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游寒山寺赋     
人至苏州,秋菊绚烂。 绕簇簇若幻弥蒙烟村,越座座如画馥郁名苑,唯求夙愿得尝,独觅古寺寒山。忆儿时学吟以《枫桥夜泊》,犹饱览丹青之一卷初展—— 渔火明灿,枫红欲燃。空桥厮伴寒流,羁旅愁卧客船。更有那,姑苏城郭近郊野,婵娟月轮苦霜天,云柯栖乌啼宛棹,荡尽尘界静邃,阻心驰故园,游子泪溅枕边船舷,俄顷睡意阑珊,听疏钟夜半……  相似文献   

2.
<枫桥夜泊>描绘出的是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秋日江南水乡夜行图.融情入景、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是<枫桥夜泊>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其经典意义的形成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除去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无法拒绝的魅力外,还有几方面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一是关于"夜半钟声"有无的激烈争论;二是历代诗人的不断题咏,表现对张继诗创造境界的追慕;三是历代唐诗选本的不断选录,事实上也扩大了<枫桥夜泊>的名声.此外,近代以来不断有著名画家通过画笔重现<枫桥夜泊>诗的意境,作<枫桥夜泊图>,这些作品对现代传播、扩大<枫桥夜泊>诗的声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断《枫桥夜泊》乃千古佳作,但佳在何处,并未真正搞清。特别是后两句的言外之意,值得深入体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典籍英译日趋受人关注.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之无愧地成为典籍翻译的首选目标.本文以<枫桥夜泊>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题目和内容的翻译入手,对三种译文的意义、意境及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各自的得失,并揭示出诗歌翻译标准确立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6.
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对《枫桥夜泊》三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论证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语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对等等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从认知语用学角度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一个参照指针。  相似文献   

7.
《屯溪夜泊记》是郁达夫1934年春游览屯溪后留下的文学著作,是当年徽商大埠街景行情、市井商俗的真实记录。本文通过“夜泊记”的具体内容与历史文献、文物遗存、口碑资料相比较,论证其所记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8.
9.
在我国声乐作品演唱中,最难以把握和演唱的是短小却又精美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我国著名的《枫桥夜泊》是由我国古诗词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枫桥夜泊》的艺术分析,详细探讨了艺术歌曲的演唱诠释,认为要真正达到完美地演绎这首作品,除了首先要掌握必要的歌唱技巧和积累一定的文化素养之外,还必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枫桥夜泊》这首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歌词的艺术内涵,以及词与曲和音乐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诗歌的翻译也不例外。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比较《枫桥夜泊》的三个译本,检验其是否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以期给诗歌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人们普遍认为诗歌不可译,或者说无法再现原作的原姿原貌。翻译家汪榕培先后将《诗经》、《老子》、《易经》、《邯郸记》、《陶渊明集》、《墨子》等翻译成英语,并赢得了普遍认可。汪榕培在翻译实践中一直遵守"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结合汪榕培翻译的《枫桥夜泊》,从"传神"和"达意"两个方面,与《枫桥夜泊》的其他几个英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汪榕培翻译的《枫桥夜泊》更能做到"形神兼备",即"传神地达意"。进一步分析"传神"与"达意"的关系,并指出"传神达意"是较好的诗歌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查阅参考文献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得出"江枫"是"江村桥"与"枫桥"两桥的简称的结论。"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审美依然深邃丰富而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诗歌的模糊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依托夜泊生活片断,精选意象,冷暖交融,为读者勾勒了一幅主旨丰富、意象模糊的素描图。以"模糊美"为切入点,从语义模糊美、句法模糊美、意象模糊美和主题模糊美四方面解读《枫桥夜泊》的模糊美,对模糊美学介入诗歌欣赏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张继《枫桥夜泊》及其接受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艺术魅力的来龙去脉 ,具体梳理了它的意象生成史、现实影响史和诗人接受史 ,并从中抽绎出“景咏相生”、“连锁接受”这两条文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16.
人名、地名并非都是无意义的代号。如果不顾其表意功能,一概音译,就会谈化译文的情味,丧失原文那种诱人联想、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寒山”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字,在《枫桥夜泊》中用意译比音译更能切近情境,表达题旨。  相似文献   

17.
王义钫 《老友》2014,(9):48-48
正一些老年朋友写诗喜欢直白,喜欢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口号来表达思想感情。有时刻画的形象也是千篇一律,写山的诗,庐山、黄山、泰山没有区别,离不开"飞瀑""雾海""流泉""曲径""险峰";写水的诗,离不开"波涛滚滚""碧水粼粼",不懂得形象创造要换角度、换方法,要有个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天主教侧重于改造儒家思想文化,传播"福音",进而使整个中国基督教化;伊斯兰教侧重于适应儒家思想文化,"附儒而行",加速了与儒学调和及中国化的进程.两种宗教不同态度的表现和结局,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它对宗教如何在中国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根据史志中以记名篇的书目数量和文学总集中记体文内容的变化和类目的增减,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记"作为一种文体其内涵发生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由民、人之会意以及<论语>中之人、民之说始,略释中、西方古典人与民之分的政制要义:无论是古典国人的民、人之说,还是古典希腊人的"德莫斯"统治之分析,都凸显了重要的政治道理--圣贤以德治天下,民无一不得其所.其实,人类必定要承认人所共处的政治生活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对等.民、人和谐共处的政治要求君有君之德,民有民之德.不管诸子之治道还是希腊古人之治道,都要求统治者行"宜"(中庸)之道,节制自己的欲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对人、民进行良好的教育,还要注重立法,不能"只顾讨好民众而不顾道德",而要劝民"追求最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