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的建构可在以下三个问题上作出努力:为不同的社会人群提供可供选择的多元价值目标;重构中国人的价值秩序;为当代中国人的伦理行为与法律制度提供新的人性论基础。中、西、马哲学必须突破学科分割局面,以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为自己的共同思考平台,动用各自的思想资源,构建符合当代中国人需要、并能指导其实践的人生哲学和当代中国发展需要的社会哲学。  相似文献   

2.
儒学不是典型的宗教却有着宗教的作用,奥秘在于其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天论传统。自西周初期统治者为寻求政治合法性而“以德论天”以来,春秋战国之际的天仍然具有伦理宗教的余韵,当儒家沿着思维的惯性“以德论天”,即将道德的终极根源推到天上之后,其道德便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宗教色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宗教性是通过儒家心性之学中仁性一层实现的,将仁性的根源归到天上,仁性因为天的超越性而赋予了类似宗教的作用和力量,具有了强大的动能,进而保证理性自身就是实践的。  相似文献   

3.
稻盛和夫汲取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改造、创新形成其经营哲学。“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命题 ,稻盛也把天赋予意志 ,奉行“敬天爱人” ;“心性论”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稻盛经营企业“以心为本” ,对员工实行“大家族”式的亲情管理 ;先义后利 ,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义利观 ,稻盛一反无商不奸 ,坚持“利他主义”的经营理念 ;品行修养是儒家的立身之本 ,稻盛按照“每天自我反省”等“六个精进”的修身内容 ,磨砺人格。稻盛的经营哲学 ,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井上圆了(1858—1919)是现代日本著名佛教哲学思想家、教育家。其著作涉及佛教、宗教理论、哲学、教育、伦理等诸多领域。仅就宗教领域而言,作为出身于佛门的思想家,他不仅为恢复、重振佛教上,在重构佛教理论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建构日本的宗教学和宗教哲学上留下了宝贵的理论遗产。本文将以圆了的宗教学为重心,描述他的宗教思想全貌,并把他的宗教学纳入明治时期日本宗教学整体之中加以评价,肯定其在日本宗教学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理学发展了隋唐佛教的心性论,把心性问题与社会秩序、伦理规范结合起来。因而,人们将理学又称作德性命之学或心性之学。在北宋的理学家中,程颢、程颐兄弟所建立的“天理论”已充分呈现心性之学的基本特征。理学是新儒学。为建立理学的心性论,二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研读儒家经典,从中寻找立论的根  相似文献   

6.
《孔学堂》2015,(4)
当今欧美的"情感哲学"研究方兴未艾,从这种最新哲学视角出发来反观中国儒家哲学,特别是孟子的"四端"思想,可以获得"比较哲学"方面的诸多新启示。本文从五种情感的角度来阐发孟子哲学的"情理结构":一、"情感理性"的角度:究竟是"端",还是"心"?二、"动物情感"的角度:"四端之端"到底在哪里?三、"道德情感"的角度:"四端"顺序与"四心"程序。四、"积极情感"的角度:由"性善"推出的"情善"。五、"人类情感"的角度:孟子情论的全球价值何在?由此可见,孟子的关于"情"的思想,具有全球性的价值和意义,这意味着中国的智慧并不是地域性的智慧,而是可以跻身为世界性的智慧。从孟子"情论"出发的这种"情理结构"应是执两用中的:从现实出发上,那是"道始于情",从生存境界上,乃为"孔颜乐处",所谓"执两"(一始一终)而"用中"(度的把握),才是中国儒家得以全球化的"普世智慧"!  相似文献   

7.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粗略地说,古希腊哲学是一种宗教哲学:在中世纪,哲学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沦落为证明基督教信仰的工具;近代西方哲学则试图以理性的名义压制宗教信仰.不满干近代西方哲学的这种世俗化倾向,俄罗斯哲学重拾哲学的宗教性这一古老的主题,这既表现在俄罗斯哲学的问题意识之中,也表现在其独特的方法上.然而,正是这种调和哲学和宗教关系的努力使俄罗斯哲学包含了不可克服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李伟 《社科纵横》2024,(1):124-130
董仲舒大一统宇宙论的建构和君道理论的完善,标志着儒家政治哲学的成熟;围绕权力的来源、运行、制约,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然而家国同构、伦理与政治高度重合的集权政体中,政治话语实际上成为公共话语的主要内容。“儒学”经过政治话语的表达沦为“儒术”,理论层面的“君权天授”最终导向现实中的“独尊儒术”。近代以来,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儒家思想重新参与公共话语建构,获得了新的平台与机会。儒家道德伦理在公域、私域之间的密切关联,对解决当代不同话语体系对立所造成的困境,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与优势。立足心性修养与仁善伦理,提供具有本土意义的人文语境和经验智慧,才能塑造真正关怀人的文明话语和生活话语。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当代中国的快速城市化与复杂的城市问题,呼唤着城市哲学的出场。可以从知识论、价值论、学科论等诸多层面生成和建构城市哲学,而建构城市哲学的根本路径则是直面、解释、解答当代中国的城市问题。本期刊发的三篇论文以城市失序为问题域,以城市意义、城市秩序为关键词,对当代中国城市哲学的问题域、多维度建构进行了探索。陈忠教授的《城市意义与当代中国城市秩序的伦理构建》对空间生产、城市秩序、城市意义的关系进行了秩序论向度的城市哲学思考,倡导以城市意义为核心,通过具  相似文献   

