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驻村第一书记是我国新时代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夯实党群关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遇到了选派匹配不充分,组织保障力度不够;面临权责困境,治理机制不完善;考核机制不科学,部分第一书记追逐短期效益等问题。可采取相应的完善选派机制、建立权责边界体系、完善激励与考核体系等优化路径,以促进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驻村第一书记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显著推动了乡村的发展。论文基于驻村第一书记嵌入黔北A村乡村振兴的个案,分析A村由脱贫转向振兴的实践过程。主要包括驻村第一书记从政策宣讲和重视教育、评选先锋模范激励村民、挖掘乡村红色资源、发展种养殖业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实践助推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振兴取得成效的原因在于他们处在“结构洞”的位置,拥有资源优势、对党的政策的宣传落实和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功能,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从而带动村民发展致富。但是驻村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也要注意扮演好“帮扶者”的角色,协调好村两委关系,引导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及配合,在嵌入资源对乡村振兴的同时还要注重村民主体性的培养,并且要为乡村建强基层组织,从而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权责匹配与驻村"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中主体性作用发挥程度相关联,决定着精准扶贫实效。文章通过对精准扶贫中驻村"第一书记"权责匹配案例的分析,发现驻村"第一书记"存在权责匹配冲突现象,驻村"第一书记"承担较大责任但拥有的权力有限,主要表现为需要对精准扶贫实效承担责任但仅仅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环节具有领导权,缺乏精准扶贫政策实质决策权,且领导权呈现"先天不足"态势。驻村"第一书记"权责匹配冲突主要受领导理念、路径依赖与组织结构三重因素影响。倘要化解精准扶贫中驻村"第一书记"权责匹配冲突,应由集权式管理向分权式管理转变,由"尖"型组织结构向"扁平"型组织结构转变,创新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机制,重厘驻村"第一书记"扶贫责任与追责规则。  相似文献   

4.
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组织体系的系统构建,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驻村第一书记兼具组织资源和乡村治理资源双重优势,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干部人才支撑,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和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因特定的运行与考核方式,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对下负责机制还不够健全,一定程度弱化了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具体表现为驻村第一书记对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建设重视不够、培育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动力不足、与村庄内部各治理主体互动不足、对乡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帮扶成效不明显。在助推乡村组织振兴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把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为建强村党组织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创新拓展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实现路径,探索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推动“一肩挑”背景下村级党组织更加高效健康运行,并推进党组织引领各类村级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并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国家通过选派"第一书记"的做法,意图构建国家与社会的接点,将国家权力和公共资源传递到基层社会。但从现有实践来看,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运转逐渐出现了资源依赖性、治理短期性和基层权力结构冲突等制度实施困境。本文基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理论,以鄂西L村的案例进行研究,探寻"第一书记"扶贫制度在基层的落地与运转成效。结果发现:在国家资源与权力的不断弱化下,"第一书记"代表的国家力量在与社会韧性的互动中经历了主导型合作、竞争型受限、排斥型失控等阶段,在基层受到了来自乡镇一级政权、村民自治力量和群众认同感等多重排斥因素,在有限的任期内"第一书记"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为了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国家需要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主义,在顶层设计上逐级完善驻村帮扶的方式,并以培育村民自治的内生性作为治理核心。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国家与社会间的关键接点,影响着国家政策执行和基层治理成效,并被赋予加强基层党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职责,但也常常面临着被乡土社会"悬置"、单向度为村庄链接资源等,而无法提升村庄治理能力的实践困境.探讨了第一书记在中国乡村治理中的实践模式,研究表明:第一书记应既能实现村社内外建设力量的有效整合,又能推动村社自主治理持续运转;应通过发挥党内民主、践行群众路线嵌入基层党组织和乡土社会,获得党员和群众认可支持;同时,乡村治理应借助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外来力量,以激活完善既有协商民主治理制度为重点,着重解决协商民主制度的组织支撑、实践平台、正反馈机制和社会基础等问题,运转村级民主治理.在此基础上,中国乡村治理才能进一步提升村内外资源良性互动和村级治理水平与能力.  相似文献   

7.
驻村"第一书记"的本色是人民公仆,角色是抓党建促脱贫的得力干将,勿以钦差大臣自居,勿越俎代庖地包办村委支部书记的职责。在落实扶贫开发重任时,"第一书记"要有历史担当,重点要在抓基层党建、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等方面下功夫、尽责任。同时,要不断完善"第一书记"工作机制,使其在推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大效能。  相似文献   

