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语言工作者有必要认真分析各对或各群近义词,以对其细微差别把握得更好,从而适应汉语应用的需要。本文尝试对近义词群"看来"、"看起来"、"看样子"、"看上去"进行比较分析。经过分析发现这4个词语都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推测、估计的意思,口气委婉,留有余地。但"看来"只表根据客观情况推测、估计。"看起来"既可表依据客观情况估计,还有观察外貌,进行判断的意思。"看上去"有强调主体实施"看"这个动作的意味,"看样子"有突显"样子"的语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 ,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 ,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 ,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 ,由于历史的原因 ,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 ,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 ,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 ,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 ,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 ,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 ,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的学科,它以其独特的文道结合,文道统一而区别于别的学科.要发挥语文学科中"道"的教育作用,关键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通过对"文"的知识的传授,从中渗透和挖掘"道"的思想内容,发挥"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枝字,作■、■等形,上从止从小点,下从根符号。指从树木主干上分出的比主干水嫩的枝(条)。甲骨文条字,作■形,上从倒立之止,下从木枝条柔弱无力之形体。它像树木等禾本植物枝条上的枝杈呈倒立状之形,是条的象形会意。甲骨文萌字作■形,上从止从小点,下从一斜竖及小点,像种子发芽、上面长出枝杈、下面是一根直直的根形。它是萌的象形会意。甲骨文耑字,上从止从小点,下从根须形符号或从根从小点符号,像植物上部渐生歧叶之状,下像植物根须之形。甲骨文倒字,正是耑字的倒立,上从倒立的根须形,下从倒立的植物枝杈形体,像植物之头与根须上下颠倒、翻转之形。倒的古文是到,到的金文是从人从至(■)偏旁。至的字义是到,甲骨文字形是倒立之矢——■,与甲骨文倒字(■)字在上下颠倒、方向倒转上含义相同,故甲骨文倒(■)字后世废而倒(到)字流行至今。对甲骨文枝、条、萌、耑、倒五字的考证与辨析,有助于学术界了解止这一偏旁既是来源于人体之足的象形,还是来源于草木枝杈的形体符号。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字典》个别字释义不全面。本文对“一”部字如“甫”“丈”“吏”“丘”的释义进行补说。其中有的字义《大词典》也漏收,本文也做了交代。  相似文献   

6.
胡梅仙 《船山学刊》2007,(2):119-122
道的“无名”和“无言”启导了中国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词艺术的虚实、形神、情景理论,有着重要的诗学意义。本文是第一次试图用“无名”、“无言”来分别阐释老子、庄子哲学所包含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知识分子专做“注六经”的工作,自己没有发明创造的权利。古来如此,于今尤烈。本人早已谢绝此类话题,但是这一次未能免俗,是因为的确在这个框架下有一些话要说,也可以说是“六经注我”。事实上,多年来,民间不少人,包括本人,已在不断呼吁需要改变那种不科学、不全面的发展观和衡量国力的指标。2000年8月《环球时报》刊载关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的讨论,我曾发表意见,强调谈综合国力绝不能只强调硬件,特别要重视软件,不能见物不见人。如果说当时这种看法尚属少数,进入21世纪以来,指出单纯追求GDP的弊病的呼声日益高涨。所以,应该说,新一届…  相似文献   

8.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9.
冯雪冬 《理论界》2012,(1):128-131
汉语的"衣""裳""裙""裤"发展至今天的"衣裳""衣服""裙子""裤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文章在描写这一过程的同时,分析了早期的"衣""裤"的所指和义位,对"裳""裙""裤"之间的关系和"裙""裳"的历时演变进行了探讨,初步确定"衣裳""衣服""裙子""裤子"的产生时间,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在相应词条释义上作了商榷,在二典词条引例的基础上将其首现时代提前。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出版的外国文学史著作中,“东方文学史”常用于书名,却很少有西方文学史著作在书名用到“西方”,多用“欧美”一词.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首先,“欧美文学”的提法是约定俗成的.其次,由于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带有明显的负面政治含义,因而被文学史研究者刻意回避.近十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西方”从被回避到逐步被接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甲骨文农作物“稻”、“黍”、“来”、“■”、“■”等字着重就甲、金文直至隶、楷,参照传世文献进行了共时的、历时的综合分析,理 清它们的演变情况,作出新的考定。  相似文献   

12.
先来读一个病句: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天空中响起的惊雷也被淹没了。“病”在哪里呢?就是成语“振聋发聩”用错了,以为“万余名观众的掌声”太热烈太响亮了,用“振聋发聩”形容很合适,其实不然。我们再来读读《永生的眼睛》里的句子“父亲这一番振聋发聩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比较一下,“父亲”的“话语”不会那么响亮。  相似文献   

13.
“事物自身”“在”“时间”的“绵延”中,“文学艺术”和“哲学”要想不使“时间”“缩水”,就要“参与”“时间”进程,“进入”“时间”。“进入”“时间”是“接近”“事物本身”的唯一方式,而不是在“时间—空间”之“外”把各种已被“分裂”了的“表象”“再”重新“组合—拼凑”起来,以为那才是“事物”的“本质”。殊不知,这种“本质”是“概念”的、“抽象”的。  相似文献   

14.
"揠苗助长"源于<孟子·公孙丑>.说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慢,就一棵棵往上拔,最后禾苗都死了.<现代汉语词典>:"[揠苗助长]…也说拔苗助长."但现代生活中常常只用"拔苗助长",这是为何?其原因大约有:  相似文献   

15.
“齊”通作是古代文字在无法规范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现象。“齐”和“斋”是国家通过有关政府部门按照法定程序整理出来的规范化的简体字,它们之间不应再有通假关系。为了使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不转嫁到现代汉语中来.凡用简体字排印的古籍,其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均应按现代汉语规范的音形义使用。  相似文献   

16.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1,22(6):111-112
“齊”通作是古代文字在无法规范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现象。“齐”和“斋”是国家通过有关政府部门按照法定程序整理出来的规范化的简体字,它们之间不应再有通假关系。为了使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不转嫁到现代汉语中来.凡用简体字排印的古籍,其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均应按现代汉语规范的音形义使用。  相似文献   

17.
“老大”常指排行第一的人,这个义项被广泛用于指排名最前的人或组织、团体,进而引中为一个群体或行业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20.
汉字本体结构和字群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谐”本义起源于音乐,与华夏先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听觉感官与味觉感官的愉悦性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