10.
心性论思想是早期儒家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线索.从《尚书》《礼记》到《孟子》中的心性论中凸显的是道德的形而上本体论,强调的是人如何通过外在的道德实践来明心见性、尽性而知天.从《孔子家语》、郭店楚简到《荀子》的心性论思想则体现了早期儒家质朴自然的心性观,而人如何通过外在的学习和实践来教化引导自身的性情,就成为这一思想发展路线的特点.早期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于早期儒家思想的理解也不能完全偏于一极而忽略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过程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论,其时实在的全新理解必然导致对基督教传统教义的改造.而在过程神学中,上帝不再是绝对的控制力量,而是创造性的、回应性的爱;上帝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人承担道德责任的行动中.过程神学对宗教生活的阐释凸出了宗教性方面而不是教义方面,这一点对我们在正确理解儒家宗教性的基础上思考儒家学说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心性学说作为研究人的本质、本性和自我价值及其如何实现的哲学理论是儒家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宋儒融儒、道、佛三家心性理论为一体,建立了以自我超越为特征的心性本体论,把儒家心性之学发展到了最高阶段。李栗谷作为16世纪朝鲜性理学的主要代表,他的学说也是以心性学说为核心的。李栗谷名珥,字叔献,号栗谷。生于中宗三十年(明嘉靖15年)即公元1536年,卒于公元1584年[1]。他与李退溪一起并称为朝鲜朱子学的双璧。他为学服膺朱子,毕生穷研性理,在继承和发展朱子学方面多所创获,建构了较完备有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李淑梅 《求是学刊》2006,33(3):22-2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是在西方政治哲学复兴的理论背景下进行的.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存在着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理性建构论同后现代主义的理性解构论的思想交锋.  相似文献   

14.
张方玉 《唐都学刊》2012,28(3):47-50
从墨子思想的整体看,“兼爱”、“功利”的主张与家庭伦理之间确乎存在诸多差异,致使其被孟子直接斥为“无父”。但实际上,墨子吸收了儒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人伦思想,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了儒家“家国同构”的路子。同时,墨子把“兼爱”、“功利”作为家庭伦理的思想基础,力图消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使之相融合,从而完成了墨家家庭伦理思想的悖论式建构。这就为古代家庭伦理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中国家庭伦理思想史上颇具特色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全球场域“双重结构”中的人类交往,凸显多元行为体的相互建构、共同演化以及共同走向“类的共同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全球性是这一进程的产物,核心特征是重视人类本位以及人类交往的“非中心化”。开启人类公共伦理讨论,指向的是构建基于全球性的公共性伦理框架,维护全球场域的公共性和多元行为体的合作共存,发展彼此承认、承诺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集体行动策略。因全球性彰显的“类本质”,全球治理成为推动人类关系“再造”以及人类主体重构的“人类治理”,构建人类公共伦理并推动伦理内化则是全球治理的主要内容以及人类关系重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家庭伦理在当下存在着失范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家庭的生成,为此,通过理论上的反思来建构适合当代家庭生活的家庭伦理就成为了必然。当代家庭伦理在具体建构路径上,既要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时代发掘与转换,又要对西方家庭伦理优秀因素进行合理借鉴与吸收。  相似文献   

17.
李培志 《社会工作》2009,(16):62-64
家庭伦理在当下存在着失范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家庭的生成,为此,通过理论上的反思来建构适合当代家庭生活的家庭伦理就成为了必然。当代家庭伦理在具体建构路径上,既要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时代发掘与转换,又要对西方家庭伦理优秀因素进行合理借鉴与吸收。  相似文献   

18.
朱熹论感应     
朱熹用理气论知识架构来说明感应的道理,并结合鬼神、祭祀、德福之道等问题,阐发感应在现实生活、伦理与宗教实践中的功能和意义。感应问题与理气心性的问题密切关联,是宇宙论和本体论的一部份,在朱熹理性化的阐释中尤其具有哲学意味。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感应过程中"仁""诚""敬"的道德情感的发挥对个体修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祭祀中"感应"之理的运用既反映了民众在世俗生活中的精神诉求,又体现出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敬畏感与归属感。此外,与感应相结合的劝善言论在具有政治和伦理双重导向的同时,也体现出不同于世俗功利导向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9.
日益深入的全球性危机使全球伦理建构的迫切性凸显,亦使之成为关系全球秩序和人类共同体利益的全球治理的观念基础.依据跨文化传播的空间维度,全球伦理的建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个体的、不同社群之间的交往伦理;不同文化共同体或文化区域内部的交往伦理;全球社会各个文化共同体或文化区域之间的交往伦理.中国社会各界应恰当运用自身及其他文化的伦理经验和信仰资源,以积极的伦理建设履行当代中国对国民和世界的道德承诺,以赋予全球伦理新的内涵和意义作为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儒家与宗教”的关系特别是“儒家(或儒学、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是一个具有历史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它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话题,远不限于中国学者所论,西方及日本、韩国等国学者关于儒家是否为宗教的观点,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从历史上看,关于儒家是不是宗教的争论最初是由西方传教士引发的。公元16世纪起,历史上先后展开过五次大规模的“儒家与宗教”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