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第一次看见赵树理,是1945年春天,在太行文教群英会上。他的小说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当时在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赵树理已成为家喻户晓、大家非常喜爱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外号,是他作品人物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之一。他的作品人物外号,据不完全统计有几十个之多,特别是主要人物差不多都有。赵树理十分喜欢并擅长运用“外号”这一修辞方式。有次记者采访赵树理时提出,您小说中的人物外号又多又很有趣,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他说:外号啊!有人说太多了。不过我想外号这东西很好,它便于人们记忆,譬如水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说过,他写小说总是有感而发的。“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遭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①“如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中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惑,我便写《李有才板话》;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我便写《地板》。”②同样的理由,赵树理写了《福贵》。福贵是一个被旧社会逼的流入下层社会的所谓“下等人”,不但地主阶级歧视他,而且连村里人也都说“他是一个招惹不得的坏家伙。”赵树理写这个小说的目的是:“那时,我们有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正在热播17集电视连续剧《赵树理》,只要有空,我一定要看,也很想让年轻朋友,特别是文学青年看看这部电视剧。赵树理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作家。他本身的性格特点犹如他笔下的人物,很鲜明。赵树理认为。文坛太高,老百姓爬不上去,我们的作品要让老百姓看得懂、买得起,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不能脱离现实。因此,他创作的《小二黑结婚》等一批作品无一不是“农字头”的,就连新中国成立后作协刊物《说说唱唱》杂志也以通俗易懂著称。  相似文献   

5.
刚刚看到新华社发的“赵树理故居修葺一新,对外开放”的消息,我就接到了参观赵树理故居的邀请。 1999年12月19日上午,我们一行四人在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赵树理专家、老作家申双鱼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人民艺术家赵树理故居。  相似文献   

6.
在"十七年"特殊时期,赵树理研究一个重要的现象,主要在于他从现代走向当代。现代文学时期,赵树理的创作被树为"赵树理方向";"十七年"时期,对于他的研究呈现出了褒贬参半的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赵树理与主流意识的疏离和坚定的农民立场,也反映了"十七年"时期文学与政治的亲疏关系,为赵树理研究及"十七年"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的名字是同中国传统艺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不仅身体力行,在创作中体现了最显著的传统色彩,还热情奔走呼号,宣传他的发展传统艺术的主张。综观赵树理有关继承、发展传统艺术的论述,我们认为,虽然某些观点不无偏颇之处,但其主导思想是积极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对指导新文学如何继承传统是有益的。但不幸的是,赵树理提出的那些颇有见地的主张,却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甚至还不时带来某些责难。正如赵树理在“文革”初期,灾难已经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在《回忆历史,认识自己》一文中所痛心疾首指出的:“事实上我多年所提倡要继承的东西已经因无人响应而归于消灭了”。今天,在我们的文学走了一条曲折顿挫的道路,对于如何借鉴外来艺术同继承民族传统的关系问题变得较为突出的时候,回想一下赵树理当年提出的意见,是足以引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8.
沙湖春早,正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前夕,我欣然重读了赵树理的小说集。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泥土气息,这是许多人读赵树理作品时的共同印象,我也不例外。研究赵树理及其流派的艺术特色,发展我们当代文学的民族形式,无疑是必要的。但我以为现在更重要的,是要恢复赵树理的创作实践与《讲话》的理论光辉的血肉关系,重新肯定赵树理一贯坚持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虽说文艺界早就有人这样做了,但我以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就一些被搅乱了的重大问题继续作出评析。 首先,我们应该继续辩清一个结论性的问题:赵树理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究竟是反动文艺路线的实践者,还是毛主席文艺思想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9.
通俗简朴的说唱语言是赵树理小说成功的一大因素,他在地方性与普遍性之间找到了最佳的语言结合点。从语言的基本特性即审美性、情感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对赵树理小说进行探究,以便于更进一步深入理解赵树理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赵树理,一生固守不变的民间立场让人叹为观止。他的民间立场,使他的创作为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寄托着作家的审美理想。赵树理"文摊"文学观、"问题小说"创作观和"大团圆结局"的美学观三个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1.
1965年秋季一个周末的晚上,武乡县秧歌剧团在长治市大东街工人俱乐部演出《小二黑结婚》。开演之前,我和晋东南地区文教局的刘相文等几个同志拿着剧团赠送的优待票,刚登上台阶准备入场,突然发现赵树理也挤在人群中,准备入场看戏。刘相文慌忙同他打招呼:“老赵,快上来。我这儿还有几张票。”这时,不知谁插了一句:“人家是大作家,这儿又演的是人家的戏,票不票无所谓。”赵树理却很认真地答道:“我已买好了票,不用啦。”我们相互握手一块儿入场之后,赵树理再三向晋东南地区文教局刘相文等同志打招呼:“不要惊动任何人,悄悄…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建树的作家,他以自己独树一帜、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创作风格博得了海内外读者的盛情赞誉。关于赵树理作品的题材、人物、语言、风格,乃是经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但对于赵树理创作思想的评析却甚为寥落,当然就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了。其实,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赵树理在这方面无论从理论上讲,或者从创作实践上讲,都是有他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独到之处的,很值得研究一番。  相似文献   

