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研究古代政治思想的学者中 ,吴显庆比较早地关注和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春秋战国政治辩证法思想研究》(世界出版社 2 0 0 1年 4月出版 ) ,就是他十多年来对春秋战国政治辩证法思想研究成果的总结。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集中表现为政治辩证法思想 ,这在今天仍然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资源。回顾数十年来的中国古代思想研究 ,还很少有人能够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更不用说对古代政治辩证法思想进行系统研究。阅读此书 ,可以留给人们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印象。1 .观点和研究思路新颖 ,具有开拓性和创意…  相似文献   

2.
《孔学堂》2015,(3)
长久以来,董仲舒被学术界认为是形而上学的代表,其思想体系没有包含辩证法的因素。但是从董仲舒的整体学说来看,他阐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有常变经权论、中和论、辞指论、五行论等四个方面。常变经权论提出反对固守经学教条,从实际情况出发的辩证法思想;中和论提倡要以中和养身和以中和治天下的思想,尤其是政府要具备"调均"能力的社会经济学观点;辞指论强调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因此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而要领会其精神实质,从微言中发现大义;五行论整合了传统的五行相生、相胜学说,提出了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的辩证观点。  相似文献   

3.
王雅林  高凤清 《学术交流》2007,(12):141-146
从古代政治文化体制的绵绵沿革透视我国经济管理的特质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附着于封建社会政治与伦理的理念。传统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这种形式的建构,为农耕经济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古人"经国济民"或称"经国济世"的管理思想和携带着天然的弃私性;求均意识限制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现代管理模式的形成;重农抑商的政策及重义轻利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制约经济发展与高效管理的障碍。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管理和经济管理合而为一的形态表现。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形态,托体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用今人的价值观念去品鉴古人的经济管理意识,目的是从中获取睿智的思想源泉,加深对中国经济管理思想独特性的探讨,为凝缩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浅析老子与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的异同刘植强春秋战国和古代希腊大体处于同一时代。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和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老子和赫拉克利哲学的异同。一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将人们的思维空间从伦...  相似文献   

5.
蒋永福 《求是学刊》2013,40(2):147-156
中国古代的文献整理活动,不仅产生了文献秩序,而且还"参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秩序和统治秩序的建构。在古代中国社会,文献整理活动对于建立儒家思想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统治集团大都非常重视文献整理活动,为此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这就是中国古代官修史书、官修类书、官修目录传统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通过"以经为首"的思想秩序来构建文献秩序,再通过这种文献秩序和思想秩序来为建构统治秩序服务,这就是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中蕴含的秩序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国语》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源于《尚书》、《诗经》、古代的制度和已佚名的前人思想;此外,哲学辩证法思想和自然知识,也对它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其思想的最重要来源,是对政治统治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作者从多方面论证了《国语》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7.
张江明主编的《毛泽东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研究》,已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面世。这是一部系统地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专著,它填补了国内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全书以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线索为主,突出社会主义辩证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内容及其现实指导意义;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的历史贡献;同时紧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主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传统经济思想与反传统经济思想的碰撞,从儒家经济学说的统治地位确立那天起就已经存在了。前者从客观上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狭隘性、保守性以及脱离实际的纯伦理说教性。后者则从心理上反映了未曾中断历史进程的文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崇古尊祖观念的动摇和对儒家传统经济教条的怀疑与否定。二者的统一正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自我调节的艰难而痛苦的过程。 纵观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奠基时期;儒家经济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时期;传统经济思想的自我调节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同…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不道德的社会,因而从启蒙时期开始就有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把市民社会转化成一个道德化社会的问题.弗格森的转化方案是恢复古代社会的所谓"公民美德";斯密在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中提出了作为"内心的那个人"的道德情操,同时辅之以"看不见的手"去达成市民社会的道德化;黑格尔凭借其辩证法优势而提出了超越市民社会道德话题的设想.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其实包含着一个通向当代公共性问题的理论胚芽.  相似文献   

