气和的日常生活中是不会有生命危险的。然而,一…  相似文献   

10.
《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评价童梓在西方,死亡是哲学的源头,是孕育伟大悲剧精神的母体。而在东方,在中华民族这块黄土地上,人们执着于现实人生,执着于对生命的拥抱和享乐,所以,对死亡的思考远不及西方人深刻。如儒家的祖师爷──—孔夫子就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相似文献   

11.
湘艳 《社区》2009,(12):48-48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其实,从医学角度而言,这句话站不住脚,因为大量临床案例表明,人站着说话久了肯定会腰疼。最近,笔者走访一些医院了解到,“久站成病”者并不比“久坐成病”者少,这也是一种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却相当普及的“职业病”。  相似文献   

12.
“死”意味着生命的中止,就人的死亡而言。它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但人们却不可因此而忽略“死”的文化与哲学的意蕴。本文探讨这一问题的视角是:从哲学上观照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对死亡本质的认识,所寻觅的超越死亡的途径。以及面对死亡,人们可能获得的诸种心理慰藉。儒家学说有着几千年的  相似文献   

13.
在人事管理中,除了完成必要的具体业务外,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更好地为承担的任务服务,为此必须高度重视激励原则在人事管理活动中的运用。一、要重视精神激励所谓精神激励,就是要激励人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为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奋斗。有的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所有的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渴望被人重视”。现实生活中已有无数事例证实了这一点。当一个人感受到被人重视时便会焕发出惊人的潜能,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前进,敢于去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比如“当一个人身患癌症时,如果本人不知道,他的身…  相似文献   

14.
近期常有老人因为家中电冰箱或冰柜除霜而造成死亡的报告。社会调查也发现,不少人在除霜时会发生头痛、昏眩、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现象。人们多认为这是由于冷冻设备的秽物臭气所致。专家们为此做过“寒冷加压”实验,得出结论,除霜者头痛、晕眩甚至死亡是由寒冷造成血压骤升所致。  相似文献   

15.
葛辛 《中华魂》2013,(11):37-37
河北省《杂文月刊》2012年第9期(上)第10页署名秦海的《凶人而异的是非观》一文,不但“批判”了“强制人们”“一元化地保持一致地认同某事”是“专制体制下的是非观”,而且还“批判”了“对某事之是非的不同认知,并非源于对这事本身的不同看法,而是源于这事发生在谁身上,或者发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高慧 《北京纪事》2014,(8):82-83
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食用杂粮来调节饮食结构,增强身体素质。中国传统饮食理论中,早就将五谷杂粮奉为圣品,又有“五谷为养”“五谷为厚”“五谷丰登”之说。我们现在对杂粮的追寻,实际上正是现代人餐桌上的时尚回归。优质的杂粮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有效地减缓糖类的吸收,降低血糖,减少脂肪堆积,加速体内废物排出。杂粮还能防癌抗癌、增智醒脑、美容养颜等。五谷杂粮就像人类的维他命,带给人们动力和生活能量。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宁乡县高峰村有一张神秘的“死亡名单”,据说只要登上这张名单,就很有可能患上某种怪病,最终难逃死亡的厄运。难道真的会有这样的“死亡名单”吗?又是什么人写下这份名单呢?下一个登上“死亡名单”的又会是谁?  相似文献   

18.
裴军 《社区》2008,(23):46-46
东京时间6月14日上午8时43分,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最大震度(日本标准)达6强的内陆垂直型地震,此次地震被命名为“平成20年岩手、宫城内陆地震”。这次地震形态和构造成因与中国汶川大地震相似,释放能量与造成6000多人死亡的1995年阪神大地震相当。截至6月15日晚8时,地震已造成9人死亡、11人失踪,近200人受伤。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校学生宿舍火灾屡有发生,给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2002年12月1日,南京大学成教院宿舍楼发生大火,数百名学生纷纷跳楼逃生,损失惨重;2003年2月20日,武汉大学测绘校区男生宿舍突发大火,22间寝室被烧毁;2003年3月13日,四川大学东区女生宿舍发生大火;2003年11月24日凌晨,俄罗斯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6号楼发生火灾,死亡41人,受伤171人,其中中国留学生死亡11人,伤38人。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频发,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去应对当前严峻的火灾形势。笔者略述浅见,以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海明威对“死亡”主题的关注出发,将其作品中人物对待死亡的态度分为五种,并与“硬汉性格”联系起来,对海明威其人其作进行了探讨,提出死亡是检验一个人是懦夫还是硬汉的试金石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