13.
佚名 《山西老年》2013,(6):16-17
1958年春风吹拂的时候,赵树理正在他的家乡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此时的赵树理也是如沐春风、踌躇满志,正同家乡农业社的干部们谋划着农村的水利建设,绘制着宏伟的发展前景。后来,赵树理还派自己回乡务农的女儿,专程到外地买来苹果树苗和海棠果苗,在尉  相似文献   

14.
二○○六年第九期《山西老年》刊登了《赵树理:由“文摊”小试到文坛大家(上)》一文。文章开场有一句话:“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二三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这就是从太行山走出来的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初衷。可亲、可爱、可学,朴实无华。由于他和农民亲如一家,打成一片,深入调查,终于写出了《小二黑结婚》这样永久不衰的成名之作。当时,彭德怀看后批示:“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赵树理的“文摊”小试精神,使我真正认识到文艺宣传必须…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铁笔圣手”的著名作家赵树理(1906—1970年),不仅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也为我们留下不少风趣幽默的故事。夜搬石头上世纪50年代,赵树理曾在晋东南家乡深入生活。一天黑夜,他和一个同志到几里外的村子去开会。他正走着,突然绊了一跤,差点儿摔倒,细一看,有个石头挡在路中间。接着他继续赶路,走出一段,忽又掉转头往回走。同行的那位同志以为他丢了什么,于是也跟了过来,只见黑影里,赵树理弯着腰,从路上端起个东西,放在了路旁边,原来就是绊他的那块石头。对此,赵树理打趣地说:“这死东西,要不搬掉,就会兴妖作怪,影响行人车马的…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 ,但是他不是通常说的通俗作家 ,他的书也不是民间文学。他的作品中具备了五四精神 ,是五四精神结出的硕果。仅从最具五四时代特点的“现代人性改造问题”论题入手 ,分析了五四以来各时代问题小说各自不同的表现重点 ,认为赵树理也是致力于人性健全建设的 ,他表现的是农民的人性变化史 ;表现的是个性主义精神在农民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赵树理写农民意识觉醒比较着重于通过外因激起人物内心的变化 ,从而塑造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农村人物。  相似文献   

17.
以“文摊文学家”身份走入启蒙大众行列的赵树理,内心充满了对大众的感情。而“方向”的确立,赵树理创作活动置于由意识形态、新的文艺规范及“名人”、“干部”构织而成的聚光灯下,为了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选择农民文化为农民启蒙的赵树理,这时表现出他对“文学范式”“名利”的游离及对业余创作的提倡,来实现他的知识分子独特性的社会实践角色。  相似文献   

18.
自从一九四七年七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会议,号召文艺创作要向赵树理方向迈进后,赵树理的创作便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模式。时值今日,我们仍然认为赵树理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的创作充分显示了一个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中国文学民族化审美特征的巨大热情。赵树理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新发现的赵树理的佚文为《“说”与“唱”的分野》。该文是赵树理于共和国初期,在北京掀起大众文艺高潮时,为改进民间文艺而创作的。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明,主要表述说唱文学中“说”与“唱”的区别和写作。“说”与“唱”是赵树理文艺生涯的关键词,赵树理是伟大的说唱文艺家,他的文艺理想与文化愿景是“把太行的石头搬到北京去”。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一直被认为是解放区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索者和实践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理论在创作实践上的开拓者,并且被定为"赵树理方向",成为解放区文艺的一面旗帜和榜样。并把他的小说看成是"政治宣传"小说的典型。在强调他的作品中对现实歌颂性、宣传性的同时,对他小说中的批评性、否定性的方面给予淡化和遮蔽。本文认为赵树理作品在叙事的表层上与革命话语相切合,本质上小说却保持了现代人文精神和理性批评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