10.
一、辩证法的发展及其主要思想辩证法体系的正式创立,要归功于18世纪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1770-1851)。尽管辩证法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印度、希腊哲学,但黑格尔完整体系辩证法思想的确定无疑是哲学界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促成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产生,并发展成以此为基础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在社会实践中被广泛运用。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创立,是鉴于他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历史的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怀玉 《创新》2015,(6):5-14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形态究竟是什么?答案在于对哲学前提的反思。经典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走过了一个超越德国古典辩证法反思传统走向对哲学现实前提反思追问重构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作为对现代性历史前提进行反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辩证法。马克思逝世之后,他的辩证法思想变成了一份充满着歧义而沉重的遗产。先是第二国际回避辩证法问题,而后来苏联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在此过程中,辩证法经历了从主客体辩证法到人学辩证法,到结构辩证法,再到空间辩证法的多次转变。面对辩证法的多元化发展与实际上分裂的格局,针对后现代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不谋而合的对辩证法总体性逻辑的挑战,辩证法的当代形态重建仍然是一桩"道在途中"的未竟之业。其根本出路仍然在于回到历史与当代世界现实本身这个批判性前提上来。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8,(4):91-95
中国近代学者一般把"日本学术"称谓"东学"。虽然中国古代早有"国学"之词,但是古代的"国学"一般指国家的贵族学校。然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指本国传统固有的学术。在中国近代,一度出现了"国学"热,根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密切关系。其一,中国近代"国学"概念源于"东学"。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概念借用了近代"日本学术"中的"国学"概念。其二,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的思想深受"东学"影响。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大多数国学大师思想都受到了近代日本学术的影响,即受了"东学"之影响。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章太炎、黄遵宪、刘师培等大多数中国近代国学大师,都数次东渡日本,其思想深深留有"东学"之烙印。其三,中国近代从"西学热"到"国学热"深受"东学"影响。由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受到日本近代"国粹派"思想的巨大刺激,思维方式从热衷于"西学"的对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转向了潜心研究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并且力图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之精神,铸造东方中华之魂,以求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故而,不可回避地说: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互动哲学:后辩证法与西方后辩证法史略》(以下简称《互动哲学》),扎拉嘎著,上下册,133万字,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提出了平行本质、平行统一辩证法、逻辑平行律和平行的元结构特征等与平行相关的系列概念,汇集了西方学者运用平行统一概念的历史,以及中国古代与平行统一概念相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8,(3):1-5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肥沃土壤之中。习近平从传统文化中、从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中寻求有益的启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升华传统文化、传统治国智慧,构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安邦之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偏重于实践,主要包括: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服事观”确立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层次的治理模式,其对维系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大一统”格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中国中心”的地缘观逐渐演变成一种狭隘的世界认知模式;重陆轻海的地缘观导致海权观念淡薄、海洋权益丧失。当代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应在继承古代传统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再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就分析马克思主义而言,其独特之处在于方法论,尤其在于对辩证法的态度.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起点就是拒斤辩证法.从表面看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对辩证法持批判和拒斥态度.他们所拒斤的包括三种形式的辩证法:作为"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辩证法;作为"黑格尔式"的辩证逻辑或辩证律;作为由黑格尔式辩证逻辑或辩证律所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但是,为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他们又不得不试图"拯救"某种经过分析了的、有意义的辩证法概念.科亨构建了一种"适度的"辩证法概念用以说明自由问题;埃尔斯特则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争论的"困境"中"拯救"出一种以意向性和因果性为框架的"矛质"现念.对辩证法的矛盾态度构成了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内在张力.进而,由于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中的对抗导致了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非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无讼"法律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在于古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法即刑"的法律观及古代刑罚的残酷性和强调"教化为先"的"德治"传统,而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便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与此相连的宗法家族制度."无讼"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根深蒂固,并且由于历史惯性力的作用,这种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秀敏 《学习与探索》2006,55(2):102-104
马里奥·本格从多个方面对辩证法的思想给予了批判,其中他认为辩证法是一种"两极化的思维方式"的观点影响很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对辩证法存在误读,原因之一在于忽略了辩证法是强调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需要中介的;原因之二是混淆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原因之三在于忽视了对辩证法理解的整体视角.  相似文献   

19.
吴斌 《社科纵横》2008,23(6):70-71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明法去私"、"刑无等级"、"一断於法",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精华,尽管法家的"法治"学说因推崇法家严刑峻法的秦王朝暴政而受到后世诟病,但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秦汉之后,作为儒家"德治"学说的补充,在德主刑辅系统理论中,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中国法治与古代"法治"有着本质的不同,如何以史为鉴,构建现代法治中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张勇 《学术交流》2012,(Z1):8-9
"尚志"思想是我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要求人们为了实现人生的志向和理想而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本文通过对儒家体系中"尚志"思想进行探讨、挖掘,力图使儒家"尚志"思想在现代语境下弘扬其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