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秀敏 《学习与探索》2006,55(2):102-104
马里奥·本格从多个方面对辩证法的思想给予了批判,其中他认为辩证法是一种"两极化的思维方式"的观点影响很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对辩证法存在误读,原因之一在于忽略了辩证法是强调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需要中介的;原因之二是混淆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原因之三在于忽视了对辩证法理解的整体视角.  相似文献   

2.
《孔学堂》2017,(3)
在古代中国,"五行"是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重要范畴,"五常"(亦称"五行")是贯通人道(人伦世界)的大经大法。董仲舒将人道之"五行",由仁、义、礼、智、圣改造为仁、义、礼、智、信,并从道德本原论的角度论证伦理道德的"三纲""五常",将其概括为"五常之道",最终建立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体系("名教纲常")。自西周以至明清,国家、社会、个人都在提倡"五常"、遵守"五常"、奉行"五常"。对于"五常",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理性审视,应该进行"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3.
人文中国     
《社会工作》2008,(4):F0002-F0002
董仲舒,西汉伦理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采纳其对策,由是开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同一性”是矛盾学说 ,同时也是整个辩证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它所具有的内涵作出正确的理解、阐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刘怡翔先生的大作《同一论》对它作了新的探讨 ,但在我们看来 ,其基本观点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董仲舒及其政治学说的评价很不公正,否定的多,肯定的少;严加批判者多,具体分析者少。批判者们似乎共同遵循着一个奇怪的公式: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目的论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在哲学上是荒谬的,在政治上是为封建制度的永恒性作论证,因此,他是个反动思想家。所谓“批儒评法”时,对董仲舒的批判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粉碎“四人帮”以后,有的同志发表了重新评价董仲舒及其学说的历史作用的文章,对董仲舒学说的进步历史作用方面作了具体的分析和一定  相似文献   

6.
王永智 《唐都学刊》2006,22(4):38-40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万物本质的一种抽象概括。“五”是指金、木、水、火、土。“行”有两层涵义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互动性和统一性来揭示人与自然、人的身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五行与人的道德的关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生命和谐成长的规律,提出了中国人生命保健的伦理观。对中国人的重生养生、对生命的唯物辩证的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群体的和谐统一的伦理观念产生了影响。并对中医学说中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促进人体机能的健康发展,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哲学人类学的宣传家们坚持要建立一个崭新的哲学学科基础,并使其掌握哲学方向盘,即成为哲学的核心学科,希望他们关于人的观点将能解决人的本质及其特征之谜。在他们持之以恒、誓达目的不罢休的艰辛道路上有高潮也有低潮,所谓高潮指的是人已经摆脱了自我认识的危机,这是由各种经验科学观的突破完成的,所谓低潮指的是他们无力解答某些重大问题即异化。然而,其学说的基点显现出某种完全相反的一面,其中某些观点停留于二元论。另一些人的观点在与反辩证法的生物论决裂以后,方才显示出其传统形式的初型。这两种状况恰恰说明现代哲学人类学无…  相似文献   

8.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告子、孟子、董仲舒曾对仁义的内外、人我问题进行争论,形成了三种典型的仁义观,即告子的"仁内义外论"、孟子的"仁义俱内论"和董仲舒的"仁外义内论".文章通过呈现思想家们在相同的论述主题下不同的思想特质和伦理诉求,尝试发掘仁义之争的思想意义及现实启发.  相似文献   

9.
一些学术著作和文章,在谈到汉代的思想时,往往认为王充是批判董仲舒的。例如有的同志说:王充“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进行了集中的、猛烈的、深刻的批判。”“王充把董仲舒的反动思想以及谶讳迷信,都看作是虚妄之言,加以无情的挞伐。”王充“驳斥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谬说”,但是,从《论衡》一书中,我们却看不出王充对董仲舒有过什么批判,更看不到对董仲舒进行过无情的挞伐。  相似文献   

10.
论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赵吉惠董仲舒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思想家,是中国儒学在汉代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人物。但是,由于他的思想复杂,历来对他的评价毁誉不一。近年来,由于提倡解放思想,开展自由的学术研究,对于董仲舒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探讨的问...  相似文献   

11.
《孔学堂》2015,(2)
作为一个文化守望者,庞朴先生对传统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在庞朴先生看来,西方辩证法是一分为二的,中国辩证法是一分为三的。"一分为三"是中华文化的密码。庞先生运用这一方法,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详细地分爬、梳理了早期儒学以及儒道关系。作为八十年代"文化热"的领军人物,庞朴先生提出的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观点。生活中的庞朴先生既新潮,又宽容,展现出学术大家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9,(4):12-1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刻阐释、运用和创新。从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出发,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必须相互统一、互相融合;从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太极生万物思想出发,他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在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习近平运用传统生态文化智慧,主张保护农村自然生态面貌、利用自然生态力量化解城市发展弊病、通过节约资源来保护生态环境。在吸收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习近平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很好回答了生态与经济之间应具有的关系,因此是对传统生态文化的极大创新。  相似文献   