8.
第一书记扶贫脱贫制度是国家通过第一书记健全村级领导班子,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实践党建引导和统筹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受益于费孝通对中国政治生态分析而提出的“双轨政治”概念的启发,提出的新“双轨制”,指涉第一书记扶贫制度与村书记制度的新型“双轨”在贫困领域中的交汇、互动和嵌入。新“双轨制”大大提升了扶贫绩效,然而,也面临系列困境,基于公共政策视角,可从国家顶层设计、地方政府行为、乡村政权建设和基层社会的“四位一体”进行完善。新“双轨制”是对中国扶贫脱贫工程中新思路和新方法的一种尝试性总结和概括,期望为中国扶贫提供一种具有较强解释力的本土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或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自觉地孕育出一些方法和机制,以应付社会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创制及整合问题,这一过程即是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较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等较过去更为复杂。由这种复杂性所导致的社会矛盾也会不断地产生,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因此。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我国社会的制度创新机制,这是决定我国能否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衡量我国制度建设是否完善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0.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潮流中,坚持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需要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需要我们建立五个方面的工作机制: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完善联席会议、协商座谈、对口联系制度;完善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任用机制;建立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机制;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公选村支书从局部试点并在全国推广,标志着公选村支书已经从个别地方的实践成为选拔村支书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从发生机制上来看,公选村支书主要由地方主动创新,并由地方党政领导精心设计、直接组织的。公选村支书创新了村干部的选任方式;提高了村干部队伍素质;扩大了党内民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了基层民主的发展;深化了乡镇机构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村级小微权力规范运行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中的重要作用,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山东省派东平县第三轮第一书记扶贫工作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村级“小微权力”规范运行视角,构建了农村小微权力“村支两委、第一书记与扶贫工作队”双轨治理主体,在识别归纳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提升小微权力规范运行的质量和效率等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村级“小微权力”规范运行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保障,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无缝衔接,推动乡村振兴行动,建设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因地制宜改革现有乡镇体制,完善基层政权对村管理模式,规范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规范发展新型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以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院(系)党总支是高校基层的政治核心,作为这个政治核心的领导者——党总支书记,在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面前,负有新的历史使命。党总支书记的素质修养直接关系到院(系)的改革与发展。该文从新形势下高校学院(系)党总支的工作任务出发,分析了作为院(系)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的党总支书记,要胜任这一岗位的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领导素质并提出总支书记素质修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设是指按照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的行动,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福祉、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当前我国现代化正处于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需要加强社会建设才能加以解决,加强社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建设面临包括民生事业建设在内的九大任务,加快社会建设同时需要建设战略性的工作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新形势下村官选用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罗定市“挂任村官”工作实践的分析,对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建设得到两方面的启示:1.解放思想,广泛开发建设新农村的人才资源;2.创新选用机制,在基层组织中引入目标管理、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风险约束机制等先进的管理思想,注重个体优势和特长的发挥,激发内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竞争意识,规范行为,增强组织活力,进而提高基层组织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因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化管理制度的障碍而产生的特有社会现象."城中村"给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了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改革现行与农村城市化不相适应的法规政策和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避免大量新的"城中村"产生.其次,对已成型的"城中村",应从物质形态改造入手,以关乎村民根本利益的房屋清理确权为切入点,均衡各方利益,多渠道筹资,统一征地拆迁、规划建设、落实安置,推进"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优化了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所在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开辟了选拔培养干部的新途径;储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保证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农村存在一些问题村,给基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治理问题村的现实需求,华北A县创造了“选派书记”制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效果。在县委组织部的多方协调下,县乡共建了农村人才后备库,然后再向问题村选派合适的干部任职村书记,实现人才与村庄的精准对接。选派书记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通过建构村庄权力的整合机制、治理资源的调动机制以及应对琐碎事务的扁平化治理机制,实现了对问题村的有效治理。“选派书记”制度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养老出现了诸多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传统农村养老的外界供给渠道——家庭、社区和政府,其养老功能都在城市化进程中或者弱化,或者缺位。因此在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的困境并不在于制定一个什么模式的保障体系,而是要首先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得以实施和运转的内在机制。本文分别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层面探讨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得以运转的内在机制的构建,对家庭、社区和政府这3个养老供给渠道的功能重建进行了论述。在3个养老供给渠道的关系方面既强调各自功能的重建,亦强调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