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礼乐制度与唐代文化大一统局面的发展任爽在中国古代史的进程中,没有任何一项制度像礼乐制度那样,不仅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而且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如此集中。就唐代来说,礼乐制度不仅在大、小传统的相互渗透中不断丰富自己,使其更具有代表性,而且从社会心理的...  相似文献   

2.
礼的形态原型来源于乐.上古以祭祀礼仪为中心的各种"事神人之事",既是古乐的演奏也是古礼的演习."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礼乐谐配,神人以和.礼、乐关系实处于一种自发的原初形态.礼乐文化是这种天地相通,神人相和启示下的人文觉醒.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提高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文化自信能够促进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进行其原因和解决途径的研究,结合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加强其思想教育,培养和提高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5):111-116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当今文化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要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就必须给中华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只有充分地了解和认清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才能在中外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中更自觉地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从而使我们的文化更加根深叶茂,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从戏曲与礼乐文化的关系入手,来探讨清代地方官府演剧的戏曲史意义.文章认为,清代地方官府的戏曲活动主要有祭祀演剧、万寿庆典演剧及署宅堂会演剧三种类型;这些戏曲活动虽然功能、特点各异,但从礼乐视角看实际上都是一种配合地方诸礼而演的"乐";而各地官方仪式用乐的戏曲化,既是清代礼乐与戏曲交互发展演变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对清代戏曲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温朝霞 《探求》2018,(1):27-31,45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7.
礼乐文化与古代戏曲的关系问题是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无法回避而又较难厘清的问题.本文试以清宫演剧为个案,通过对清代礼乐制度与宫廷演剧诸环节的考察,从彼此相联的三个方面对清宫演剧的礼乐性质进行了论证,认为:从清帝对宫廷演剧的定位与剧本制作的针对性看,清官演剧具有明显的乐为礼设的意味;而就演出仪程中雅俗相参、戏礼相用的特点言,清官戏曲实为清代礼乐的组成部分;即以清代君臣对清官戏曲的理解和感受论,清官演剧也具有古典雅正与乐和人情的礼乐特性.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8,(2):127-131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当代大学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初步探讨了文化自信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梳理了高校思政工作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粗浅的思路,望能引起重视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铭箴>篇具体论述了铭文的文体特征,但对铭文的起源与其发展脉络却缺少详尽的描述.铭文是铸刻于青铜器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是周代礼乐文明的特殊的表现方式,是后世铭体的滥觞.西周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成熟,铸于青铜器上的吉金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是王室的重大礼仪以及以"<尚书>体"为文体特征的吉金文学;春秋时期随着公卿贵族对礼乐等级的僭越以及礼乐文化的下移,吉金文学呈现显著的"诗"体特征;战国时期随着礼的内蕴的转型与礼的道德精神的注入,"论说体"吉金文学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0.
李仲立 《社科纵横》2005,20(3):108-109
中国的礼乐由来以久,然其兴盛则始于西周时期。周人礼乐文化的兴盛得力于周公却集中表现在“德”。本文通过对周礼的实质,礼达而分定的探讨,详细阐述该观点。  相似文献   

11.
温朝霞  杨师帆 《探求》2013,(2):89-96
振兴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立一个具有共处守则的和谐社会,需要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展示大国气度和风范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推动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州来说,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努力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体现了广州对国际大都市发展格局的“文化自觉”,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8,(3):85-88
中国佛教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旨趣最为契合之处,也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为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心性论思想在这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笔者试就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至六祖慧能几代禅师所倡禅法的变化,对早期禅宗心性论的发展、演变作相关分析;在诸师所提倡的修习实践方面,试着提出几点看法;并认为慧能的"自性是佛"等顿悟法门是在修正道信、弘忍,以及神秀等禅师有关心性论基础上,对《楞伽经》所崇奉之"如来禅"的本源回归。由此,以期为更客观、深层次理解禅宗早期心性论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视角;为理清与早期禅宗心性论有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曹刚  唐凯麟 《唐都学刊》2000,16(4):15-19
儒学之所以为人学除了春秋社会的特定历史原因,还有更深刻的文化动因。文章因此追溯到人类文明的门槛,从中西社会不同的文化进程中发现,与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思考对象的西方文化不同,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中国文化的思考对象和起点,其典型表现是西周的礼乐文化,而礼乐文化作为孔于思想的源头和反思对象,决定了由孔子创立的儒学的人学性质。文章还从比较的视角揭示了儒学中“人”的存在特性。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9,(6):5-9
文化问题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不同时代所呈现出的文化问题一定是这个时代所具有问题的反映。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针对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的新的文化理论成果,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延伸。文化自信的提出,既是要找回我们遗失的民族自信,也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更是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急需。新时代适时提出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进一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需要各个文化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长和优势。史学修养固然是史学工作者所必需的,同时也是全民族、尤其是知识群体所必要的,因为它是增强人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9,(7):124-129
从文化自信的主体、客体、表征等方面考虑,大学生文化自信指大学生对中国文化持积极肯定态度,并表现为积极的文化行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由文化认知、文化感情、文化个性、文化行为四部分构成。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文化需求,并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主动养成与外在强化两方面同时发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7):137-140
少数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应强调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还应强调全民族成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认同与自信,使其不断统一于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要求之中。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建立文化自信.该文结合文化自信的社会大背景,探讨如何在新时期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发挥传统文化工作坊的积极作用.由此提出三条措施:吸收综艺创意、倡导鉴赏优秀影视作品和传统戏曲、鼓励创作.  相似文献   

19.
郭店竹简《老子》的出土,冲击着儒道对立如同水火的传统观点。对源于三代的伦理道德观念,老子并非与孔子完全相左,而是存在着贯通性。所不同的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用仁德主义重振周文化;老子则主张返璞归真,用自然主义补救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20.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引领区域经济优化发展和助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要实现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共建"人文湾区",关键在于实现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香港、澳门来说,要加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粤港澳具有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因此,要以广州和香港为主体,共同形成一种以岭南文化为联结纽带的湾区文化合力,促进大湾区对于中华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实现湾区文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