13.
张江明主编的《毛泽东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研究》,已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面世。这是一部系统地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专著,它填补了国内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全书以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线索为主,突出社会主义辩证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内容及其现实指导意义;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的历史贡献;同时紧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主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孔学堂》2015,(3)
<正>辩证法(dialectics)源于希腊语"dialego",中国"辩证法"术语又是从日语嬗变来的。而关于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等辩证法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极其丰富,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聪明睿智,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思想遗产。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都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基础之上,因而它们之间的真理性可以相通。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辩证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辩证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15.
1995年以来,学术界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质疑引发的争论至今仍然在继续。总结12年的争议,形成了下面一些学说:社会适应学说;自我调整学说;适应发展学说;生活适应学说;双维结构学说;发展性标准学说;自我实现学说;敬业乐群学说;不确定性学说;生理社会心理三层次学说;全面性层次性社会适应学说;"二维适应论"学说;心理健康平衡学说;社会性学说;前提功能二维评价学说;十条标准学说;动态平衡学说;实践矛盾学说等。我们坚持自己提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分别制定标准编制量表的理论构想,并坚持分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制定标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从殷周之际《易经》萌芽辩证观念起,到明末清初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王夫之止,中国古代哲人曾相继提出并竟相阐发富有辩证思维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体系,使中国古代辩证法呈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其基本特征:一是用“一两”、“阴阳”等概念来揭示事物的对立统一性质;二是矛盾观借助于宇宙戍生论展开;三是尚变与惧变构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分歧的热点;四是注重对事物运动形式予以生动形象的描述;五是喜欢用矛盾的观点探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恒瑞 《探求》2011,(4):62-68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时代转换之际,列宁集中精力研究和阐发辩证法学说,提出了辩证法学说体系的新构思,主要体现在关于辩证法的“三个定位”:一是关于辩证法的性质的定位,辩证法是全面、深刻的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二是关于辩证法的核心的定位,即把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作为辩证法的核心;三是关于辩证法的功能的定位,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恩主义的认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以列宁为榜样,善于客观地、全面地把握和运用辩证法,充分发挥辩证法的认识功能,进一步增强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提高全党全民的辩证思维的素质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缺陷是忽略了人.萨特提出一种既有对历史总体的宏观概括,又有对历史总体中的具体个人、事件和对象的微观确认的"前进-逆溯方法",试图通过受动与授动的双重规定的人学辩证法填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的空场".由于萨特混淆了马克思对个人与历史所作的严格区分,其人学辩证法的底层仍潜藏着一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予以批判与扬弃的异化论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袁宝龙 《求是学刊》2020,47(1):171-180
汉武帝的边疆思想体系向以宏大有为著称,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理论框架以及建构范式,汉武帝的边疆思想也因此处处彰显着公羊学的大一统观念。概言之,汉武帝的边疆思想与董仲舒新儒学的结合以汉代政治哲学从"无为"向"有为"的嬗变为时代背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亦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汉武帝在理论层面的政治诉求,但在具体实现的路径选择上则与之发生了剧烈的理念冲突。最终,汉武帝的边疆思想以公羊学的大一统理想为理论外衣,其践行方式则选择了与董氏新儒学观念迥异的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丁四新  Zhu Yuan 《孔学堂》2023,(2):35-44+137-146
子思子哲学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阶段。竹书《五行》以成德为主题,并在德之行的基础上子思子区分了“五行和”与“四行和”的两种道德境界,指明“为一”“慎独”是君子“为德”“为善”的工夫。孟子反省、深化和发展了《五行》思想,他所提出的人性善观念为四行成德提供了内在之“善”的本源。孟子又区分了君子和圣人的两种人格,并强调了四行为善说的重要性。在性善说和新四行说的基础上,孟子将子思子的忧思之心转变为四端之心,并以“尽心”为根本工夫。孟子对于《中庸》思想有所取舍,他放弃了慎独说和中和说,而选取了中庸说和诚身说。从宋明儒学来看,《中庸》的思想价值集中在中和说和诚身说上。从《缁衣》等篇的书写体例来看,子思子构造了一个二帝三王相承继及孔子传之的新王道说。孟子的王道论是先秦儒家王道论的高峰。此外,根据安大简《仲尼曰》,“慎独”本是孔子之学,其本义很可能同于《五行》的“慎独”观念;曾子和子思子不过传述和推阐了孔子的“慎独”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